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梅,呂 娜,趙 艷
(濟南軍區總醫院,山東 濟南 250031)
門脈高壓患者脾切除術后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干預
陸春梅,呂 娜,趙 艷
(濟南軍區總醫院,山東 濟南 250031)
目的 探討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脾切除術后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我科行脾切除術的52例患者術后血栓形成情況。對2016年2月~2017年1月行同樣手術的患者53例,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加強病情觀察、用藥護理、功能鍛煉及營養支持。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血栓的形成情況。結果 干預組患者血栓的形成率(3.7%)低于對照組(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患者脾切除術后患者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脾切除術;血栓形成;護理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易至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引發上消化道出血。脾切除是目前臨床常用的降低門靜脈高壓,預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療措施。脾切除術后,血小板從術后第2天即開始上升,血液粘稠度增大,易至血栓形成[1]。常見的血栓形成部位:門靜脈血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學習研究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脾切除術后,血液情況變化,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降低血栓的發生發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擇期行脾氣除術的患者52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7例,女15例,平均年齡(51±13.2)歲。干預組選擇2016年2月~2017年1月擇期行脾切除術的患者53例,其中男36例,女17例,平均年齡(51±12.9)歲。兩組患者術前肝功均為ChildA級,術前血小板均<100×109/L,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治療方案、手術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回顧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1月患者52例,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狀況、手術方式及治療護理措施,統計常規治療護理條件下,門靜脈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
1.2.2 干預組
在深度分析對照組的基礎上,在營養支持、用藥護理、病情觀察、功能鍛煉等方面進一步強化護理措施,統計住院期間門靜脈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
1.3 干預組護理措施
1.3.1 術前護理
進一步強化功能鍛煉,做好營養支持及腸道準備。術前對病人進行充分評估,查看病人各項檢查結果,掌握病人肝功、血小板、凝血狀態及重要臟器功能狀況。高齡、肥胖,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血栓病史或是合并慢性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的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在常規術前準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術前功能鍛煉。告知病人功能鍛煉的重要意義,指導病人做好床上翻身、抬臀等功能鍛煉,檢查病人練習效果。患者多伴有營養障礙,表現為貧血和低蛋白血癥,給予充分的營養支持,鼓勵腸內營養,減少腸道菌群移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術前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術前行全消化道準備,減少腸源性感染誘發的門靜脈血栓。
1.3.2 術后護理
1.3.2.1 嚴密觀察病情及血液檢查結果。脾切除術后第5~16天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最高。門靜脈血栓表現為不規則或持續性的發熱,體溫一般在37℃~39℃,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異性表現。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可出現下肢疼痛、腫脹、感覺異常等不適。按時巡視病房,定時測量體溫,觀察患者有無腹部體征,詢問患者下肢有無發冷、疼痛、腫脹等不適。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早期行B超或CT檢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1.3.2.2 加強功能鍛煉
術后6 h,指導患者緩慢伸曲下肢、翻身等活動。在可以下地活動之前,使用足底靜脈泵按摩下肢,2次/d,30 min/次,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指導家屬給患者按摩下肢。術后第一天,患者可嘗試下床活動,先在床邊活動,活動量逐漸增加,逐步向室外活動過渡,活動量以不疲勞為度。一旦發現患者有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癥狀體征應停止活動,患肢制動,以免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
1.3.2.3 用藥護理
脾切除術后第2~3天,血小板即開始升高,7~14天達到高峰,常在1~2個月內恢復正常[2]。遵醫囑,按時給予活血化瘀類藥物,如丹參、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皮下注射,應選擇臍周部位注射部位,以利于藥物吸收。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滴注過程中注意控制速度,不可過快。注意觀察藥物作用及用藥后不良反應,觀察溶栓效果及有無出血傾向。
1.3.2.4 營養支持
胃腸蠕動未恢復前給予完全胃腸外營養,合理安排液體的輸注順序,做到先晶體后膠體,先鹽后糖,先補充能量制劑再輸注氨基酸、人血白蛋白[3]。對于術后發熱,出汗較多的患者,注意觀察患者血壓、脈搏,補足循環血量,防止血液濃縮。胃腸蠕動恢復后,鼓勵經口進食,從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到普通飲食,飲食以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清淡飲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I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兩組患者門靜脈血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計算兩組患者血栓發生率。干預組患者血栓發生率為3.7%,對照組為15.3%。兩組患者術后血栓形成發生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血栓形成情況比較(n,%)
脾臟具有貯血、濾血及免疫功能,正常生理狀態下,體內30%的血小板滯留于脾臟,肝硬化脾亢時,血小板滯留率可達80%,不少肝硬化脾亢患者術前血小板降至100×109/L以下。脾切除術后,血小板失去了貯存、破壞的場所,骨髓增生活躍,血小板很快回升,術后五天即可達到500×109/L以上,術后兩周達高峰[4]。術后患者血容量相對不足,血液粘稠度增加,脾靜脈血流緩慢易致門靜脈血栓,活動無耐力活動量不足易致下肢靜脈血栓。
門靜脈血栓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延伸至腸系膜上靜脈,導致腸管廣泛壞死,嚴重時可危及生命。下肢深靜脈血栓除引起嚴重的肢體腫脹疼痛外,血栓脫落可導致肺栓塞,猝死率高[5]。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對預防血栓形成意義重大,可以有效預防脾切除術后血栓形成的概率,減輕病人痛苦,降低住院費用,加速病人康復。
[1] 郭武欣,安聰慧.脾切除術后并發癥56例診治體會[J].河南外科雜志,2015,21(3):89-91.
[2] 李永浩.脾切除術后靜脈血栓形成防治研究[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5):44-45.
[3] 張 建,陳 杰,張新民.早期抗凝治療脾切除術后繼發性血小板升高的療效分析[J].2014,8(3):235-237.
[4] 徐 瑩,王 慧,王衛珍.腹腔鏡脾切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觀察[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7):143-144.
[5] 張文祥,謝強強,呂婷婷,等.肝硬化脾切除術后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7,10(1):90-93.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6
B
ISSN.2095-8803.2017.15.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