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霞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笫一人民醫院普外科,甘肅 酒泉 735200)
中藥足浴腹部熱敷在腹部術后促進腸蠕動中的療效觀察
趙愛霞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笫一人民醫院普外科,甘肅 酒泉 735200)
目的 探討中藥足浴對老年患者腹部術后腸功能恢復的療效及護理方法。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普外科室收治的實施腹部手術治療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時間順序作為分組依據,偶數分為對照組,奇數則分為實驗組,各40例。實驗組給予中藥足浴和腹部熱敷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腸功能恢復時間。結果:腸功能恢復時間實驗組較對照組縮短24 h。結論 中藥足浴對老年患者腹部術后腸功能恢復的療效滿意,患者恢復良好。
老年腹部手術;腹脹預防;中藥足浴;腹部熱敷
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發生腹脹等胃腸道并發癥的可能性極高,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手術所用的麻醉藥物或方式對患者腹腔內的臟器造成了刺激,或因術后切口的疼痛感等原因對其腸胃功能產生了不良影響,胃腸蠕動被抑制,腸腔內堆積大量無法排泄的氣體導致腹脹[1]。腹脹嚴重者可對腸道吻合口及腹壁切口均有不利影響,可致腸粘連、腸麻痹腸源性感染等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由此可見,術后幫助患者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期胃腸功能,促進患者術后盡快排氣,對其術后腹脹及其他并發癥進行預防治療對患者的手術效果和治療預后具有重要意義。以往臨床中對術后腹脹的治療多采用藥物通便、胃腸減壓、鍛煉排氣或灌腸等方式[2]。近年來隨著術后腹脹危害性的認識不斷深入,中西醫結合治療預防術后腹脹取得較好的效果。故我們利用祖國醫學認為六腑功能一通為用,以降為順的原理對2016年1月~2017年2月對8O例腹部手術后患者早期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預防腹脹,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普外科室收治的實施腹部手術治療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年齡均≥65歲,且為初次采用手術治療。排除標準:患有腹部體表疾病患者;疝氣患者;闌尾炎患者;半腹水或內分泌功能紊亂患者;術后行鎮痛泵止痛患者,其排除原因為鎮痛泵所用藥物屬于阿片類藥物,具有抑制胃腸蠕動的功能,還會增加患者術后排氣時間;術前合并重大疾病患者;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長期便秘患者。按手術時間順序作為分組依據,偶數分為對照組,奇數則分為實驗組,各4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①選擇腹部手術患者;②足浴盆2個;③中藥水煎浴足;④配合中藥腹部熱敷。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心理護理
術前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護理,告知其中醫足浴與腹部熱敷治療的目的、方式以及優勢。
1.2.2 浴足
術后第1天若患者病情允許則可進行足浴治療,足浴所用方劑中包括大黃、紫蘇、厚樸、枳殼、蒼術各30 g,丹皮、黨參、黃芪各15 g,白術與木香各10 g等。經水煎,倒進足浴盆中,再加入2 L的清水進行稀釋,保持水溫為40~45℃以內,患者將雙足放于約容量為5000 mL的木盆中,水量一般以沒過踝部為準,邊泡邊洗,時間為20 min,2次/d,每次間隔4~6 h,泡洗完畢擦干雙足,用干毛巾包裹雙足以保持溫度。因以上中藥有扶正,理氣,瀉下,活血,祛於,排毒,生肌促進腸蠕動之功效,可有效較輕腹脹,同時可促進傷口愈合。
1.2.3 中藥腹部熱敷
顆粒鹽500 g左右,裝入20×13 cm的布袋加熱,然后將薰衣草,艾絨,花椒,茴香各50 g裝入20×13 cm的布袋,將中藥包放在腹部,將加熱的鹽包置于上面,鹽包加熱至70℃左右,放在腹部30 min,2次/d,每次間隔4~6 h。因熱敷胃俞,脾俞、中脘,大腸俞具有調理胃腸,通暢氣血,下行俯氣功能。通過熱敷能促進腸蠕動的恢復有效減輕腹脹。
從患者術后第1天開始,每天聽診患者的腸鳴音,頻率為3次/d。
1.3 觀察指標
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指標以4~5次/min為準[2]。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肛門首次排氣以及排便時間,標準為家屬或患者的主訴。患者自己反應的腹脹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均通過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與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與肛門排氣時間比較(±s,h)
組別 n 腸蠕動恢復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實驗組 40 20.83±7.93 28.33±10.31對照組 40 30.30±14.86 44.07±20.32 P<0.05
通過腹部熱敷足浴的溫熱,可刺激,激活腹部經絡在足部存在的反射區域,是患者的血液循環系統得到改善,促進其代謝和吸收,加強其排泄以及胃腸功能蠕動恢復功能。故對腹部的足部反射區進行熱力和中藥刺激,有效的對相關受損臟腑進行適當調整,可預防術后腹脹發生率[3-4]。
腹脹是臨床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常見胃腸道并發癥之一,腹部熱敷及足浴能改善血液循環和促進器官組織新陳代癥,通過藥物刺激和熱敷的熱刺激對腹部在足部反射區發揮作用,促進患者全身血管擴張開來,是小腸或結腸反射區域內的血液流量以及血液循環速度得到增加和提升,如此一來可以保證邊緣部位和心臟之間的血液運輸線暢通,使各個組織與器官能夠在血液正常循環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營養,進而促進其胃腸功能的恢復。經過本次研究后,結果顯示,患者經過腹部熱敷和足浴治療后,其術后腸鳴音恢復效果顯著,首次肛門排氣和排便時間均有顯著縮短,對術后腹脹的預防和治療效果高達95%,足以說明該種治療方法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快速恢復,對術后機體恢復具有良好的促進意義[5-6]。本研究根據經絡學說,人體內存在著一個經絡系統,通過溫熱、蒸汽以達到細胞傳人中樞,對患者相應器官原本具備的生理沖動進行阻斷或取代處理,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和功能,使患者的胃經、脾經以及膽經等經絡恢復通常,血運氣運恢復正常,最終促進患者的生理功能也快速恢復正常。同時,本研究中患者普遍反映,由于胃腸功能恢復較早,未對其睡眠產生較大的不良影響,同時患者也受到了專業護理人員的足浴和腹部熱敷治療以及護理干預,患者的主觀感受非常好,倍覺身心愉悅,同時對護理人員親切的態度以及良好的服務也給出了良好的評價,沒有出現任何不良情緒。腹部熱敷聯合中藥足浴的操作方法簡單,且可行性較強,且不會對患者造成更多的不良影響,無毒副作用,還可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融洽二者之間的關系,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1] 賈利輝,葛建李,劉滿軍,等.足三里貼敷治療術后腹脹12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2,34(12):43.
[2] 封進啟.足部反射區保健按摩[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9:9.
[3] 梁 軍,于天源,周 莉.圖解足部反射區保健按摩[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8.
[4] 陳文山,徐素珍,郭 立,等.手術后溫水足浴促肛門排氣時間提前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11):627.
[5] 劉 莉,區愛武,林 蕾,等.足部保鏈對婦科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3,l8(11):861.
[6] 周紅玲.足浴和足部按摩對腹部術后患者情緒及胃腸功能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0):2700-2701.
本文編輯:張 鈺
R246
B
ISSN.2096-2479.2017.16.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