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芹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婦產科,山東 泰安 271000)
不同的社會支持對產前抑郁焦慮的影響
馮秀芹
(山東省泰安市中醫醫院婦產科,山東 泰安 271000)
目的了解泰安地區孕婦產前抑郁、焦慮狀況的發生率及動態變化;探討影響孕期抑郁、焦慮的不同社會支持系統的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6月在泰安市6家市、縣級院醫院孕期35周以上的孕婦564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結果 在接受調查的孕婦中抑郁癥狀者共有195名(34.5%),其中輕度抑郁者113名(20.0%),中度抑郁者82名(14.5%),重度抑郁者4名(0.7%);出現焦慮癥狀者133名(23.9%),輕度焦慮癥狀者40名(7.2%),重度焦慮癥狀者93名(16.7%),年齡相對較大的孕婦(超過30歲)和單獨居住孕婦出現焦慮癥狀的可能性較高(P<0.01)。產前抑郁組社會支持總分和客觀支持分明顯低于正常組(P<0.05)。結論 圍產期,最好能安排固定的具備專業知識的經產婦隨時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孕產婦排憂解惑,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險因素的影響
產前抑郁;產前焦慮;調查研究;社會支持
妊娠、分娩本是婦女一生中正常的生理過程,但隨著國家優生政策的實施,這一正常的生理過程成為廣大婦女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加之對妊娠過程及分娩產程的不了解,導致孕婦心理狀態出現一些變化,焦慮和抑郁是起最常見的心理反應[1]。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健康保健意識的提升,人們越來越重視社會心理因素與疾病的關系,臨床產科也從單純的提升分娩接生技術問題擴展到必須了解關心孕產婦的心理。了解孕產婦的心理問題,調節其心理狀態可提高產科質量,保障母嬰健康及安全。為了解孕婦產前抑郁和焦慮的發生率及其相關因素,針對性進行孕期宣教和孕期心理指導,我們對564例孕35周以上產前孕婦進行了抑郁和焦慮狀況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5月在泰安市6家市、縣級醫院(2家三級甲等醫院,2家三級乙等醫院,2家二級甲等醫院)孕期35周以上的孕婦564名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孕產婦既往無心理疾病,無嚴重軀體疾病,未使用影響精神活動的藥物。年齡18~47歲,≥30歲者104人,<30歲者460人;大專以上學歷137人,高中及以下學歷427人;月收入≤1200元者269人,>1200元者295人。
1.2 調查方法
(1)根據國內外大量研究資料,自編孕婦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孕婦年齡,教育水平,職業,家庭經濟狀況(實際收入及滿意度),婚姻狀況,家庭關系(主要照料者如配偶和/或婆婆),居住環境(實際居住面積、滿意度),是否預期懷孕,是否有產科并發癥,精神病史/家族史等;另外收集產科檢查情況。(2)Beck抑郁自評量表,孕婦自評=4分,抑郁癥狀無/極輕微5~13分,輕度14~20分,中度=21分,為重度抑郁[2]。(3)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以9/10分為輕度/中重度抑郁的分界點[3]。(4)貝克焦慮量表(BAI)。評分標準為“1”表示無;“2”表示輕度,無多大煩擾;“3”表示中度,感到不適但尚能忍受,“4”表示重度,只能勉強忍受。把自評完成后的量表中取整數后轉換成標準分[4]。
1.3 統計學方法
收集的數據輸入SPSS軟件系統,根據EPDS和BDI量表抑郁癥狀陽性的判斷標準,要求必須要滿足兩個量表的評定標準(EPDS=9且BDI=5),才算抑郁癥狀陽性,為高危險水平組;兩個量表評分數據統計分析使用統計軟件SPSS17.0進行檢驗。
在調查的孕婦中出現抑郁癥狀者195名(34.5%),其中輕度抑郁癥狀的113名(20.0%),中度抑郁者82名(14.5%),重度抑郁者4名(0.7%);出現焦慮癥狀者133名(23.9%),輕度焦慮癥狀者40名(7.2%),重度焦慮癥狀者93名(16.7%);無固定職業的產婦及農村戶口產婦出現抑郁癥狀的可能性略高于有職業的、城市戶口的產婦(P<0.05);年齡相對較大的產婦(超過30歲)從與家人同住情況分析,與父母同住者發生抑郁焦慮的比例為29.1%和15.2%,與公婆同住的比例為32.3%和18.0%,而單獨居住者發生抑郁和焦慮的比例則分別為48.6%和40.4%。與父母或公婆同住者發生抑郁焦慮的比例無統計學意義,但單獨居住者發生抑郁和焦慮的比例明顯升高,具有統計學意義。單獨居住產婦出現焦慮癥狀的可能性較高(P<0.01)。產前抑郁組社會支持總分和客觀支持分明顯低于正常組(P<0.05);經濟、家庭、對胎兒性別的關心、個人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均可影響產婦抑郁、焦慮狀況的發生。見表1。

