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泗洪縣中心醫院,江蘇 宿遷 223900)
協同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美娟
(泗洪縣中心醫院,江蘇 宿遷 223900)
目的 分析協同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具體影響。方法 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住院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住院號奇偶數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5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為協同護理,分析兩組生活質量情況。結果 護理后3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協同護理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值得應用。
慢性心力衰竭;協同護理;生活質量
在內科臨床上,心力衰竭屬于一種常見且復雜的臨床癥狀群,患病率、病死率均較高,是老年人反復住院接受長期治療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因此,應將提高患者整體生活質量作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目標之一。據報道,協同護理可以促進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達到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2]。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重,日常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均直接影響者疾病進展與預后恢復,因此應將被動接受護理轉變呈自我護理,以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預后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基于上述事實。本文對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進行隨機分組,分別采用不同的護理方法,旨在探究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分析協同護理的應用效果,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我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住院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住院號奇偶數分為兩組,觀察組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齡45~80歲;HYHA心功能分級:20例Ⅱ級,35例Ⅲ級。對照組55例,男22例,女33例;年齡48~85歲;HYHA心功能分級:21例Ⅱ級,34例Ⅲ級。兩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病例納入標準[3]:①與美國心臟協會指南中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紐約心臟病學會分級Ⅱ~Ⅲ級均相符;②意識清除、交流、表達、理解等能力健全;③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4]:①患有精神累疾病、老年癡呆、認知功能障礙等;②肝、腎功能不全、腦卒中遺留嚴重后遺癥、糖尿病合并嚴重并發癥。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出院第1~2個月期間安排責任護士進行家庭探究,1次/2周,通過一對一、發放健康宣教手冊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知識、注意事項、復發時家庭應對、藥物試用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飲食安排等情況,同時教會患者掌握教心力衰竭發病情的相關病兆,叮囑患者在第3~6個月進行電話隨訪,1次/2周。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觀察組接受協同護理,由內科醫生、康復治療師、責任護士建立協同護理團隊,其中內科醫生負責宣教疾病預防知識、心理疏導;康復治療師負責宣教運動康復知識及制定個性化運動康復方案;責任護士負責宣傳患者行為干預、衛生知識教育等,然后綜合考慮組員提出的意見制定護理計劃,從整體上題號護理質量,內容如下:①出院第1~2周,由醫生、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家庭探訪,重點觀察、評估患者病情、身體狀況、用藥、飲食、家屬支持程度等相關情況;發放疾病健康宣傳手冊,幫助患者戒掉不良生活習慣、行為,如吸煙酗酒,培養健康作息時間的形成,并且由醫生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及時予以適當的心理疏導;②第3-4周,安排責任護士、康復治療師共同對患者進行入戶探訪,其中責任護士對患者和家屬講解運動康復對心力衰竭康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重點強調運動康復、藥物治療聯合作用較單一措施優,通過適當的康復運動有助于運動耐量的增加,緩解呼吸困難、乏力、心律失常等癥狀。協同康復治療師對患者的活動類型、活動意識及強度、持續時間、耐受力、家屬對運動康復支持程度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然后詳細講解運動注意事項,以便幫助患者恢復活動,完成個性化運動,叮囑患者需堅持運動康復的鍛煉,循序漸進,以便病情得以快速恢復,同時由責任對各項資料正確性予以評估、記錄;③第5~6周,康復治療師、責任護士再次對患者進行入戶隨訪,切實觀察患者運動情況,評價其執行運動方案的實際情況,針對運動中偏差予以及時糾正,并且和患者及家屬鉤工期間認真聽取其提出的運動康復的相關建議、想法等,以便減輕除患者、家屬對運動產生的顧慮;④第7~8周,醫生、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入戶隨訪,責任護士對其心理狀態、藥物治療依從性、操作正確性等內容進行觀察、評估,不斷加深緩沖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另外由醫生對患者真題狀況進行全面檢查,探究藥物取得的具體效果;⑤第3~6個月,安排責任護士通過電話的形式對患者進行隨訪,1次/2周;在第3~5個月安排責任護士、康復治療師進行入戶隨訪;在第4~6個月安排責任護士、醫生進行入戶隨訪,加強和患者、家屬之間的交流,以便實際諒解患者藥物服用、運動康復、飲食等情況,同時對其提出的問題予以耐心解釋、回答[5]。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共36個條目,包括總體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情感職能(RE)、社會功能(SF)、軀體疼痛(BP)、活力(VT)、精神健康(MH)8個維度,均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分析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s)

表1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s)
社會功能(SF)對照組53.21±7.0565.53±8.0571.22±24.2057.13±10.0738.67±11.4555.55±14.3755.30±20.6354.65±10.05觀察組65.20±8.0778.69±8.9581.15±23.9565.17±11.3553.75±14.2779.55±16.0171.27±21.6762.07±11.77 T 8.2988.1082.1633.9306.1138.2733.9583.555 P 0.0000.0000.0330.0000.0000.0000.0000.001組別總體健康(GH)精神健康(MH)生理功能(PF)活力(VT)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情感職能(RE)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多數患者因疾病影響出現生理功能障礙、情緒障礙等癥狀,加上治療費用的增加,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顯著降低[6]。同時由于該病遷延不愈,需患者住院長期接受資料,造成患者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進一步加重心功能障礙。臨床上常以減少患者病死率,延長壽命時間為治療、護理的主要目標,進而控制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且良好的情緒、心態有助于改善病情,緩解心臟負擔[7-8]。隨著當前醫療體系、健康觀念的不斷改革,促使治療目標逐漸明確,在減輕癥狀,保護心肌受損,延長患者壽命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協同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其是在責任制護理基礎上利用現有人力資源促進患者積極性的提高,使其自我護理、健康決策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并鼓勵患者家屬主動參與到護理中,不斷強化集體協同護理作用,進行提高護理質量[9]。本研究中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協同護理,通過護理的協同作用來表達其靈活性、創新性,為患者、家屬提供知識指導和技能培訓,同時重視心理護理,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需求。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生活質量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李莎莎,陳琛[10]相關研究結果相符,充分表明協同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上具有重要的積極的指導性作用。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護理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充分體現出護理的連續性,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應用。
[1] 范桂云,吳秀娟,董梅花.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23):31-32.
[2] 姜淑霞,程建云,牛 琴,等.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4,37(2):241-243.
[3] 袁 丹,龍春梅,陳嘉妍.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6,14(11):1083-1085.
[4] 范文靜,李明波,董翠霞,等.協同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患者康復及照顧者的生活質量和照顧能力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25):4960-4963.
[5] 孫彩霞,唐 寒.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積極度與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12(18):1670-1671.
[6] 陳 赫.協同護理模式在心內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3):276-278.
[7] 邵 燕.協同護理模式對改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感知的干預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8):28-30.
[8] 趙力立,曹明英,姚朱華,等.協同護理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63-1465.
[9] 常紅娟,高 敏,桑文鳳.協同護理模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11):966-967.
[10] 李莎莎,陳 琛.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7):989-991.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2.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