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鳳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整體護理應用于急診急救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
邢春鳳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整體護理應用于急診急救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并實施基本護理的60例急診急救患者作為甲組,另選同期收治并實施整體護理的60例同病患者作為乙組,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論 乙組搶救時間短于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與臨床護理有效率均高于甲組;乙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甲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診急救護理中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不但可以縮短其急救時間,而且還能全面提升急救有效率及對護理滿意程度,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診急救;整體護理;臨床效果
每天醫院急診都會搶救大量急危重疾病患者,搶救時間極為緊迫,在急救過程中加強急診急救護理,可以幫助患者搶得治療先機[1]。整體護理就是我院急診科臨床急救過程中常常運用的一種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充分突顯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同時重視對患者急救環境、心理狀態及其他物理因素的護理,以提升急診急救效果為目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并實施基本護理的60例急診急救患者作為甲組,另選同期收治并實施整體護理的60例同病患者作為乙組。甲組女30例,男30例;年齡24~74歲,平均年齡(48.0±5.0)歲。乙組女28例,男32例;年齡23~72歲,平均年齡(47.5±4.6)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甲組接受基本護理,行常規急救的同時監測患者體征、用藥指導等。
乙組在甲組護理基礎上采取整體護理,具體如下。
(1)急診急救護理:患者進入醫院后,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將院前急救情況及時告知接診醫護人員,然后實施下一步急救。接診護士對患者的呼吸、脈搏及血壓、心率等進行多功能監護,觀察呼吸情況,必要時可以配合呼吸機提高患者的呼吸效果。另外,還需要對患者口唇的顏色進行觀察,若患者出現休克則按醫囑快速及時處理,給予吸氧,采取休克體位,盡量使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后,留取與疾病相關的所需血標本,然后快速補充血容量。如需氣管插管、氣管切開、院內心肺復蘇、三腔二囊管等急救措施,則應快速做好相應搶救用物的準備。在整個急救過程中護士始終與急救醫師密切配合,并告知患者家屬協助做好相關住院手續、繳費等事項[2]。
(2)急診心理護理:大部分急診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患者由于過分擔憂自己病情及恐懼死亡,往往會表現出悲觀、恐慌等不良心理,甚至有部分患者會抵觸醫務人員的急救,這樣不但會延誤急救時間,還會增加患者自身的危險性。在急診護理期間,護士要隨時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并且通過語言鼓勵患者,并穩定其情緒,有助于及時與醫務人員配合,提高急救有效率。
(3)急救后的整體護理:急救成功后,護士在將患者護送至病房前,必須對患者或家屬進行相關疾病的宣傳教育、營養指導等。患者護送至病房后,急診護士將患者的搶救經過,藥物使用情況及病情的進展等與病房護士交接清楚,交待病房護士為其調節好室內適宜的溫度與濕度,加強病房內的消毒滅菌處理,并且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積極為患者創建舒適的住院環境。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并觀察兩組患者急救時間,同時觀察此過程中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另外,評估比較兩組急救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評分,其中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三個級別。若實施護理后患者急救成功,且病情穩定、恢復迅速,清醒后患者能夠對自身的疾病后良好的掌握為急救顯效;護理期間患者未出現任何差錯,疾病也得到良好的處理,但是患者清醒之后對自身的疾病缺乏了解,需要護士進一步加強健康宣教為急救有效;護理期間出現不良事件或患者的病情沒有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出現死亡為急救無效。
采取我院急診科室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分值為0~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基本滿意,<70分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搶救時間
實施不同急診急救護理后,甲組搶救時間為(72.4±4.7)min,乙組搶救時間為(46.2±2.7)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急救有效率
實施不同急診急救護理后,甲組急救顯效、急救有效及急救無效分別為20例、30例、10例,急救有效率為83.33%;乙組急救顯效、急救有效及急救無效分別為40例、19例、1例,急救有效率為98.33%。乙組急救有效率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甲組出現不良反應12例,發生率為20.0%;乙組出現不良反應4例,發生率為6.67%。乙組不良反應情況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
實施不同急診急救護理后,甲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顯著低于乙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s,分)
組別 n 護理滿意度甲組 60 83.8±1.3乙組 60 98.9±1.0
在急診急救工作中實施的整體護理屬于一種新型的急診護理方式,其在基本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為護理服務理念,通過程序化、規范化的護理流程,將護理措施積極融入到各個急救環節中,保障患者在整個急診急救中的安全。急診科屬于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每天都會收治大量的患者,且病情危重,因此在該科室實施整體護理顯得尤為必要[3]。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搶救時間短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整體護理更能節約患者急診急救的時間,保障其生命安全。與此同時,乙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與臨床護理有效率均高于甲組(P<0.05);乙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甲組(P<0.05)。由于整體護理顯著縮短乙組的急救時間,為其贏得了更多急救機會,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全面提高急救效率;同時,整體護理還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有利于降低醫患糾紛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整體護理在急診急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頗為顯著,建議進一步推廣使用。
[1]杜會勇.整體護理在急診急救護理工作中應用效果[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05):144-146.
[2]李秀純.急診危重癥患者實施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J].醫療裝備,2016,14(17):187-188.
[3]夏 媛.整體護理在急診急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系統醫學,2017,02(02):133-13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2
B
ISSN.2096-2479.2017.33.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