王褘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200232)
地鐵盾構近距離穿越馬家浜施工技術
王褘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200232)
介紹上海軌道交通9號線(東延伸)工程9標碧云路站—平度路站區間隧道施工時,為減少馬家浜、防汛墻等重要建構筑物的沉降,施工前即進行了針對性的盾構機改制,穿越施工過程中進行精細化管理,均衡施工,穿越后進行二次注漿加固的技術措施,保證了建構筑物的安全,順利完成了區間隧道的施工,可為今后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地鐵盾構;穿越;施工技術;同步注漿
1.1 工程簡介
上海軌道交通9號線碧云路站—平度路站區間上行線長1 987.485 m(1 658環),下行線長1 985.264 m(1 656環),最小平面曲線半徑800 m,區間隧道最大縱坡15.088‰,頂覆土埋深8.6~16.7 m。本區間隧道采用兩臺6 760土壓平衡盾構機從平度路站站西端頭井始發,先后穿越馬家浜、薛家浜后,推進至碧云路站進洞。
區間上行線在280~309環,下行線在280~309環處,盾構機將先后下穿馬家浜。馬家浜河道寬約30.6 m,水流較為平緩,河底標高為-1.0 m,隧道頂標高-8.6 m,河底距隧道7.6 m。馬家浜穿越段兩側為馬家浜老駁岸和新建中的防汛墻。馬家浜老駁岸采用250 mm×250 mm預制方樁和600鉆孔灌注樁,樁長分別為7.0 m、8.0 m,樁底標高分別為-5.5 m、-6.5 m。新建中的防汛墻采用220 mm×280 mm方樁,樁長8 m,樁底標高-6.2 m。穿越時區間隧道位于④灰色淤泥質黏土和⑤1-1灰色黏土層中,區間隧道中心標高-11.9~-12.1 m,防汛墻方樁樁底與隧道最小豎向距離為2.1 m。圖1為區間隧道與馬家浜橋、防汛墻及匝道承臺樁基位置關系圖。盾構穿越馬家浜掘進軸線情況見表1。

圖1 區間隧道與馬家浜橋、防汛墻及匝道承臺樁基位置關系圖
1.2 工程地質
盾構穿越馬家浜覆土區,最淺覆土約為7.6 m,盾構斷面處于④層灰色淤泥質黏土、⑤1-1層灰色黏土中,穿越的土層由上至下分別為③層灰色淤泥質粉質黏土夾粉性土、④層灰色淤泥質黏土、⑤1-1層灰色黏土、⑤1-2層灰色粉質黏土。③、④、⑤1-1、⑤1-2層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強度低、壓縮性高、滲透性弱,且具有明顯的觸變、流變特性,在動力作用下土體結構易破壞,造成土層流動以致開挖面失穩。表2為地層物理性質表。

表1 盾構穿越馬家浜掘進軸線情況統計表
2.1 穿越前準備工作
(1)在盾構機穿越馬家浜前,對其及周邊環境進行詳細調查,重點摸清河岸防汛墻結構情況,并對河道寬度、河床標高、水位標高進行實測標定。
(2)在穿越前辦理相關手續,以便接受監督。(3)在施工前,對施工人員進行交底。
(4)對機械設備,特別是盾構機進行維修保養,確保在穿越施工中機械設備情況良好,尤其要確保盾尾密封裝置和螺旋機閘門等能夠隨時有效發揮作用。
(5)為了更好地減小盾構機穿越的影響,建立試推階段,摸索相應數據,更好地控制施工。除了按常規布置沉降觀測點外,在河岸及其附近的盾構軸線外側布置深層測點,在盾構機穿越前、穿越中和穿越后對土體的變形進行監測,并根據監測數據對施工參數進行合理調整。
2.2 控制段劃分
根據土體應力影響角擴散原理,離防汛墻前20 m,盾尾穿出離防汛墻10 m設置為穿越段。上行線盾構推進267~315環時穿越馬家浜及防汛墻,穿越段共48環;下行線盾構推進266~312環時穿越馬家浜及防汛墻,穿越段共46環。

