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奕羽,潘穎群
(廣西都安縣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 530700)
優質護理用于胎盤早剝患者護理的效果
韋奕羽,潘穎群
(廣西都安縣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 530700)
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用于胎盤早剝患者護理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98例胎盤早剝患者,根據收治時間,將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96例胎盤早剝患者設定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將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2例胎盤早剝患者設定為優質組,采用優質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優質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組平均血壓稍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組并發癥發生率1.96%,遠低于對照組的15.63%;存活率97.06%,遠高于對照組的82.2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優質護理用于胎盤早剝患者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并發癥少,且嬰兒存活率高,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應用。
胎盤早剝;優質護理;術中出血量;并發癥
胎盤早剝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婦產科疾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陰道出血,并伴有輕微腰痛、腹痛等癥狀[1],嚴重影響廣大女性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為探討優質護理用于胎盤早剝患者護理的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98例胎盤早剝患者,采用兩種護理方案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婦產科收治的198例胎盤早剝患者為本研究對象,根據收治時間,將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96例胎盤早剝患者設定為對照組,其中年齡21~39歲,平均(29.36±3.64)歲,孕周28~41周,平均(33.69±3.73)周,產次:初產65例,經產31例;將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02例胎盤早剝患者設定為優質組,其中年齡22~38歲,平均(28.94±3.73)歲,孕周27~42周,平均(34.16±4.19)周,產次:初產69例,經產33例。兩組在年齡、產次等臨床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胎盤早剝的對癥治療,治療期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并結合病情,給予用藥指導并告知服藥期的注意事項;優質組采用優質護理,具體護理操作如下:①密切觀察患者腰痛、腹痛程度,陰道出血等癥狀,結合B超檢查早期診斷胎盤早剝,為挽救母嬰生命贏得最佳治療時間;②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密切監測胎兒生命體征,并采用相應輸液、輸血、吸氧等措施;③注重患者心理狀態,主動與患者交流,有效疏導由于胎盤早剝產生的負面情緒,幫助患者以平和的心態接受治療,并告知其所采用治療方案的合理性及注意事項;④關注患者注射部位、黏膜、皮膚及齒齦等是否有出血現象,并結合患者病情變化,如有必要則在患者臀下放置聚血盆,了解子宮底輪廓,質地和高度,并觀察其出血量、血液顏色及存在狀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和平均血壓變化,并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嬰兒存活率。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 19.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行統計學處理,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和平均血壓變化均為計量資料,用(±s)描述,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嬰兒存活率為計數資料,用“%”描述,x2檢驗,若P<0.05,則表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和平均血壓變化
優質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優質平均血壓稍低于對照組,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和平均血壓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出血量和平均血壓變化比較(±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出血量(mL) 平均血壓(mmHg)優質組 102 96.38±12.47 229.67±24.82 106.48/85.62±12.67/8.75對照組 96 113.26±21.39 306.82±43.11 108.86/87.03±13.19/9.02 t—— 6.832 15.544 1.295/1.116 P—— 0.000 0.000 0.197/0.266
2.2 并發癥發生率和嬰兒存活率
優質組患者中出現術后感染1例,黏膜出血1例,并發癥發生率1.96%,嬰兒存活99例,存活率97.06%;對照組中術后感染11例,粘膜出血4例,并發癥發生率15.63%,嬰兒存活79例,存活率82.29%。優質組并發癥發生率1.96%,遠低于對照組的15.63%;存活率97.06%,遠高于對照組的82.29%,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胎盤早剝是婦產科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胎盤在妊娠20周后與機體子宮壁部分或完全剝離[2],多數患者出現陰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礙等癥狀,影響廣大女性的生活質量。
優質護理是臨床上一種高質量的護理模式,正逐步應用于臨床護理,護理人員本著優質服務的原則,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每一位患者,深入病房,主動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需求,建立良好護患關系,旨在為廣大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減少術后并發癥[3],以提高治療效果。相關研究表明[4],在胎盤早剝患者治療中應用優質護理,及時建立靜脈通道,密切關注其病情變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可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且提高嬰兒存活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優質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且嬰兒存活率較對照組高。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用于胎盤早剝患者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減少術中及術后出血量,并發癥少,且嬰兒存活率高,值得在胎盤早剝患者中應用。
[1] 余美佳,李俊男,王 琳,等.119例胎盤早剝的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18(02):146-148.
[2] 李 麗,刁秀鳳,張紅霞.30例胎盤早剝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0):101-102,116.
[3] 王 麗,李 霞,張秋菊.優質護理用于胎盤早剝患者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06):1083-1085.
[4] 蔡亞蘭.胎盤早剝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8):215-217.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09.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