表1 564名孕婦產前抑郁的影響因素
妊娠和分娩是育齡期婦女正常和自然的生理過程,這一過程既是重大的應激事件也是創傷性過程。而產前抑郁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孕期心理疾病,是孕婦對丈夫產生了一些新的或者不合理的期望,內心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3],是圍生期婦女經歷重大的心理和生理變化,其核心表現為心理上的退縮以及對幫助和支持需要的增加。尤其對于初產婦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變化。這些變化能影響婦女的感情、情緒及行為。許多研究顯示,社會支持有助于孕婦提高自信、減緩精神壓力、減輕心理負擔,是人們克服困難的有效資源。而社會支持的匱乏則是產前抑郁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社會支持方面,抑郁組的社會支持總分和客觀支持分明顯差于非抑郁組,而且焦慮組在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明顯低于非焦慮組,且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它表明充足良好的社會支持是避免產前抑郁發生的一個保護因素。社會支持能提高孕婦對重大生活事件的應激能力,提高孕婦的自尊,減緩孕婦精神壓力,從而增強個人情感控制,減少情緒紊亂現象的發生。而家庭是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家庭成員尤其是丈夫的情感物資支持,可緩解孕期緊張與壓力,對維持孕婦良好的情緒體驗也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強化社會支持系統,努力營造一個關心、理解和友愛的家庭環境,增加孕婦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和利用度,從而預防產前抑郁。
要鼓勵開展分階段、多途徑、綜合性的預防措施,衛生保健服務機構應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幫助孕產婦減少抑郁情緒,還可通過建立孕婦學校,向孕婦及家屬系統介紹妊娠、分娩、產褥期基本知識。加強心理咨詢,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幫助孕婦克服對妊娠、分娩的恐懼感,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在圍產期及時篩查抑郁高危人群,盡早給予恰當的干預和幫助,可以有效減少產前抑郁癥的發生率,預防產前抑郁的危害,并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分娩時醫院可設置不同規格的床位,滿足不同經濟狀況產婦的需要。有條件的醫院應建立家庭式病房,倡導丈夫陪伴分娩,消除產婦的恐懼心理和不安情緒。提倡實施分娩鎮痛,減輕疼痛引起的負面情緒。嚴密觀察產程,提高產科質量,減少急癥剖宮產對產婦的不良刺激,避免醫源性負面影響。圍產期,最好能安排固定的具備專業知識的經產婦隨時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孕產婦排憂解惑,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險因素的影響。
[1]范 玲,吳蓮方.產婦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21(5):277.
[2]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0,135-137.
[3]陸 雯,陳 焱,湯月芬,等.產科抑郁診斷與處理[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5,16(6):355-357.
[4]施慎遜,湯月芬,程利南,等.上海市孕產婦焦慮、抑郁癥狀發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J].臨床生理衛生,2007,21(4):25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33.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