表2 地層物理性質表
3.1 盾構推進和地層變形的控制
該工程采用土壓平衡式盾構掘進機,其利用壓力倉內的土壓力來平衡開挖面的土體,從而達到對盾構正前方開挖面支護的目的。平衡壓力的設定是土壓平衡式盾構施工的關鍵,維持和調整設定的壓力值又是盾構推進操作中的重要環節。這里面包含著推力、推進速度和出土量的三者相互關系[1],對盾構施工軸線和防汛墻變形量的控制起主導作用。所以在盾構施工中要根據不同土質、覆土厚度及水位高度,配合監測信息分析,及時調整平衡壓力值的設定。同時,要求推進中盾構姿態保持相對平穩,控制每次糾偏量不過大,減少對土體的擾動,并為管片拼裝創造良好的條件[2]。根據推進速度、出土量和地層變形的監測數據,及時調整注漿量,從而將軸線、防汛墻及馬家浜河床變形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
盾構軸線控制偏離設計軸線不得大于±50 mm,地面沉降量控制在+10~-30 mm。
3.2 主要參數設定
3.2.1 平衡壓力值的設定原則
盾構在穿越馬家浜前后存在覆土的突變,因此在盾構掘進前根據覆土深度的變化,必須對平衡壓力設定的差值有一個理論上的認識,在盾構穿越馬家浜前后,及時對設定平衡壓力進行調整。根據地質情況及隧道埋深等情況,進行理論計算切口平衡壓力(正面平衡壓力):

式中:P為平衡壓力(包括地下水);γ為土體的加權平均重度,取17.7 kN/m3;h為隧道中心埋深,取17.5 m,河中隧道埋深取11.0 m;k0為土的側向靜止平衡壓力系數,取0.75;P0為河水及橋梁附加荷載,取0.03 MPa。
地面段:P1=k0γh=0.75×17.7×17.5×0.001= 0.232 MPa
河底段:P2=k0γh=0.75×(17.7×11.0×0.001+ 0.03)=0.169 MPa
在盾構切口距離防汛墻投影面約17.5 m時,土壓力設定值應逐漸降低至計算值。由原先的0.232 MPa逐步降低至0.169 MPa,當盾構到達陸地前土壓力再逐步提高至0.232 MPa。施工過程中應根據防汛墻監測數據及時對土壓力設定值進行調整,確保地面環境及防汛墻的安全和穩定。
3.2.2 推進出土量控制
每環理論出土量:
π/4×D×L=π/4×6.762×1.2=43.07 m3/環式中:D為盾構機刀盤直徑;L為管片環寬。
盾構推進出土量控制在98%~100%之間,即42.21~43.07 m3/環。
推進過程中應觀察螺旋機出土口的土質變化情況及出土箱數。
3.2.3 推進速度
盾構推進速度不宜過快,以1~1.5 cm/min為宜,避免由于推進速度過快造成對土體的過分擠壓,從而導致盾構切口與河底貫穿。盾構推進過程速度保持穩定,確保盾構均衡、勻速地穿越,減少盾構推進對前方土體造成的擾動,減少對河床及防汛墻的影響。
3.3 盾構姿態控制
盾構進行平面或高程糾偏的過程中,會增加對土體的擾動[3]。在穿越過程中,盡可能使盾構勻速、直線通過,盡量避免大幅糾偏,以免造成過大的地層損失。根據自動測量系統反饋數據實時糾偏,單次平面糾偏量控制在5 mm/環內,單次高程坡度糾偏量不超過1‰。
3.4 盾構推進自動化測量的應用
為了確保盾構順利穿越馬家浜,區間隧道兩臺盾構機采用實時測量系統,利用先進的測量、電子傳感器和計算機技術,計算盾構機的位置、姿態和趨勢信息(見圖2),并與設計隧道軸線進行比較,以直觀的方式圖文并茂地給盾構機操控人員實時地提供信息,實時糾偏,減少盾構糾偏帶來的土體擾動。

圖2 自動化測量示意圖
3.5 同步注漿
(1)同步注漿設備優化
減小盾構掘進過后土體的后期沉降量,對盾構同步注漿系統進行優化[4],增配一臺施維英注漿泵(見圖3),可實現4點同時壓注大比重單液漿,即時有效地進行同步注漿充填管片與土體間的建筑空隙,減少土體擾動,可有效控制土體后期沉降量。

