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芝雁
(蘇州市中醫院手術室,江蘇 蘇州 215003)
碘伏消毒對預防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評價
宋芝雁
(蘇州市中醫院手術室,江蘇 蘇州 215003)
目的評價碘伏消毒對預防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手術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不消毒,觀察組采用碘伏消毒。結果 觀察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9.23±0.07)d、感染問題發生幾率4%;對照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6.15±1.40)d、感染問題發生幾率12%,兩組對比,觀察組優勢明顯(P<0.05)。結論 應采用2%碘伏消毒,降低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
碘伏消毒;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效果
手術室患者侵入性診療措施多,常需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監測血液動力學以及血管活性等指標,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發生幾率高,對患者的康復不利[1]。有研究顯示,采用碘伏消毒,在預防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方面,效果較好[2]。本文于本院收治的手術室患者100例作為樣本,觀察了碘伏消毒在預防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方面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手術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54.75±1.46)歲。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54.66±1.51)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導管留置方法
(1)消毒皮膚,無菌操作。(2)穿刺部位以左側鎖骨下靜脈為主。(3)準備透明薄膜貼,穿刺部位滲液或滲血時,更換薄膜貼。(4)輸液導管每天更換1次。(5)觀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紅腫,觀察導管是否暢通,針對不同情況,做不同處理。
1.2.2 穿刺點皮膚消毒方法
對照組不消毒。
觀察組采用2%碘伏消毒,消毒方法如下:
(1)以穿刺點為中心,向外周15 cm范圍內,涂擦碘伏消毒。(2)反復消毒3次。(3)待碘伏干燥后,再次涂擦1次。(4)碘伏干燥后,覆蓋透明薄膜貼。
1.2.3 實驗室方法
出現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癥狀時,及時拔出導管,抽取導管內血液8 mL,同時采集外周靜脈血8 mL做實驗室檢查,包括細菌分離鑒定與藥敏實驗兩種。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感染問題發生幾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感染問題發生幾率,觀察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9.23±0.07)d、感染問題發生幾率4%;對照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6.15±1.40)d、感染問題發生幾率12%,,兩組對比,觀察組優勢明顯(P<0.05)。見表1。
3.1 碘伏
碘伏為單質碘與聚乙烯吡咯烷酮(Povidone)的不定型結合物,臨床主要用于穿刺點的消毒[3]。碘伏本身為紫黑色液體,研究顯示,將其用于真菌、原蟲以及病毒的殺滅過程中,效果較好。除消毒外,滴蟲性及霉菌性陰道炎等疾病,采用碘伏治療,也可取得較好的效果[4]。臨床常用碘伏以1%濃度為主,穿刺點消毒,需增加濃度,采用2%濃度的碘伏消毒。

表1 兩組患者導管留置時間及感染問題發生幾率
3.2 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臨床較常見,發病以手術室患者居多。手術室患者術后常需留置靜脈導管,用于給藥等過程,靜脈導管的留置,能夠有效減輕反復穿刺的痛苦,輸液、給藥以及營養支持等操作更加方面,應用價值顯著[5]。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細菌如進入導管,便會引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細菌進入到導管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穿刺點細菌定定植:導管置管后的24~28 h內,表明會形成一層疏松的纖維蛋白鞘,由穿刺點向體內遷移,最終引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2)導管進入到血管的部分,與血液長期接觸,導致細菌滋生,引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3)藥物或受污染液體,通過導管進入到血液當中,引發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
3.3 碘伏消毒對預防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效果
導致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的原因,與細菌的繁殖存在聯系,采用碘伏消毒,能夠有效殺滅細菌,在降低感染問題發生幾率方面,效果較好。本文研究發現,在不消毒的情況下,患者導管留置時間(6.15±1.40)d、感染問題發生幾率12%。采用2%碘伏消毒后,患者導管留置時間(9.23±0.07)d、感染問題發生幾率4%,與不消毒相比,消毒后患者導管留置時間更長,不會受感染問題的影響而提前拔出,對患者疾病治療有效率的提高,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顯著降低,治療安全性顯著提高,優勢明顯(P<0.05)。
3.4 導管留置相關護理方法
采用碘伏消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降低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但為進一步提高治療安全性,還應將碘伏消毒,與其他護理方法聯合應用:(1)穿刺點周圍皮膚干燥:穿刺點周圍皮膚保持干燥,能夠降低細菌的存活以及繁殖幾率。穿刺后,應每24 h更換一次敷料,1 d后,每周更換1次敷料。在此基礎上,采用2%碘伏消毒,進一步降低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2)保持管道暢通:可采用100 U/mL肝素液5~10 mL緩慢注入到導管當中封管,導管使用后,應及時采用生理鹽水沖洗,避免感染問題發生。(3)時刻觀察患者局部皮膚情況,評估是否存在紅腫等現象,如發現應立即處理,視不同癥狀,采用不同方法處理,如紅腫可給予慶大霉素換藥等。(4)封管液:封管液配置好后,保存時間不可過長,應在2 d內盡快使用。如封管液已經處于注射器內,則應立即使用。(5)護理人員告知患者或其家屬時刻觀察導管情況,詢問患者感受,如存在疼痛等,不得私自處理,應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進行處理,避免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發生。(6)在發現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發生后,應立即拔出導管,采取措施處理,避免對患者治療安全性造成過于嚴重的影響。處理后更換導管,加強護理,避免感染再次發生。
綜上所述,應采用2%碘伏消毒,降低手術室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問題的發生幾率,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
[1]張 靜,王 平,張麗涓,等.2%洗必泰消毒皮膚對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6):156-157.
[2]任慧萌,李 強,牛桂霞.采用標準化配置換藥包預防手術室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6):3832-3834.
[3]馮 娟,張亞琴,藺燕萍,等.手術患者導管相關性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0):2384-2386.
[4]唐 芳,蔡建芬.醫院感染監控護士在手術室中心靜脈置管相關性血行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8):1795-1796.
[5]季芬芬,李麗芬.康惠爾透明貼預防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臨床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12):1131-1132.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3.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