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儆,徐 丹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1130)
醫院—家庭共建COPD患者肺康復的應用效果研究
徐 儆,徐 丹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目的 通過醫院與家庭聯動,共同宣教,共同監督,使COPD患者進行肺康復訓練從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就診于成都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呼吸內科住院或門診的COPD穩定期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0人。經簡短身體活動測試及6MWT評估患者軀體活動能力后擬定方案,向干預組COPD患者及家屬進行肺康復訓練宣教,醫院定期隨訪。對照組僅對患者本人進行肺康復訓練宣教。結果 干預組失訪1例,對照組失訪3例;干預組29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肺功能、6 min步行距離均明顯提高,對照組27名患者三項評估與開始無明顯差異。結論 對COPD患者進行醫院-家庭聯合肺康復治療有助于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醫院-家庭;肺康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多見于老年人,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因肺功能進行性減退,病程遷延并且反復發作,致殘率明顯增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COPD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負擔,根據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研究預計至2020年是COPD將占世界疾病經濟負擔的第五位[1]。研究表明運動鍛煉能減輕病員衰弱,肺康復作為一種積極的治療方式,能顯著改善COPD患者的運動耐力和健康狀況,提高病員生活質量。本研究旨在探討醫院與家庭共同聯合肺康復訓練對于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改善及生活能力提高有無必要性,以探索出能改善COPD患者呼吸功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的有效途徑。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就診于成都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呼吸內科住院或門診的COPD穩定期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按2011年COPD全球倡議指南診斷為COPDⅡ~Ⅳ級患者,距上次COPD急性加重超過14天;②意識清楚,愿意配合。排除標準:①合并活動性肺結核,局限性肺大泡,癌癥,甲狀腺功能亢進,嚴重聽力、視力、肢體活動障礙者;②嚴重心功能不全不穩定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患者;③收縮壓≥180 mmHg和/或/舒張壓≥100 mmHg;④參加過各類肺康復患者。按納入、排除標準篩選出60例患者,所有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均自愿參加,告知研究對象及家屬研究目的、方法及潛在的風險,患者及家屬同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經患者及家屬同意后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人,干預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2.34±5.27)歲;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3.14±5.35)歲。
1.2.1 干預組肺康復鍛煉指導
1.2.1.1 呼吸訓練
研究者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縮唇呼吸和腹式呼吸,待其全部掌握后指導其進行縮唇-腹式聯合呼吸,即患者取坐位,一手放與胸部,另一手放于腹部,緩慢呼吸,用鼻吸氣的同時挺起腹部,呼氣時放在腹部的手向下壓,呼氣時嘴呈縮唇狀施加一些抵抗使氣體緩慢均勻從雙唇間呼出,吸氣和呼氣的比例在1∶2進行,并以慢慢呼氣1∶4為目標。2~3次/d,10~15分/次。若患者因疲勞不耐受可從5分/次,逐漸延長時間。若患者難以耐受坐位訓練,可采用臥位腹式呼吸。或用吹氣球代替,時間、頻率同上。
1.2.1.2 運動鍛煉
指導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每周運動3~5次為宜,不要中斷運動2天以上。每次運動時間盡量為20~30 min,運動強度的確定需要由患者的自覺癥狀、心率、呼吸數、血氧飽和度、氧的消耗量來確定。
1.2.1.3 飲食指導
詢問患者飲食習慣,包括每日餐飲、時間、攝入量和食物種類、用藥情況、食物偏好等。根據詢問結果和健康狀況制定針對性飲食指導。
1.2.1.4 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戒煙;避免粉塵和刺激性氣體的吸入;避免與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定時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念球菌疫苗,盡量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指導患者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2]。
1.2.1.5 隨訪
每月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電話隨訪一次,詢問患者狀況并予相應指導,詢問患者及家屬康復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及時調整肺康復方案,隨訪滿6個月后回醫院復診,再次評估患者肺功能、日常生活情況及6 min步行距離。
1.2.2 對照組肺康復鍛煉指導
