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靜
(內蒙古包鋼醫院中西醫院區,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胃脘痛(脾胃氣虛型)中醫護理方案的效果分析
韓 靜
(內蒙古包鋼醫院中西醫院區,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目的 本次實驗將針對胃脘痛(脾胃氣虛型)進行中醫護理方案的療效探究。方法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58例脾胃氣虛型胃脘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中醫護理方案,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有效性。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2.31%,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2.05%,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實施中醫護理方案對脾胃氣虛型胃脘痛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患者滿意度高,值得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推廣應用。
胃脘痛;脾胃氣虛型;中醫護理;臨床治療
胃脘痛即胃痛,主要是指由于脾胃受損引起的胃脘部疼痛。該病癥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在臨床癥狀上主要表現為胃痛、食欲不振、胃脘脹滿等[1]。本次實驗選取了在我院就診的58例脾胃氣虛型胃脘痛患者,通過中醫護理探究治療有效性,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58例脾胃氣虛型胃脘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2例,平均年齡為(37.6±5.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脾胃氣虛型胃脘痛的診斷標準,且排除了患有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情況,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采用對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抗菌藥物給予治療,此外,需提醒患者注意飲食,忌生冷食物,并對患者疼痛時間、程度和持續性進行癥狀記錄。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中醫護理方案,具體包括飲食護理、艾灸法和情志護理。其中,艾灸法2次/d,每次30 min,對患者的神闕、中脘穴位進行艾灸。此外,在穴位按摩的過程中,將對關內、中脘進行點穴按摩,每次15 min。在中藥穴位貼敷的護理中貼敷時間為6~12 h,兩天1次,其藥物組成包括肉桂、茱萸、白芷、干姜等。與此同時,將采用四君子湯進行煎服,每天1劑,其主要成分包括黨參、茯苓、白術、半夏和甘草等。在情志護理方面,需要幫助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并保持樂觀的情緒。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則需立即停止,并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調整。
1.3 評價標準
本次實驗將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情況進行癥狀緩解度量化分析。此外,在療效判定上可以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方面。其中,痊愈指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幅度超過95%;顯效指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超過70%;有效指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超過30%;無效指患者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即低于30%,甚至加重。而改善百分比=(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在分數評價上主要是針對胃脘脹滿疼痛度、納呆疲倦、大便溏薄三方面去判定,并根據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分別為0分、3分、6分、9分。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除此之外,在生活質量評價上采用PRO量表,即對生理、心理、獨立性和環境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得分越高生活治療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對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選取P<0.05為置信區間,具有統計學意義。
就本次實驗結果來看,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2.31%,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2.05%,兩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與此同時,對患者實施護理后的癥狀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評分,即觀察組由實施前的(42.3±8.6)分改善為(11.2±6.2)分,對照組則由實施前的(41.5±8.4)分改善為(22.2±8.1)分。
除此之外,在生活質量的評分上,觀察組由實施前的(41.2±5.2)分提升為(77.5±3.6)分,對照組則由實施前的(42.1±5.4)分提升為(68.2±3.3)分。因此,我們認為兩組患者在胃脘脹滿疼痛度、納呆疲倦、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等多個方面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更佳。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性對比分析(n,%)
胃脘痛在中醫理論中屬于為“胃痛”“肝氣胃痛”的范疇,具有慢性發病、反復、難治愈的特點。胃脘痛在西醫里包括消化性潰瘍、急性、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見病癥的一種,且由于長期服用藥物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在中醫護理過程中采用艾灸法對胃脘痛具有良好的效用。即點燃艾條分別拆入艾灸盒內,放置于患者神闕、中脘穴進行艾灸,操作簡便,且藥性可由患者體表穴位進入體內,優化治療。而艾灸神闕血有利于患者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具有脾升胃降的效果[2]。在中藥治療中,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可以調和脾胃,并借助藥物辛熱的作用達到溫胃驅寒的作用。按摩是中醫護理治療中常見的手法,是“內病外治”的重要方面,即在按摩的過程中促進人體陰陽平衡、疏通經脈。除此之外,在本次治療中也選用了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其中,甘草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茯苓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白術則有健脾的作用[3],在綜合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發揮相互作用,保證治療效果。與此同時,中醫護理治療具有無創、安全、費用低的優點,患者配合度和滿意度高,是胃脘痛治療的重要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對患者實施飲食干預,即幫助患者選擇健康富有營養的食物,并改善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在治療期間規范飲食、作息,有利于病情的康復。
綜上所述,針對脾胃氣虛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病癥,提高生活質量,治療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推廣應用。
[1] 周 媛.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對脾胃氣虛型胃脘痛患者的臨床實施和效果評價[D].廣西中醫藥大學.2016(6):87-89.
[2] 李玉梅.中醫綜合護理方案在肝胃氣滯型胃脘痛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6(21):154-159.
[3] 胡艷寧;張媛媛.脾胃氣虛型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的效果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0):215-217.
本文編輯:李 豆
R248
B
ISSN.2096-2479.2017.09.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