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衛,王秀麗,胡凌娜,于俊芹
(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253100)
品管圈活動在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中的應用
李 衛,王秀麗,胡凌娜,于俊芹
(山東省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 德州 253100)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產房提高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組建品管圈,確定主題,通過分析現狀,針對重點缺陷制定相應的措施,從加強對圈員集中培訓、增設必要的設施及宣傳資料、建立制度、營造自由體位氛圍四方面進行改善,觀察活動效果。結果 品管圈活動后比活動前顯著提高了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圈員主動學習及工作熱情等均有提高。結論 品管圈活動可顯著提高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率。
品管圈;自由體位;臨產婦
在產程中骨盆和胎兒位置是相對可變的,協調兩者彼此適應對于取得良好的分娩結局至關重要。調整孕婦分娩體位作為一種簡單、無創傷、不增加痛苦、舒適的方法,不僅使分娩方式更加個體化、人性化和自然化,且一定程度能加速產程進展、可促進自然分娩,是一種有效的產時服務模式[1]。但在臨實踐中,傳統的限制活動待產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2016年7月~12月開展了以產程中自由體位為主題的品管圈護理活動,效果顯著,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2月本院正常臨產婦作為研究對象,1~6月為對照組,7~12月為實驗組。入組條件:(1)不包括胎膜早破、妊高癥等病理產科,無剖宮產史。(2)正常足月臨產婦,年齡20~38歲,。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新生兒體重等客觀指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兩組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率。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本院產房于2016年7月按自愿參加的原則由9人組成品管圈活動小組,,圈長為護士長,產科主任為輔導員,書記員負責收集數據。經智力激勵法、投票法確定圈名(醫互衛天使)和圈徽,寓意:醫護共同呵護、臨產婦自由體位舒適待產、分娩,呵護母嬰安康。對QCC成員進行培訓,要求所有QCC成員都能掌握QCC活動的原則、方法及管理理念等,并建立微信群,便于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流。
1.2.2 主題選定
通過大家集思廣益產生活動主題4個,圈員利用評價法根據1、3、5打分,結合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四個維度評價,確定“呵護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分娩”為主題。并通過文獻循證,確定選題理由: 自由體位分娩是產婦進入產程后,經檢查無異常情況,可采取自己喜好的體位,助產人員向產婦介紹、指導自由體位的方法,孕婦可以自由選擇走、蹲、跪、立或借助于分娩球及分娩車[2]。 孕晚期激素的變化使韌帶和關節軟組織松弛,允許骶髂關節和恥骨弓有較大的活動度,從而使骨盆成為分娩中重要的相對可變因素。產婦變換體位可使骨盆骨骼重新調整,有利于骨盆形狀和容積發生變化,適應胎兒需要;可引發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而有效的宮縮;調整“下降角度”,即胎兒體軸與骨盆軸之間的角度,有利于發揮重力優勢作用;增加胎兒氧供。自由體位有利于經陰分娩,在縮短產程及降低新生兒窒息的同時也減少了產后出血量,降低了剖宮產率[1-4]。總之,幫助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是目前最推崇的護理模式。
1.2.3 擬定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2016年7月~12月,前四周每周兩次會議,以后1次/周,50 min/次,每次會議從高年資到低年資輪流主持。制定活動計劃表,公示在微信群,由主持會議者把控活動進度。
1.2.4 原因分析
通過圈員討論,發現物(儀器、設備),人(產婦、家屬、助產士、醫師),制度,環境四個方面為主要原因,用魚骨圖分析影響產婦自由體位待產分娩的相關因素,見圖1。

圖1 影響產婦自由體位待產分娩的相關因素魚骨圖
1.2.5 現狀調查
圈員利用檢查表總結限制孕產婦自由體位待產分娩的因素,根據魚骨圖進行管理要因分析,根據80/20定律,得出醫護及孕產婦知識缺乏、依從性差;缺乏必要的設施及良好的環境氛圍為重點原因進行改進。
1.2.6 制定并實施對策
1.2.6.1 由輔導員(產科主任)對全體圈員進行集中培訓:分娩時體位選擇、母體體位在分娩中的重要性、母體體位的形式、產程不同階段的母體體位等舒適、安全分娩內容;圈員每天自學1 h,在臨床實踐中輔導員給予具體監督、指導,微信群交流學習體會、分享成就。
1.2.6.2 認真評估臨產婦,針對性的宣教傳統臥位的適應癥及缺點,自由體位的優點及方式,孕產婦待產期間根據自己喜好選擇舒適的體位,可在待產室內隨意走動、可采取蹲、坐、跪等姿勢,也可坐或爬在分娩球上,或借助分娩架取一舒適姿勢。圈員可根據孕產婦在產程的不同階段或胎方位的不同具體指導其采取不同的姿勢:側臥位、側臥位弓箭步、半臥位、垂直坐位、上身前傾位、手膝位、膝胸臥位不對稱式直立位等。講解孕產婦產程中的姿勢掛圖并協助實施,告知安全措施;靜脈輸液者給予留置針以方便活動;
1.2.6.3 形成制度
編寫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知情告知書;護理部定期考核;護士長督促;圈員主動,形成制度化以便提高圈員的依從性。