研究者指導對照組患者本人進行與干預組相同的呼吸訓練、運動訓練、健康教育以及飲食指導,但研究過程中對照組患者無家庭成員參與肺康復訓練,且不予電話隨訪,6個月之后回醫院復診,再次評估患者肺功能、日常生活情況及6 min步行距離。
1.3 評價標準
1.3.1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
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是指個人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每天進行的必要的活動的能力。臨床中常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Barthel指數包括十項內容,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幫助的程度分為0、5、10、15四個功能等級,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強。但是達到100分并不意味著這個人能夠完全獨立生活[3]。
1.3.2 肺功能評估
測定的主要指標:一秒用了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4]。
1.3.3 6MWT試驗
六分鐘步行試驗(six-minutes walk test,6MWT)是通過測量一定時間內的行走距離來評價機體運動功能的簡便方法,是有效測量患者運動耐力的方法[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過程中,干預組失訪1例,余29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肺功能、6分鐘步行距離評估結果均明顯有所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失訪3例,余27名患者三項評估結果與干預前無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敢于前后三項評估比較(±s)

表1 兩組敢于前后三項評估比較(±s)
項目 組別 n 不同時間點F組間 P干預前 干預后Barthel評分(分)干預組 29 62.35±7.23 78.79±7.46 3.975 <0.05對照組 27 61.32±6.55 65.46±6.15 FEV1(L)干預組 29 2.20±0.75 2.36±0.62 8.286 <0.03對照組 27 1.97±0.46 1.98±0.49干預組 29 2.68±0.75 2.82±0.71 8.545 <0.03對照組 27 2.55±0.59 2.58±0.56 6min步行距離(m)FVC(L)干預組 29 389.59±98.76 421.86±96.67 5.658 <0.04對照組 27 370.76±95.33 385.69±94.58
COPD患者,活動時易出現呼吸困難的癥狀,長此以往患者習慣于胸式呼吸。胸式呼吸可造成呼吸效率下降,增加呼吸困難,引發惡性循環。呼吸訓練的目的是為了預防該惡性循環發生。本研究通過縮唇-腹式聯合呼吸增加肺泡通氣量,提高呼吸功能,來對COPD患者進行呼吸指導。研究表明縮唇-腹式聯合呼吸對非呼吸系統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6]。
本研究結果顯示,規律且有效的肺康復鍛煉改善了患者的運動能力,鍛煉了吸氣肌肌力,從而改善了呼吸效率。實驗組在六分鐘步行距離、日常生活能力和肺功能提高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因有醫護人員及家屬監督,能較好地參與肺康復訓練,對照組無人監督,隨意性較高,不能較好地完成運動鍛煉及日常生活能力鍛煉。本研究雖均采取家庭肺康復治療,但干預組通過監督患者進行肺康復鍛煉、有規律的隨訪并且調動家庭支持來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因此醫院-家庭聯合協助患者進行肺康復鍛煉是非常值得應用的。
研究過程中,干預組失訪1例,對照組失訪3例,失訪率為7%,失訪患者年齡為58-66歲,其中65歲以上占75%,可能與患者身體狀況較差有關。可見,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是部分患者未能堅持到最后的主要原因,提示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及家屬提高對疾病的認知度,且在疾病康復方面獲得的家庭成員支持的重要性。
通過醫院-家庭聯合對COPD患者制定與實施個體化且安全有效的肺康復方案能有效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的呼吸功能,延緩病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
[1] 葛均波.內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
[2] 劉 泓,錢會杰,喬玉鳳,等.家庭肺康復在老年COPD穩定期衰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0):1250-1255.
[3] 孟 申.肺康復[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
[4] 朱 蕾,劉又寧,于潤江.臨床肺功能[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5] 吳 潑,王浩彥.步行實驗在慢性阻塞行肺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 BMC Med,2013,11(10):984.
[6] 王 苗,劉化俠,萬雪英,等.呼吸訓練在非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現狀及啟示[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1):1030-1032.
本文編輯:劉欣悅
Hospital - th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Xu Jing, XU Dan
(Chengdu fi fth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Chengdu 611130, China)
R473.2
B
ISSN.2095-8803.2017.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