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蓉
(重慶市云陽縣中醫院,重慶 云陽 404500)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
楊小蓉
(重慶市云陽縣中醫院,重慶 云陽 404500)
目的探討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間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39例,采取超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應用Barthe指數(ADL)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Fugl-Meyer(FMA)運動評分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應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4.9%(37/39);對照組治療有效率74.4%(29/39)(P<0.05)。觀察組ADL評分、FMA評分、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67.2±10.3)分、(25.3±1.9)分、(10.2±3.8)分;對照組ADL評分、FMA評分、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45.3±9.9)分、(13.5±1.8)分、(16.7±4.4)分(P<0.05)。結論 在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應在臨床予以推廣。
腦卒中;肢體功能;超早期康復護理
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以往的康復訓練,通常是在患者各項生命指征穩定后的2 d開始,然而近幾年經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超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的腦功能代償,康復訓練的時間越早,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就越有利[1]。為此,我院對腦卒中患者采取超早期康復護理,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經MRI、腦CT檢查,所有患者的癥狀均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會會議提出的診斷標準[2],且均為發病時間<24 h的首次發病者。根據不同的護理方案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39例,男20例、女19例;年齡47~73歲,平均年齡(58.4±1.2)歲;腦出血12例、腦梗死27例。觀察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45~71歲,平均年齡(59.3±2.3)歲;腦出血14例、腦梗死25例。綜合比較兩組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超早期康復護理:①仰臥位護理:抬高患肢,將上臂向外旋轉,伸直腕部、肘部、五指,掌心向上;將患者的上肢放于軟枕之上,另將一軟枕墊于患側身下,以便對大腿外側起到支撐作用;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將腳背翹起,盡量與床面保持垂直,將患側的下肢置于中立位,借助沙袋枕給下肢外側做好支撐,避免足下垂、足內翻轉等問題;②被動功能鍛煉:待患者的各項生命指征穩定后,按摩其四肢及關節,按摩的力度依據患者的耐受性或者健康人的活動情況來確定;糾正患者不正確的坐姿,協助患者翻身、伸展或彎曲身體等;③主動功能鍛煉:帶患者病情有所恢復之后,協助患者下床,并進行站立、緩慢行走等訓練,3次/d;結合患者的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增加鍛煉時間、活動量,逐漸從站立、行走過渡到上下樓梯;④日常功能鍛煉:護理人員耐心指導患者穿衣、洗漱、如廁、洗澡、刷牙等,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功能康復訓練中,為患者樹立信息。期間護理人員注意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3],給予其必要的心理干預,讓患者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態,積極主動地進行肢體功能鍛煉。
1.3 觀察評定標準[4]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應用Barthe指數(ADL)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Fugl-Meyer(FMA)運動評分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應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根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做出以下療效判定:①基本痊愈: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可正常行動,病殘程度0級;②顯著進步:患者肢體功能部分恢復,病殘程度1~3級;③無變化:患者肢體功能無任何恢復,治療前后沒有任何變化;④惡化:患者出現肢體感染與并發癥。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顯著進步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比較(±s,分)
分組 ADL評分 MFA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觀察組(n=39) 67.2±10.3 25.3±1.9 10.2±3.8對照組(n=39) 45.3±9.9 13.5±1.8 16.7±4.4 P<0.05 <0.05 <0.05
腦卒中是一種致殘率很高的疾病[5],經過治療后,患者通常會存在一些后遺癥,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腦卒中康復護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肢體的致殘程度,保證患者能夠自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宜,以相對健康的姿態回歸社會。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6],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具體重要意義,能夠幫助患者恢復往日的活動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超早期的康復護理可促進神經元的再生,通過翻身、肢體伸展、按摩、站立、行走等護理措施,使之形成新的神經通路,重新起到中樞神經代償的作用。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4.9%,遠高于對照組74.4%(P<0.05);觀察組ADL、MFA及神經功能缺損能各項臨床指標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在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采用超早期康復護理,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盡快恢復,應在臨床予以推廣。
[1]路秀清.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28):213-213.
[2]周紅艷,張少茹,盧丹丹,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74-1675.
[3]鄭阿娟,楊 瑛.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2):2724-2726.
[4]年衛紅.超早期康復護理改善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18):121-123,136.
[5]馬淑林.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臨床可行性[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4647-4647,4650.
[6]鄧 穎.超早期康復護理對68例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5,(8):88-89,90.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