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靈
(浦北縣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300)
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心理問題和干預
黃春靈
(浦北縣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300)
目的對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對其心理問題及影響效果的分析。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將其分成參考組與實驗組,各37例。對參考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在參考組基礎上對實驗組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狀況及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對比。結果 實驗組護理前焦慮、抑郁評分狀況與參考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焦慮、抑郁評分改善狀況明顯優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考組護理滿意度低于實驗組(81.08%<97.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問題,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心理問題;干預
腦血管疾病是當前較為常見的且較為嚴重的臨床疾病,該疾病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精神負擔和生理痛苦,同時給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1]。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出現諸多心理問題,而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又會加重其病情狀況。相關研究顯示,精神障礙是腦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其中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問題最為常見,這容易降低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繼而加重疾病的負面影響[2]。為此,需高度重視神經內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問題,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治療,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進其早恢復健康。本文研究中,我院采取兩種護理方案對74例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將其分成參考組與實驗組,各37例。參考組女17例,男20例;年齡50~68歲,平均年齡(52.51±2.15)歲;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23例,高職高專文化程度9例,大專及本科以上5例。參考組女16例,男21例;年齡51~68歲,平均年齡(54.63±2.25)歲;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24例,高職高專文化程度10例,大專及本科以上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參考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方法如下。
(1)健康宣教:患者入院時根據其病情狀況及個人認知水平進行健康宣教,內容包括為患者講解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癥狀表現及護理、治療方法等,可采取發放健康知識宣傳小冊子、視頻滾動播放、圖片科普、口頭講解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識,以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疾病認知水平。
(2)音樂療法:在病房中安放音樂治療系統,選取合適的音樂作為背景,如選擇可以有效消除或改善焦慮、抑郁情緒的音樂等。以上音樂選取均由專業的神經內科護理人員進行挑選,經科學考核確定音樂處方有效方可進入音樂治療系統中,進行音樂治療時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誘導、安慰。音樂療法時間為每周3次,治療時間為30 min/次。
實驗組在參考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對實驗組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方法為: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干預。①焦慮急躁型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對焦慮型較為嚴重的患者,應給予其適量的抗焦慮藥物進行治療、護理,同時及時安撫患者的焦躁情緒,進而有效緩解其情緒波動,消除緊張感。②恐懼不安型患者:患者往往缺乏安全感,對自身疾病認知水平不足,因而護理人員應及時開導患者,耐心傾聽其主訴,為患者講解其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以消除其困惑,緩解軀體不適感。③悲觀絕望型患者:由于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病程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部分患者容易因為治療費用開支大以及治療效果不佳等出現悲觀絕望等心理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鼓勵、開導患者,提高其治療信心,使其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
1.3 觀察指標
分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狀況及護理滿意度狀況。焦慮、抑郁評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3]。護理滿意度狀況采用問卷調查表進行調查,滿分為80分,分數越低表示滿意度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6.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狀況
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抑郁評分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改善狀況優于參考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狀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狀況比較(±s,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n=37) 56.73±9.42 42.83±7.42 55.56±10.21 41.35±6.21參考組(n=37) 57.51±9.25 53.65±8.56 54.21±9.84 49.87±6.92 t 0.14 2.12 0.23 2.06 P>0.05 <0.05 >0.05 <0.05組別 SAS評分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狀況
參考組不滿意7例(1 8.9 2%),實驗組不滿意1例(2.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狀況比較[n(%)]
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僅采取手術、藥物治療其整體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需要兼顧其他因素,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尤其是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以全面提高整體護理、治療效果[4]。相關研究表明,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出現精神異常癥狀,在早期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心理、生理干預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躁情緒,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進而提高預后[5]。本文研究中,參考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通過進行健康宣教,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疾病認識水平,糾正其疾病認知盲區,進而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給予患者音樂療法則可以較好地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在良好的休息環境中調理自我情緒狀態。而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則可以最大限度緩解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消除心理問題。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改善狀況優于參考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參考組(P<0.05)。
綜上所述,對神經內科腦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高,值得臨床推廣。
[1]宗學莉,劉郅紅,薛立光,等.腦血管疾病可干預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08):81-82.
[2]賈秋梅,劉 超.認知療法聯合內科綜合療法治療腦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礙的臨床療效[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02):60-62.
[3]馬艷華,馬曉紅,張擁波,等.專職化分層護理對腦血管疾病患者急救效果的影響[J].西部醫學,2015,27(11):1734-1736.
[4]胡冰花.腦血管疾病的康復護理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0):145-146.
[5]劉 翠,何 麗,曾秀群,等.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家屬心理干預對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34):182-184.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3.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