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銀
近日,一些西方媒體紛紛炒作新西蘭華人議員楊健“曾有中國軍方背景”,有新西蘭媒體甚至在標題中使用“接受過中國間諜培訓”這樣吸引眼球的字眼。但事實上,1999年移民新西蘭并早已入籍的楊健背景并不復雜,他在簡歷中從未有意隱瞞曾在中國軍校讀書和任職的經歷。新西蘭總理英格利希已發聲力挺,認為楊建從未刻意隱瞞,這表明了新西蘭官方的態度。
本來并不復雜、實際意義也很有限的一件事情,為什么會被包括新媒在內的西方輿論炒作成一件大事呢?
新西蘭屬于與中國關系較好的西方國家,中新關系在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關系中創造了多個“第一”,比如新西蘭第一個同中國結束“入世”雙邊談判,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第一個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中國首倡的亞投行等。另一方面,雖然中新關系的發展勢頭良好,但新西蘭仍是一個西方國家,其思維和行為方式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國家的一些共同特點。
這個事情在當前被一些媒體捕風捉影并產生較大影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新西蘭大選將于9月23日舉行,如果不受這一事件影響,楊健可能更為順利地第三次連任議員。
其次,當前西方國家正在發生政治思潮的變化,民粹主義在一些國家明顯抬頭,這對新西蘭社會也產生一定影響。在此背景下,楊健的華人身份就擊中了一些人認知上的敏感點。
第三,迅速崛起的中國在國際上影響力大增,這對不少西方國家帶來客觀上的一定沖擊。這種影響在新西蘭社會也有體現。在國際秩序面臨轉型的背景下,西方國家一些人士出現某種程度的焦慮和不安,對具有外來淵源人員的防范與排斥心理增強,媒體的炒作雖缺乏真憑實據,卻迎合了不少人的心理。多年以來,華人在新西蘭社會的經濟能力比較強,但參政意愿總體不高,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在中國經濟實力增強,部分西方國家公眾對自身模式信心下降的情況下,一個本來很簡單、如果幾年前提出來大多數人只會一笑置之的事情,現在卻在新西蘭社會產生影響,并得到一些西方國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其根本原因其實已不在于楊健的經歷與背景,而是在于一些西方國家的社會心理環境發生了變化。
楊健多年前就已獲得新西蘭公民身份,這個事情無疑是新西蘭的內政,但一些西方媒體卻用“中國間諜”這個老套但仍聳人的噱頭,其興趣點顯然也不只在楊健其人本身,而是在于通過夸大其詞把中國牽扯進來,加以抹黑,在一般公眾心中播下疑華、恐華的種子,進而激發公眾對中國的反感情緒。從這個角度看,即使楊健最終澄清自己,這些媒體的主要目的也已達到。從長期來說,如果再有更多類似事件出現,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政治風向,甚至對兩國關系產生消極影響。
新西蘭本是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國家。如果這種捕風捉影的做法能大行其道,如果這樣漏洞很大的新聞炒作能低成本地不斷發酵,無疑會對一國政治生態產生不利影響。這種視角和心態都很狹隘的觀點如果泛濫,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發展來說顯然不是好事。▲
(作者是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