1.2.6.4 增加必要的設施
跪墊、分娩架(自制),分娩球。將產程中的體位掛圖上墻,定時播放宣教課件,營造舒適、自由體位待產分娩的布局。
1.3 觀察指標
觀察品管圈主題活動開展前后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率,品管圈管理目標是臨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率達到80%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品管圈活動前2016年1月~6月住院臨產婦1820例,最終入組950例,指導自由體位133例,活動后7月~12月住院臨產婦2325例,入組1498例,自由體位待產1217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016年1月~12月每月的傳統臥位例數與自由體位例數比較。
2.2 標準化
成果確認后,將其形成工作流程:評估臨產婦-發放自由體位待產知情書-宣傳講解-再次評估-給予具體指導-總結-記錄-改進。
3.1 傳統的床上臥位,產婦保存一個姿勢,骨盆傾斜度不變,活動性受限,胎兒重力和地心引力均朝向產婦脊柱,胎兒下降阻力增加,可使產程延長甚至阻滯,多年來傳統的床上臥位已形成習慣,且省事。通過開展QCC護理活動,協助產婦自由體位待產。QCC活動是很好的解決問題程序引申,通過品管圈由基層護理人員共同擬定解決對策,達成共同解決問題的目標[5-7]。是提高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有效手段[8-10]。本次品管圈活動圈員通過查找限制孕產婦自由體位待產的原因、制定具體措施,協助產婦在產程中通過變換體位使胎頭與母體骨盆的適應性達到最優,有助于胎軸與骨盆軸方向一致,減輕產婦疼痛。持續運動如骨盆擺動、搖擺、步行等則能使骨盆各骨骼之間和骨盆形狀發生連續性變化,指導產婦嘗試多種體位,或兩種體位相結合,使胎頭移動到更合適的有利位置,一定程度可加速產程進展,促進自然分娩,提高自然分娩率[11-12];使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并將成果標準化、形成工作流程;提高了醫護、孕產婦及家屬自由體位待產的依從性,使每月自由體位待產活動前的幾十例,開展活動后幾百例,自由體位待產率由14%提高至80%。也順應時代的發展,將產婦視為分娩的主體,不在將產婦限制在床上,鼓勵其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導自己的分娩過程。
3.2 品管圈活動使圈員自動自發的活動,使其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參與權、管理權[13],顯著提高了圈員的主動性;圈員輪流組織會議、主持會議,工作中積極調動產婦主動性、協助產婦共同完成分娩、并將工作成就在微信群中圈員共同分享,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不再以護士長為主,而是全體護理人員積極參與改進[14-15]。提高了圈員的自身潛能和價值。提高了圈員工作熱情,主動發現問題,尋找對策,從本質上提升護理質量,達到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1] 賀 晶,陳 璐.分娩時體位選擇[J].中國婦科及產科雜志.2015.31(2):112-116.
[2] 羅雁冰.第一產程采取自由體位對分娩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4):42.
[3] 謝 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01.
[4] 李玉珍.導樂陪護配合自由體位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8):69-70.
[5] 劉庭芳,劉 勇,中國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3.
[6] 南雪峰,李英梅.導致剖宮產率上升的人為因素分析及助產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66-67.
[7] 劉玉瓊,持續質量改進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華夏醫學,2007,21(20):375-376.
[8] 王玉瓊,郭秀靜,雷岸江,等.QCC在護理工作中應用研究[J].進修雜志,2009,24(21):1945-1946.
[9] 金 靜,林玉萍,譚 潔,等.品管圈活動在自然分娩健康宣教中的應用效果[J].母嬰世界,2016(3):208,211.
[10] 蔣小燕.降低初產婦會陰側切率背景下品管圈的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7):4704-4705,4706.
[11] 林 青,陳 玲,林 丹,等.系統管理對提高產婦健康教育有效性的作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10):166-166,167.
[12] 劉愛珍.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分析及品管圈干預的效果探討[D].南昌大學醫學院,2014.
[13] 江小艷,沈皚萍.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圍生產期產婦健康教育效果中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6,16(3):10-13.
[14] 湯玉琴.品管圈活動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1):97-100.
[15] 周 紅,王曉黎.陪伴待產及調整待產姿勢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812-813.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