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艷
(南京市浦口區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1800)
?兒科護理?
中醫護理在提高小兒腹瀉病治療效果中的應用分析
施 艷
(南京市浦口區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1800)
目的研究為小兒腹瀉病提供中醫護理干預對療效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小兒腹瀉病患兒10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便利抽樣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52例與觀察組52例,科室為對照組患兒提供一般疾病護理服務,為觀察組患兒提供中醫護理服務,評價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評估患兒止瀉、住院、退熱用時。結果 對照組患兒經治療及護理干預后,治療有效率為43例(82.69%),觀察組患兒治療效率為50例(96.1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兒住院用時為(4.58±0.59)d、觀察組為(2.33±0.56)d;對照組患兒退熱用時為(3.01±0.58)d,明顯高于觀察組(1.82±0.42)d;觀察組患兒止瀉用時(2.79±0.72)d,明顯低于對照組(4.17±0.52)d(P<0.05)。結論 科室為小兒腹瀉病患兒提供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治療有效率,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止瀉及退熱用時均較短。
中醫護理;小兒腹瀉病;治療效果;中藥保留灌腸
小兒腹瀉多發于<2歲的嬰幼兒,導致腹瀉常見危險因素包括與病毒入侵、細菌感染、寄生蟲、藥物、喂養方式錯誤等有關,發病特點為大便性狀改變、患兒可同時伴隨高熱、惡心嘔吐、長時間腹瀉會引起體內水電解質失衡、脫水表現、營養狀態紊亂等,嚴重者會影響患兒身心發育表現[1-2]。臨床針對小兒腹瀉病多采用藥物治療,本文研究對小兒腹瀉病提供中醫護理干預對療效的影響。中醫主張望聞問切,護理方法包括中藥食補、小兒推拿按摩、退熱1號方中藥保留灌腸、藥物貼敷等,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小兒腹瀉病患兒10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便利抽樣法將其劃分為對照組52例與觀察組52例,對照組男40例,女12例,年齡10個月~4歲,平均(2.5±0.9)歲,按照中醫辨證法劃分為濕熱瀉11例、寒濕瀉20例、傷食瀉15例、脾虛瀉6例。觀察組男41例,女11例,年齡10個月~4歲,平均(2.9±0.8)歲,上述辨證類型分別為10例、19例、16例、7例。兩組患兒疾病基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科室為對照組患兒提供一般院內護理服務,包括向患兒家屬了解其飲食習慣,調整飲食成分,腹瀉初期應禁食,待癥狀好轉后嘗試給予流食,觀察患兒病變變化,仔細記錄每日腹瀉次數、大便性質、量等,觀察患兒體液丟失后皮膚表現,做好保暖措施。對于存在高熱患兒,護士及時采用藥物與物理降溫方式進行處理,做好科室環境衛生消毒工作,護士執行護理操作時嚴格堅持無菌操作原則,對于腸道病毒感染患兒,護士應為患兒加強隔離措施,護士接觸不同患兒期間均應嚴格洗手消毒,預防感染發生[3]。
科室為觀察組患兒做好一般院內護理基礎上提供中醫護理干預,包括:(1)濕熱瀉:常規禁食、護士遵醫囑指導家屬為患兒提供藕汁、冬瓜水等,強調飲食原則以清淡流食為主,溫涼狀態下進食,堅持少量多餐形式,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可以用退熱1號方中藥灌腸以退熱,護士指導家屬在患兒每次排便后及時用溫水清洗臀周皮膚,涂抹植物油,預防濕疹,保持臀周皮膚干燥清潔。護士安撫患兒情緒,采用游戲、圖畫等方式與患兒保持交流,轉移其注意力。(2)寒濕瀉:護士密切關注患兒大便性狀,觀察患兒機體表現,做好保暖工作,房間內保持通風,夜間睡眠時遮蓋患兒裸露皮膚,避免冷風直吹患兒;護士指導患兒家屬為其提供姜茶服用,可每日采用紅外線燈照射腹部;選取患兒龜尾、風池等穴位進行推拿干預[4]。(3)傷食瀉:觀察患兒腹痛表現,常規禁食,待患兒腹瀉癥狀好轉后,遵醫囑提供藥物沖劑服用,觀察排泄物,向家屬了解患兒腹瀉前飲食內容,選擇適宜消食劑,常用包括山楂水、麥芽水等;治療后期可適當指導患兒進食蘋果、稀粥等。護士在夜間應觀察患兒表現,指導家屬白天多陪伴患兒互動,減少其日間睡眠,保證作息規律。