圖3 配備施維英泵
(2)同步注漿漿液控制
同步注漿漿液采用大比重單液漿。通過同步注漿及時充填建筑空隙,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土體變形。同步注漿量一般為建筑空隙的150%~200%,即每推進一環同步注漿量約為3.02~4.02 m3。盾構同步注漿系統可滿足盾構掘進時4點(上部兩點、下部兩點)同時注漿,即時填補建筑空隙,能夠有效覆蓋整個圓周,不易產生注漿盲點。漿液采用最新研制的大比重單液漿,上、下壓漿量分配比視壓漿時的壓力值和地層變形監測數據而相應調整。
嚴格控制每環的壓漿量,并確保同步注漿漿液的質量。防止注漿不足或者超量引起土體沉降,對防汛墻結構、橋臺結構造成破壞。
注漿時,必須嚴格控制注漿壓力,避免由于注漿壓力過高而擊穿上層覆土[5]。上層覆土被頂破后會造成如下兩方面的危害:
(1)上覆土層頂破后,河水與正在施工的隧道之間形成一個通道,河水可能通過盾尾、管片接縫進入隧道,給隧道施工帶來危險;
(2)漿液通過這個通道進入河道,會對河水造成污染。
本區域內的二次注漿漿液選定為雙液漿,注漿量根據沉降監測數據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
同步注漿和二次注漿的漿液初定配比見表3和表4。

表3 1 m3同步注漿漿液配比(重量比)

表4 二次注漿漿液配比(重量比)
3.6 管片拼裝
在盾構進行拼裝的狀態下,由于千斤頂的收縮,易引起盾構機的后退,因此回縮的千斤頂應盡可能少,并應逐一伸縮千斤頂,以滿足管片拼裝即可,保持開挖面的平衡壓力,同時盡量熟練拼裝工藝,確保優質快速拼裝管片。在恢復推進時,應先恢復盾構的平衡壓力,適當可以先推進略微的距離,防止平衡壓力下降;拼裝完成后及時管片螺栓復緊,確保隧道管片穩定。
4.1 監測點布設
(1)地表監測點布設:沿軸線每4環布設一個監測點,橫向監測斷面以隧道軸線為中心[6],距離軸線3、6、10、15、L(L為一倍覆土埋深,單位:m)各設置一點,共11點(包括隧道軸線上一點)。每一監測斷面及斷面間軸線點保證至少有一地表深層沉降監測點[7]。同時,上、下行線在東西防汛墻兩側周圍保證有一地表深層沉降監測點。
(2)防汛墻監測點布設:以隧道軸線為中心,沿防汛墻距離軸線3 m、6 m、10 m、15 m、20 m、30 m布設監測測點。測點布設采用電錘成孔,安裝監測標志。
圖4為盾構穿越馬家浜沉降監測點設置示意圖。

圖4 盾構穿越馬家浜沉降監測點設置示意圖
4.2 沉降控制
馬家浜橋和防汛墻的沉降控制要求為±10 mm。9號線區間隧道下行線于2015年9月11日出洞,截止2015年11月4日,馬家浜橋的監測數據比較正常,并且和施工工況相匹配,周圍環境處于可控狀態,施工單位采取的施工工藝、方法、流程合理。馬家浜橋累計沉降量控制在-0.05~-7.89 mm,防汛墻累計沉降量控制在-3.47~3.28 mm,具體數據見圖5、圖6。

圖5 馬家浜橋累計沉降曲線(單位:mm)

圖6 防汛墻累計沉降曲線(單位:mm)
通過對盾構成功穿越馬家浜施工相關技術研究,可為類似工程提供以下建議:
(1)做好穿越河道及建構筑物的現狀探摸工作,針對性地提升盾構機能力,配置自動化監測設備,確定合理的監測方案[8],為盾構穿越施工提供良好的客觀條件;
(2)分階段實施施工,設置試驗段,摸準各項參數,給穿越施工提供合理科學的施工參數[9];
(3)穿越施工需精細化控制,微調土壓力,同步注漿,嚴控推進速度,以減少土體擾動造成的地層損失率。
[1]周文波.盾構法隧道施工技術及應用[M].中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張鳳祥,朱合華,傅德明.盾構隧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黃德中.超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施工土體改良試驗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11(4):65–71.
[4]李曙光,方理剛.土壓平衡盾構法隧道施工中影響地表沉降的因素淺析[J].現代隧道技術,2007,44(5):72-76.
[5]張云,殷宗澤,徐永福.盾構法隧道引起的地表變形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2,21(3):388-392.
[6]劉洪洲,孫鈞.軟土隧道盾構推進中地面沉降影響因素的數值法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01,38(6):24-28.
[7]鄒翀.盾構隧道同步注漿技術[J].巖土工程界,2002,5(9):44-47.
[8]黃雨,郝亮,謝攀,等.土體流動大變形的SPH數值模擬[J].巖土工程學報,2009,31(10):1520.
[9]張厚美.盾構隧道的理論研究與施工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U455
B
1009-7716(2017)08-0168-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8.052
2017-04-16
王褘(1972-),男,上海人,工程師,從事隧道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