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愛
(臨汾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重型顱腦損傷行兩種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的護理體會
王紅愛
(臨汾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 041000)
目的比較觀察兩種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措施。方法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組和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組,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血糖發生情況及發生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研究組患者的嘔吐、反流、腹瀉、便秘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結論 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重型顱腦損傷;并發癥;護理措施
近年來,在嚴重創傷的治療中,早期腸內營養在人們不斷深入認識腸內營養及完全腸外營養不足的情況下受到了臨床日益廣泛的關注,由于胃排空障礙、賁門括約肌括約肌松弛等病理情況會在顱腦嚴重創傷后發生,進而極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如反流、誤吸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臨床廣泛開展早期腸內營養支持[1]。選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160例,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血糖發生情況及發生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比較了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與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發現前者較后者具有顯著優勢,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頭顱CT檢查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均符合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2],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組(研究組,n=80)和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組(對照組,n=80)。研究組男54例,女26例,年齡12~78歲,平均(54.1±10.4)歲;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8分,平均(5.3±1.2)分;受傷至入院時間2~7 h,平均(5.0±2.2)h。對照組男50例,女30例,年齡13~78歲,平均(55.2±10.3)歲;GCS 4~8分,平均(5.9±1.1)分;受傷至入院時間3~7 h,平均(5.8±2.0)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接受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在患者向監護病房進入后第一時間將聚氨酯胃管置入,將負壓瓶連接起來,對其進行負壓引流。2 d內對其胃潴留量進行測量,如果在150 mL以下,同時沒有消化道出血,具有正常的腸鳴音,則開始讓其進行要素飲食,開始對患者應用低濃度1/4瑞素(500 ml/瓶,滅菌封閉包裝,華瑞制藥),之后每天增加,增加頻率為1/4,損傷后第6 d將總量控制在2000 mL左右。具體為鼻飼管連接瑞素營養液及輸注管道,采用營養輸注泵勻速給予患者24 h持續滴注,開始滴速為50 ml/h,將最高滴速控制在120 ml/h以內,喂養過程中讓患者取頭高位,角度為30°~45°,控制溫度為39℃~41℃;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在患者向ICU進入后3d在其具有正常的胃腸功能的情況下運用定時推注法給予其鼻飼流質食物,150~200 mL/次,3次/d,之后逐漸增加到6~8次/d。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監測。同時,對兩組患者的高血糖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并將其發生時間詳細記錄下來。此外,統計兩組患者的嘔吐、反流、腹瀉、便秘、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高血糖發生時間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的高血糖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檢驗標準a=0.05。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高血糖發生情況及發生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高血糖發生率67.5%(27/80)、57.5%(23/80)高血糖發生時間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高血糖發生情況及發生時間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嘔吐、反流、腹瀉、便秘發生率10.0%(8/80)、27.5%(22/80)、22.5%(18/80)、17.5%(14/80)均顯著低于對照組35.0%(36/80)、45.0%(36/80)、42.5%(34/80)、40.0%(32/80)(P<0.05),但兩組患者的吸入性肺炎發生率5.0%(4/80)、7.5%(6/80)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1 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特征
在顱腦嚴重創傷后下丘腦、垂體等神經中樞功能發生紊亂,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主要臨床表現為高代謝反應,具體對營養物質、能量具有越來越高的需求,最終增加能量消耗并增強分解代謝[3]。重型顱腦損傷術后4~7 d患者處于應激期,體內蛋白質分解提升了40%~50%,極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如免疫功能低下、營養不良等。因此,在有嚴重顱腦損傷發生時,為了對機體代謝進行有效維持,對器官、組織的結構及功能進行有效保護,將有效的前提條件提供給神經系統及全身繼發性損傷的極大減輕,臨床很有必要給予患者早期充足的營養支持。
3.2 重型顱腦損傷的腸內營養治療方法
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營養支持途徑中,腸內營養是臨床的首選,由于其和生理狀態更為相符,因此能夠對穩定的內臟血流及完整的胃腸黏膜進行有效的維持,將胃腸道神經-內分泌免疫軸激活,將良好的前提條件提供給腸道激素分泌,對肝膽胰分泌進行調節,將良好的前提條件提供給胃腸蠕動及黏膜生長,促進后期并發癥的減少。早期場內營養能夠對胃粘膜進行保護,途徑為促進胃粘膜能量儲備的增加,從而促進急性胃粘膜損傷程度的減輕。腸內營養一方面具有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另一方面還能夠促進腸粘膜形態改變及細菌移位的減少、肝功能障礙及膽道結石發生率的降低。傳統推注鼻飼飲食給予堵管,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藥物沒有徹底研磨,具有較大的顆粒及過高的濃度,或鼻飼后沒有對鼻飼管進行及時沖洗。因此,臨床在經鼻飼管給予患者口服藥物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對藥物進行充分研磨,另一方面還應該給予稀釋濃度以充分重視,對其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進行嚴格的避免。同時,定期用10~20 mL溫開水或生理鹽水對鼻飼管進行沖洗,每4 h1次,從而將堵管發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的嘔吐、反流、腹瀉、便秘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3.3 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護理
①手足綜合征護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手足綜合征,所以臨床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保持手足情節,避免感染,應用綿羊油涂擦手足,指導癥狀恢復正常,注意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緊張、害怕情緒,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②消化道癥狀。指導患者避免食用加重或者導致腹瀉的藥物與食物,補充足夠的液體,多休息;③肛周護理。確保患者肛周皮膚清潔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清洗,并用軟布擦干后肛周涂軟膏類抗生素。若患者伴有脫水的情況,必須及時補充足夠的電解質與水分,通過靜脈高營養支持治療。
總之,營養輸注泵鼻飼腸內營養法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傳統鼻飼腸內營養法低,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葉雅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腸內營養不同鼻飼途徑吸入性肺炎發生率的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1):52-54.
[2]吳國芳.亞低溫治療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S1):139-140.
[3]白 斌.老年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特點及救治策略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8):983-98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