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玉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2150)
解析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和對策
任金玉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2150)
目的 分析護理潛在的風險,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以降低其風險發生率。方法 隨機選擇在我院進行治療的3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為190例。對照組完全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觀察組根據其可能發生的風險使用風險管理方法,最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不良風險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果差異性特別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患者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康復后對護理工作進行綜合的評比,觀察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外科患者護理的過程中使用風險管理的方法,能夠有效的防止患者發生一定的風險,同時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以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健康。
外科護理;護理風險;風險管理
外科患者的病情非常復雜,在治療的過程中不可預料的會發生風險,護理工作有時會適得其反。外科手術護理的技術水平比較高,操作步驟非常的麻煩,且一旦其中的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那么會導致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嚴重的威脅[1]。因此,需要在外科術后的護理中加入風險控制措施,以預防可能發生的術后風險,避免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提高護理質量,從根本上保證患者的身體健康不受影響,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醫療環境。通過深入的分析外科護理可能存在的風險,隨機的選取入住我院的380例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使用常規的護理方法以及風險護理方式,效果非常好,現將實驗結果公布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資料隨機選擇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收治療的3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將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19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占104例,女性患者占86例,年齡最小的為10歲,最大的為78歲,平均年齡為(42.56±2.77)歲;對照組男性患者占107例,女性患者占83例,年齡最小11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為(43.44±2.90)歲。兩組患者的各個指標參數均無明顯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風險分析
①護理人員風險意識差,綜合素質差別較大,特別是缺乏法律常識[2],不能很好的處理各種醫療問題。
②沒有綜合判斷能力。對于外科患者而言,其病情變化非常快,在工作過程中,如果缺少綜合判斷能力,就不能及時的判斷患者危險因素,就會影響到患者的及時治療,導致患者疼痛增加。
③引流管出現故障。外科手術的患者因為行動不便需要插入非常多的引流管,如果護理人員不能及時的關注患者,那么非常容易出現松散和堵塞的現象,嚴重的話會造成患者生命受到威脅。
⑤患者發生窒息的危險。糖尿病、高血壓等腦血管并發癥的患者需要警惕在此過程中因為護理的疏忽而造成患者發生窒息的危險而危及生命健康[3]。
1.3 護理方法
1.3.1 識別與衡量風險
外殼手術患者多數人會出現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同時能夠引發其他的一些疾病,如果對于其他疾病不能充分的了解,那么就無形中增加了護理的風險。外科工作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廣,資歷不足的人比較多,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外科護理中需要全面的考慮所有的因素以及護理風險,注重細節對于患者健康的影響,提高護理職業水平。
1.3.2 完善管理制度,科學的預防風險的發生
完善護理管理制度以及應急處理措施,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提高防范能力。同時,應該積極的培訓護理人員,包括業務操作、急救常識以及專科護理知識等等,同時定期的組織考核,經過了嚴格的培訓和考核,全面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水平,保證服務質量。最后護理人員應該充分學習法律知識,遵守醫療行業內部規則,防止醫療糾紛的出現。
1.4 護理評價
針對護理過程,將兩種患者的發生的不良情況進行記錄,并且給每一位患者發放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種患者對護理人員工作的評分。分組滿意度安排在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取得護理效果就越高。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對于數據處理采用的是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使用x2檢驗進行計數資料,t檢驗作為計量資料對比單位,差異顯著以P<0.05表示。
2.1 風險發生率
通過對比研究可知,觀察組出現管道脫落的患者0人,感染患者0人,突發意外2人,溝通不良0人,不良發生率為1.05%;而對照組中,管道脫落的有2人,感染的有1人,摔倒的有2人,溝通不良的有6人,不良的發生率為6.31%;在不良發生率上觀察組患者比對照組患者的發生率要低,兩組之間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2.2 滿意度對比與投訴率對比
通過觀察,觀察組患者的各項指標都要比對照組患者高,具體的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滿意率、投訴率比較[n(%)]
2.3 對比兩組患者的反應,進行綜合評價
兩組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打分來看,觀察組的評分要比對照組的評分高,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評分比較
護理風險主要指的是在醫護人員對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生的一些造成患者生面安全的事件,護理風險就是有效的避免患者風險的出現。外科護理中最容易出現的事故時引流管的松散和堵塞、手術切口感染、護理不達標等等,綜合考慮患者病情的發展方面極其欠缺,從而造成患者滿意度較差。因此,外科護理過程中加入護理風險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防止出現醫療糾紛。臨床護理中及時的發現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綜合評估手術效果以及患者的身體反應,選擇最佳的護理方案,有效的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概率。
綜合以上論述,在分析外殼護理中的危險因素可知,有效的應用風險管理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效的避免風險事故的發生,同時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提高所有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運用專業的知識為患者提供最好的護理服務,對可能發生的護理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預防。
[1] 包彩華.風險管理在普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07):75-76.
[2] 王應蘭.外科護理潛在的風險與對策[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3):82.
[3] 張小芳.淺析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和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2(16):18-19.
本文編輯:王 琦
R47
B
ISSN.2096-2479.2017.09.163.02
任金玉(1970-),女,黑龍江人,中專,主管護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