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雪紅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綜合保溫護理對老年患者術中低體溫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作用探析
谷雪紅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昆山 215300)
目的 研究并分析綜合保溫護理對老年患者術中低體溫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作用。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老年手術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各20例。參照組給予常規保溫護理干預,實驗組給予綜合保溫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低體溫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氣管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比參照組短(P<0.05);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參照組低(P<0.05)。結論 對老年手術患者采取綜合保溫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并發癥和低體溫的發生率,縮短拔管時間和清醒時間,值得臨床借鑒及進一步普及。
綜合保溫護理;老年手術患者;低體溫;并發癥
相關資料報道,老年患者在術中發生低體溫的幾率為50~70%。因此,對老年手術患者予以綜合保溫護理具有重要意義[1]。現對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手術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老年手術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各20例。實驗組女5例,男15例,年齡60~78歲,平均年齡(69.38±3.35)歲;參照組女9例,男11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9.67±3.96)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給予常規保溫護理,主要包含:手術室溫度應保持22~25℃,在不影響無菌操作的同時給予保溫被或保溫腳套等。
1.2.2 實驗組給予綜合保溫護理,主要包含:可對患者給予紅外線加熱,將熱敏溫度探頭固定在前額上,接通開關進行加熱;對患者需要輸入的血液和藥液進行加溫,溫度應在37℃,保證液體溫度在35~37℃;將消毒液和沖洗液均給予加熱,溫度在37℃左右;手術臺上可放置加熱墊,其溫度應在43℃左右,防止通過寒冷通道時體溫下降,在手術結束前需將病房內的溫度調節適中。
1.3 觀察指標
對老年手術患者的低體溫發生率、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低體溫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實驗組低體溫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低體溫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
實驗組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相比于參照組均明顯較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比較(±s,min)

表2 兩組患者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比較(±s,min)
組別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實驗組(n=20)31±619±12參照組(n=20)65±1038±18 t 13.03843.9277 P<0.05<0.05
老年患者主要是指60歲以上的人群,主要由于自身器官功能下降,導致機體體溫調節能力減弱,進而減少機體的產熱量,在手術過程極易發生術中低體溫情況,長時間持續低體溫會導致患者麻醉恢復緩慢,抑制機體免疫功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礙,還可并發感染等,進而對切口的愈合具有較大的影響[2-3]。
現今,很多醫療學者已經認識到在手術期間維持其正常體溫具有重要意義,綜合保溫護理的實施主要目的是避免患者因低體溫現象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體現了真正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4-5]。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低體溫發生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老年手術患者予以綜合保溫護理,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低體溫發生率,明顯縮短氣管拔管時間、清醒時間,值得臨床應用。
[1] 石春靜,常宗娥.綜合保溫護理對老年患者術中低體溫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21-23.
[2] 汪林芳,張雪梅.綜合保溫護理對老年患者術中低體溫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5,29(5):434-435.
[3] 胡 瀟,張玉紅,蔣 葵,等.綜合保溫護理對老年全身麻醉擇期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6,29(17):140-141.
[4] 陳曉霞.綜合保溫護理預防老年全身麻醉手術患者術中低體溫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5):221.
[5] 馬延偉,白 磊,張 龍,等.老年患者全麻手術綜合性保溫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3,(8):148-149.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30.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