1.3 觀察指標
評估患兒治療有效率,指標為顯效:患兒經中醫護理干預及治療后,患兒腹瀉次數明顯減少,大便質地較軟,成形排出。有效:腹瀉次數減少,大便不成形;一般:大便次減少,但治療效果不明顯[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評估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n(%)]
2.2 評估兩組患兒住院、退熱、止瀉用時
觀察組患兒住院、退熱、止瀉用時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兒疾病恢復用時(±s,d)

表2 比較兩組患兒疾病恢復用時(±s,d)
組別 住院用時 退熱用時 止瀉用時對照組 4.58±0.59 3.01±0.58 4.17±0.52觀察組 2.33±0.56 1.82±0.42 2.79±0.72 t 19.946 11.983 11.205 P 0.000 0.000 0.000
小兒腹瀉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疾病特點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等為主要表現,針對此種疾病一般多采用藥物治療干預,同時治療期間加強護理干預措施是促進疾病預后效果的必要前提。傳統護理模式注重對患兒提供用藥指導、服藥監督,對疾病預后促進效果一般。而中醫護理模式則強調統一性,醫護人員堅持“辨證施護”、望聞問切原則,結合患兒一般資料,對患兒腹瀉病進行中醫分型,后根據不同分型提出患兒潛在的健康問題,為患兒提供對因性護理干預,做到辨證施護同時關注患兒需求,積極滿足,達到治療輔助作用,提高科室護理質量[6]。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對照組患兒經治療及護理干預后,治療有效率為43例(82.69%),觀察組患兒治療效率為50例(96.1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兒住院、退熱用時均高于觀察組;且觀察組患兒止瀉用時(2.79±0.72)d,明顯低于對照組(4.17±0.52)d(P<0.05)。科室為對照組患兒提供一般疾病護理服務,護士遵醫囑為患兒提供常規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等,未對不同類型腹瀉病進行針對性干預,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而科室為觀察組患兒提供中醫辨證施護干預,針對脾虛瀉患兒,護士應帶領患兒多參與戶外活動,避免長時間臥床,飲食方面應禁止食用油膩食物,指導家屬為患兒提供山藥、薏苡仁泥等飲食,促進患兒消化。護士取患兒足三里及中脘穴位,提供艾灸治療,每次艾灸時間保持10 min[7]。
綜上所述,科室為小兒腹瀉病患兒提供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兒治療有效率,縮短患兒住院時間、止瀉及退熱用時均較短。
[1]張樹忠,趙宏俊,張玉振,等.農村小兒腹瀉病縣級醫院規范化治療的實證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3):137-141.
[2]陳孝芳.中醫護理干預對小兒腹瀉病療效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32):177-178.
[3]張麗梅.對比綜合社區護理管理與常規社區護理管理應用于小兒腹瀉病中的效果[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170-170.
[4]賈海紅.小兒急性非細菌感染性腹瀉的臨床治療及護理[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3):49-50.
[5]李紅梅.小兒秋季腹瀉的護理體會[J].河南中醫,2014,34(12):2510-2511.
[6]肖宏琴.中醫護理在提高小兒腹瀉病治療效果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1):242-243.
[7]張利利.小兒腹瀉的中醫護理干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50):208.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33.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