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云,黃秀娜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288)
急性食物中毒的患者應急護理措施分析
黃曉云,黃秀娜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288)
目的 分析急性食物中度患者的應急護理方式。方法 選在我院治療的急性食物中毒患者92例,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規組與應急組,每一組46例,常規組實施常規處理,應急組則在常規處理基礎實施應急護理,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應急組患者搶救的時間、住院觀察的天數與常規組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小,組間比較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應急組患者治愈率與常規組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大,P<0.05。結論 在急性食物中毒患者中行應急護理,可以改善患者各項指標,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值得應用。
急性食物中毒;應急護理;效果
急性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含生物性或是化學有毒物質以后,所造成的一些非傳染性的疾病,夏季與秋季發病率比較高。急性的食物中毒常見原因為遭受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與變形桿菌等污染,主要表現為群體性與突發性,需要及時進行救治。對此,本次研究將2016年01月份到2017年01月份到我院治療的急性食物中毒患者92例作為對象,探究了急性食物中度患者的應急護理方式,現作以下陳述:
1.1 研究的資料
選2016年01月份到2017年01月份到我院治療的急性食物中毒患者92例,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規組與應急組,每一組46例,常規組實施常規處理,應急組則在常規處理基礎實施應急護理。在常規組中有26例患者為男性,有20例患者為女性;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患者分別是14歲與72歲,年齡的均值是(34±3.60)歲。在應急組中有25例患者為男性,有21例患者為女性;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患者分別是13歲與72歲,年齡的均值是(33±3.28)歲。兩組研究對象中相關資料經比較以后缺乏顯著的差異,P<0.05,可比較。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處理,即在患者入院以后開展對癥的治療,建立靜脈的通道,對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進行糾正,同時配合常規護理,即營養支持與基礎護理等。應急組則在常規處理基礎實施應急護理,具體如下:
1.2.1 保持患者有效的循環
在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給患者建立一條靜脈通道以便補液,在輸入液體的過程中,需要控制輸液的速度,避免因為輸注過快加大患者心肺的負擔。全部操作都需要嚴格按照無菌的操作原則進行,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巡視輸液過程,對患者異常反映進行觀察,并詢問患者基本情況,確保患者血壓穩定性與血氧飽和度處于較高水平。
1.2.2 建立健全應急的方案
醫院需要構建急救工作的小組,同時確保小組成員具有專業技術與能力,具備較強的應變能力與心理素質,可以在混亂與危急情況下維持鎮定,以便醫護工作有序開展。此外,由于急性的食物中毒多是集體性的中毒,患者數量比較大,并且變化存在差異,無法及時判斷中毒的程度,因此,為確保救治工作正常進行,醫院應建立健全急救方案,以便對救治現場進行控制,保證急救護理工作可以有序的進行。
1.2.3 催吐的處理
在急性食物中毒的患者救治中,催吐處理為關鍵性方式,洗胃為救治工作中重要的內容,旨在最短時間內排出毒物。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引用適量的溫開水,水量約為300毫升,同時指導患者刺激咽喉,繼而完成催吐過程,如果操作的難度比較大,需要采取消毒的壓舌板進行催吐。若患者中毒比較嚴重,則要洗胃,防止患者的食管出現堵塞。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搶救的時間與住院觀察的天數;記錄治療1個星期以后,兩組患者治愈情況,治愈評估標準:患者癥狀徹底消失,可以出院。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搶救的時間與住院觀察的天數
應急組患者搶救的時間、住院觀察的天數與常規組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小,組間比較顯示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搶救的時間與住院觀察的天數比較()

表1 兩組搶救的時間與住院觀察的天數比較()
組別 例數(n) 搶救的時間/min 住院觀察的天數/d常規組 46 52.43±5.82 5.26±0.76應急組 36 33.72±3.49 4.01±0.94
2.2 比較兩組治愈情況
常規組中治愈42例,治愈率為91.30%;應急組治愈33例,治愈率為71.74%,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死亡。應急組患者治愈率與常規組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大,組間比較顯示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
急性的食物中毒主要特點為嚴重的程度不一、發病比較急與病情較為復雜,所以在急性食物中毒的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需要按照患者臨床表現應用針對性護理與治療方式進行處理[1]。并且進行急救處理時,需要在完善急救方案基礎上,開展急救護理的工作,并且要求護理人員具有良好職業素養與較高操作技能,為搶救工作奠定基礎,保證急救護理的操作可以正常進行[2]。急救護理的措施主要包含洗胃操作與催吐處理等,以便患者腹中有毒物質可以及時吐出,主要目的就是保證患者獲得及時治療,提高治療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顯示,應急組患者搶救的時間、住院觀察的天數與常規組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小,組間比較顯示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常規組治愈率為91.30%,應急組治愈率為71.74%,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死亡,應急組患者治愈率與常規組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大,組間比較顯示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
綜上,在急性食物中毒患者中行應急護理,可以改善患者各項指標,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可推廣。
[1] 周 丹.食用青川魚集體食物中毒的應急護理預案實施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17):1571-1573.
[2] 崔建芳,張 麗,張虎青.急救護理在突發亞硝酸鹽群體性食物中毒患者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23(03):8.
[3] 吳寶芝,魏風琴,張錦洪.心理和飲食護理干預應用于急性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07(08):244-246.
本文編輯:劉帥帥
R665
B
ISSN.2096-2479.2017.29.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