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萍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呼吸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呼吸衰竭患者重癥監測中的護理效果
杜麗萍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呼吸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目的 分析臨床護理途徑在急診呼吸衰竭病人重癥監護中的護理效果。方法 從我院選78例急診呼吸衰竭病人,隨機分兩組,對照組通過常規模式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觀察兩組護理效果、滿意度和不良癥狀。結果 觀察組病人經過護理后并發感染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明顯(P<0.05);同時兩組經過護理后病人住院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以及住院費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討論 臨床護理途徑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促進病人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和呼吸機使用時間,減少治療費用,具有臨床意義,可進一步運用。
急診;呼吸衰竭;重癥監護中心;護理途徑
急性呼吸衰竭屬于臨床內科呼吸系統疾病,其發病急,病情嚴重,具有一定病死率,常發生于中老年人,急性發作嚴重影響病人健康[1]。隨著社會工業化的發展,空氣、環境等污染逐漸增高,因此導致急性呼吸衰竭發病率增高。為探討臨床護理途徑在急診呼吸衰竭中的效果,我院選78例病人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我院78例急診呼吸衰竭病人,隨機分為2組,各39例。納入標準:①病人均發病72小時內就診,且符合《急診急救與重癥護理》[2]標準;②血氧分壓<60 mmHg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50 mmHg;③本次研究取得我院批準,病人和家屬知情簽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深昏迷或意識障礙者;②合并其他重癥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功能不全者;預期生存期小于3個月。對照組中男19例,女20例,年齡24~72歲,平均年齡(35.14±7.26)歲;觀察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25~72歲,平均年齡(35.16±7.24)歲。全數病人均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就診,基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分組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通過常規護理模式,對病人緊急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臨床護理途徑模式,具體如下:①成立護理小組,主要有兩名主治醫生,一名護士長,六名護士,對觀察組病人完成入院到出院的護理。②護理小組根據病人實際情況、以往臨床問題等條件為基礎,進行護理途徑制定。主要內容為臨床規章制度和休息、常規護理和病情觀察、藥品應用和檢查、呼吸機的應用和管理以及重癥監護等。③護理改進,為有效促進病人恢復,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歸納,上報問題并隨時小組討論最佳解決方案,不斷修改、補充或完善問題。④呼吸道、吸氧等護理,吸氧中注意氧流量,呼吸道護理保存通暢,避免肺感染,指導病人有效咳嗽排痰,痰粘稠可背部叩擊輔助排痰,教育吸煙危害,禁止吸煙,室內環境避免刺激性氣味。
1.3 評估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住院時間、費用以及呼吸機使用時間,對比不良癥狀和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2.1 對比護理效果
兩組病人通過護理后住院時間,費用以及呼吸機使用時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s)

表1 對比兩組護理效果(±s)
注:*組間對比P<0.05
組別(n=39)呼吸機使用時間(t/d)住院費用(元)住院時間(t/d)觀察組226.55±87.31*34438.74±15568.07*9.53±4.27*對照組302.71±87.2954898.51±15565.7318.79±4.28
2.2 對比兩組不良反應 觀察組病人并發癥總產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產生對比[n(%)]
2.3 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呼吸衰竭指病人呼吸過程中肺部通氣和換氣功能異常,出現一系列呼吸系統疾病,從而導致病人低氧血癥、伴或不伴有高碳酸血癥等癥狀,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凌怡[3]研究表示,隨著社會工業化的開展、環境污染的問題、人口老齡化以及吸煙人數逐年增加,急性呼衰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臨床護理路徑是醫學上推行的新型管理模式,以針對現如今醫療費用快速上漲、衛生資源浪費、過度醫療干預或不足而制定的護理目標。

表3 護理滿意度對比[n(%)]
臨床護理途徑能有效保護病人呼吸道,對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可降低感染,促進病人恢復。本次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病人通過臨床護理途徑,其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腎功能不全以及應激性潰瘍等并發癥感染少,且護理后住院時間、呼吸機使用時間以及住院費用均低于常規護理組的病人,而臨床護理途徑在急性呼吸衰竭病人中取得良好滿意度。急性呼吸衰竭病人運用臨床護理途徑后,護理人員自身操作流程熟練,醫囑執行度良好,并進行有計劃性的護理,從而提高護理質量,促進小組人員工作積極性,同時加強醫護之間的溝通,降低對護理環節的任何影響。
由此可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進行臨床護理途徑,嚴格監測生命體征,給予飲食與營養、心理情緒和健康教育等臨床護理,能有效促進病人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感染問題,臨床可進一步擴展運用。
[1] 楊 芳,陳華明,李雪梅,等. 臨床護理路徑在COPD并發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西部醫學, 2013, 25(10):1573-1575.
[2] 王 萍,劉 雙.重癥監護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14.
[3] 凌 怡.急診救護臨床護理路徑在哮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5):524-525.
本文編輯:李 豆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