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菊飛
(上海市長征醫院,上海 200003)
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在危重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的護理研究
丁菊飛
(上海市長征醫院,上海 200003)
目的 分析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在危重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實施腸內營養,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采取傳統腸內營養輸注法,觀察組采用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比較兩組患者腹瀉、失禁相關皮炎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腹瀉、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情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危重患者通過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能夠有效預防腹瀉和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風險,減輕失禁相關性皮炎程度,值得推廣。
腸內營養;危重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
失禁是危重癥患者常見問題,不僅可導致患者出現導管相關尿路感染、壓瘡的風險增加,同時還會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增加患者痛苦[1]。失禁相關性皮炎這一概念出現自2007年,是失禁病人常見并發癥,同時也是護理人員感到棘手、頭痛的護理問題。因此,對于危重癥患者應重視失禁相關性皮炎的預防[2]。我院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對危重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的發生有積極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危重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均需接受4天以上的腸內營養時間,且利用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評估表[3]評分為3分及以上,排除有胃排空障礙、胃腸功能癱瘓、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1~76歲,平均(57.2±6.8)歲;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2~78歲,平均(57.4±6.7)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腸內營養方式
兩組危重癥患者均接受腸內營養,所用器材為一次性胃管包,而胃管直徑是14#,每次置入胃管的深度為55~60 cm,輸注時應用加溫器,使得輸入給患者營養液溫度為38℃~40℃。若病情允許,每次輸注時可抬高床頭30°~40°。
對照組采取傳統腸內營養輸注法,也即通過腸內營養控制泵將營養輸注速度控制為80~100 ml/L,持續輸注。
觀察組采用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基于人體胃排空的生理機制,改良傳統的持續輸注營養的方法,組織專家討論制定合理的輸注、間歇時間,將家屬根據醫囑提供的每日腸內營養的輔食結合患者情況分成4~5次,讓患者頓服。如醫囑要求患者每日營養總量是1000 mL,則將之分成4份,分別在早上9:00,中午13:00,下午17:00與晚上21:00分4次輸注,每次輸注間隔時間為4 h,前兩次每次輸注300 mL,輸注速率為150 ml/h,2h將本次營養輸注完畢,之后暫停2 h后開始下次輸注;后面兩次輸注每次給予200 mL,按照100 ml/h的速度在2 h內輸注完畢,暫停。查看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腸內營養量為1500 ml/d,并且分成5次服用,在上述給藥時間不變的同時在凌晨01:00時增加一次輸注,而且5次輸注均300 mL,且每次都是按照150 ml/h的速度輸注。
1.2.2 質量控制措施
兩組ICU護理人員均具有資深經驗,且經專科培訓后合格,在展開研究前1周再次組織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共同學習,而護士長則將腸內營養技術規范再次培訓,并進行考核,只有考核通過者才可進入研究中。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腹瀉及失禁相關性皮炎的發生情況,記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的時間(從大便失禁到出現失禁相關性皮炎的時間),并利用“失禁相關性皮炎嚴重程度評估量表(IADS)”[4]對患者會陰部及臀部等不同部分皮膚發紅程度、皮疹、皮膚缺失等,總分值是52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腹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1 9例(4 5.2%)出現腹瀉,觀察組9例(21.4%)出現腹瀉,觀察組腹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出現失禁相關性皮炎的人數為:對照組17例(40.5%),觀察組8例(19.0%),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情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及病情程度評分比較)

表1 兩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及病情程度評分比較)
組別n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d)失禁相關性皮炎評分(分)對照組174.8±0.63.5±1.2觀察組82.8±0.73.4±1.0
腸內營養指的是將鼻飼管從口腔、一側鼻腔、胃腸造瘺口等向腸內或胃內插入,將流質飲食或要素飲食經鼻飼管滴入,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的熱量與蛋白質的臨床療法[5]。通常而言,當條件允許時應盡早為危重癥患者提供腸內營養。然而危重癥患者腸道的耐受性比較差,容易出現并發癥,常見并發癥有腹瀉、胃潴留等,腹瀉的危重患者有一定的失禁風險。
失禁相關性皮炎指的是皮膚反復或長期暴露于糞便于尿液中引發的炎性反應,可伴隨皮膚破損或水皰,屬于失禁患者常見并發癥。失禁相關性皮炎重在預防,而目前關于腸內營養和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率之間關系的研究還較少。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選取84例接受腸內營養的危重患者,隨機分組后分別給予傳統腸內營養與改善腸內營養輸注,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瀉、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可以給機體造成有效刺激,使得消化酶合成大幅增加,對于腸道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有重要的維持作用,可以降低胃腸蠕動和工作的負荷,對胃腸黏膜發揮保護作用,降低胃潴留發生風險,促使患者的胃腸功能盡早恢復,提高胃腸道屏障功能,有減少腹瀉的效果,同時也可減少由腹瀉引發失禁相關性皮炎的概率。研究同時發現,觀察組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情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這一結果可以看出,改善腸內輸注營養復合胃腸道吸收、消化的生理機制,使得胃腸更為耐受腸內營養,即使部分患者會因腹瀉而出現失禁相關性皮炎,但也會導致這一并發癥的出現時間延遲。另外,研究也顯示了腸內營養方式對于失禁相關性皮炎病情程度并無明顯影響。
總而言之,為危重患者通過改善腸內營養輸注法給予腸內營養支持,能夠有效減少腸道刺激,有助于胃腸道功能恢復,可以預防腹瀉和失禁相關性皮炎發生風險,減輕失禁相關性皮炎程度,值得推廣。
[1] 王 萍,裴小芹.改良腸內營養輸注法在危重患者失禁相關性皮炎的護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6):563-564.
[2] 夏登枝,孫會芹.規范化護理流程在危重患者腸內營養并發癥預防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22(4):134-136.
[3] 陳 博,伍曉汀.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J].華西醫學.2011,26(2):305-306.
[4] Kathleen B,Bliss DZ,Savik K,etal.The incontinence associated dermatitis and its severity instrument[J].J Wound Ostomy Conti nence Nues,2010,37(5):527-535.
[5] 梁冬梅,李云玲,等.改良鼻飼法在危重病人腸內營養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研究,2016,30(15):1897-189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
B
ISSN.2096-2479.2017.2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