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櫻花
(江蘇省海門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海門 226131)
實施個性化護理模式對于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的影響探究
朱櫻花
(江蘇省海門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 海門 226131)
目的 探討個性化護理模式對于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腦梗塞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1例,其分組依據是干預措施的差異:施以常規護理屬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施以個性化護理屬實驗組,統計兩組病例滿意度、預后指標等,予以比較。結果 對照組治療效果有效率為76.47%,滿意度為62.75%,實驗組治療效果有效率為90.19%,滿意度為82.35%,實驗組康復效果和滿意度都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梗塞患者予以治療的同時,實施個性化護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機體康復水平,推薦應用。
個性化護理模式;腦梗塞;康復功能
腦梗塞是指一種因血液供應障礙引發的腦部急性突發疾病,現代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該疾病發病率近年愈發提高。本文旨研究實施個性化護理對于腦梗塞患者康復功能的影響和臨床效果,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同時進一步改善預后指標,具體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腦梗塞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知情且同意參與,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51例。對照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0.2±5.2)歲。實驗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50~71歲,平均年齡(6.1±5.1)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常規的護理手段,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和基礎護理上,實施個性化護理,具體包括。
1.2.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熱情主動介紹個性化護理模式。對患者出現的恐慌、焦慮、自暴自棄等不良情緒,進行心理護理,關心詢問,認真傾聽,排憂解惑,消除病患及家屬對疾病的恐懼,緩解心理壓力,積極交流和溝通,給予支持與心理暗示,增強治療信心,確保治療和護理得以順利進行并建立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1]。
1.2.2 身體護理
由于患者需要長期留院治療和護理,應營造親切舒適的家庭氛圍,避免患者感覺孤獨寂寞,保持病房合適的溫度和適度,維持病房干凈整潔,空氣流通。輔助病患保持仰臥或側臥,減少肌肉的疼痛和痙攣,配合適當的按摩和熱水洗泡,疏通血管,加快血液循環[2]。
1.2.3 營養及康復護理
保證營養均衡,以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膽固醇食物為主,少吃多餐。根據不同病患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在醫生指導及護理人員輔助下進行康復訓練,包括被動運動、針灸和理療等,鼓勵患者進行簡單的坐、站立、行走和進食、穿衣、排泄等生活訓練。
1.2.4 健康教育及后續護理
發放宣傳冊和宣傳畫,普及腦梗塞成因,臨床表現,預防和治療方法等,進行相關健康教育。出院后需囑咐患者定期服藥及適當體能鍛煉,并進行病情回訪,若出現異常應當及時送醫就診。
1.3 療效評定標準
滿意度。神經內科自制問卷,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或者其家屬客觀填寫。標準是:得分≥85分:屬比較滿意;得分≥60分,同時低于85分,屬一般;得分低于60分,屬不滿意。
預后指標。兩組患者通過相應護理后,對個性護理質量展開評估,重點觀察治療情況。標準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屬效果顯著;由他人輔導完成日常生活屬有效;日常生活完全依賴照顧屬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恢復情況
對照組有效率為76.47%,實驗組有效率為90.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功能情況對比
2.2 護理滿意度
對照組51例中總滿意度62.75%(32/51),而實驗組51例中總滿意度為是82.35%(42/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發病急,無發病預兆,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失禁、癱瘓等,患者存在生活不能自理,智力和溝通的障礙。醫學技術的發展,死亡率下降,但高致殘率仍舊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對照組治療效果有效率為76.47%,實驗組為90.19%,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實施個性化護理模式利于腦梗塞患者提高康復功能水平,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有效建立和諧融洽的醫患關系。
[1] 游玲玲.個性化護理在腦梗塞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藥,2015,(3):690-691.
[2] 董杏薇,鄧麗芳,李穗鷗,等.個性化康復計劃對腦梗塞病人的護理研究[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4,20(10):1347-134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4
B
ISSN.2095-8803.2017.15.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