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洋


《見字如面》回歸了。這檔去年底為熒屏注入“文化清流”的書信朗讀節目,今年9月12日迎來第二季。第一集中,周迅演繹太平輪幸存者家書時數度哽咽(右圖),以及黃志忠讀白血病患者寫給母親的信,讓不少觀眾“淚崩”。與此同時,“主題太沉重”等質疑聲也隨眼淚而來。“評論是節目生命的延伸,我們應該適應這種受眾生態。”該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下圖)13日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如此表示。除了《見字如面》,這位大家口中的“關導”還策劃了《漢字風云會》《中國漢字聽
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關正文認為這類節目的增多是件好事,他也不怕自己的節目被山寨,“弱智的短期喧囂沒有任何競爭力”。
掌聲把周迅“拉”了回來
環球時報:為何選擇“生死”這樣沉重的主題開啟第二季?特別是演員黃志忠讀白血病患者寫給母親的那封信,看哭不少觀眾。
關正文:直到播出前,還有很多朋友勸我別把“生死”放在第一集,擔心太沉重會嚇跑觀眾。我們當然有很多輕松些的主題,比如愛恨情仇,比如世相眾生,但《見字如面》是一個拒絕雞湯的節目,我們其他主題所含有的趣味也都是激活思考,而不為滿足感官。品味生死同樣是件樂事,更何況所謂分集主題只是個命名,人生可能的復雜境況很難截然分類。已經入選的信件,有很多同樣關乎生死,但是一期之內放不下。我看了首播時的彈幕,沒有一個觀眾因為覺得主題沉重而抱怨,懸著的心也就踏實了。
環球時報:周迅在讀太平輪脫險旅客家書時落淚,也引起不小話題。選擇周迅讀這封信當初是出于何種考慮?讀信人和信件具體如何選擇和取舍?
關正文:信件初選之后,我們會按照感覺給藝術家分信,但更重要的是會跟藝術家們互動。藝術家自己有感受支點、找到演繹處理方式的就留下,感覺不很強烈的就調換。但說實話,女人寫的信本來就少,所以女演員數量就少。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周迅和歸亞蕾老師,姚晨還沒出場,她就是路子特寬、變化多端的那種。
周迅讀太平輪旅客家書中停頓的段落,現已成為網上熱點。我們公開了那段原始視頻,周迅實際上停頓的時間比在播出節目中要長得多。停頓處,現場掌聲響起,周迅淚水奔涌,擺著手,觀眾讀出了她的唇語:“不要鼓掌。”表演結束后我問她,是觀眾打亂了你嗎?她說,我其實特別感謝觀眾的鼓掌,要不我還回不來呢。
環球時報:有觀眾認為新一季舞臺變大卻缺少原來的“圍爐”氛圍,還有人不滿主題刻意拔高……您如何看待這些質疑?
關正文:我們一直很警惕這種影響帶來的心態和動作的變形,警惕浮躁的好大喜功。但是原來的場地出了點小問題,正好現在的錄制場地愿意免費提供,我們當然高興。對影視制作而言,演員的音量大小、情感的細膩粗放都跟場地無關。至于有人說到主題的拔高,這好像跟又有人說過于沉重相互沖突。看到這些不同意見,我其實沒有絲毫的不快。對節目本身不存在標準答案,但觀眾真的會改變我。第一季制作時很多同行提醒我觀眾愛看明星、喜歡節奏快,于是我多放明星,把節目剪得飛快。播出后觀眾卻說你能不能慢點,我們愛聽更深入解讀,于是我們就改了。第二季更是延長解讀,結果觀眾說這次對了。
“所謂炫技不過是盲目自戀”
環球時報:您還制作了《漢字風云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節目。是否擔心這類節目同質化、被比較?
關正文:文化節目品種在近期的激增,我覺得總體來說肯定是好事,總比沒文化強。我不是特別擔心別人山寨我的節目。山寨大多是商業利益驅使,以為文化類節目成為賺錢的風口,自己創新力又不足,就抄襲復制。這種弱智的短期喧囂沒有任何競爭力。
說實話,我并不認同所謂“文化類節目”的提法。唱歌節目叫音樂文化,做飯節目叫餐飲文化,求醫問藥節目叫養生文化……哪個不是文化?“清流”的提法也讓人擔心,除了 自廢武功地宣布自己是小眾,還有一種隱隱的品種優越感。文化就該是百花中的一花,能不能活就靠自己努力進化。
環球時報:還有人質疑這類節目逐漸出現跟風、炫技等問題。現在需要改變或創新嗎?
關正文:傳統文化類節目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對傳統的基礎認知。在全球文化充分交流的今天,能跨越時間作用于今天、跨越空間作用于世界文明進步的東西,才是真正應該傳承和弘揚的。但梳理這些資源需要最好的學者十年寒窗才行,不是節目制作人能夠擔當的。所以,現在的所謂傳統文化節目不過剛起步,所謂炫技不過是盲目自戀而已。
“年輕人沒文化鑒賞力?荒唐”
環球時報:《見字如面》第二季會為了取悅年輕觀眾選擇一些“小鮮肉”來讀信嗎?
關正文:第一季《見字如面》29歲以下的觀眾占75%,說明青年觀眾很喜歡。很多青年演員想來《見字如面》,檔期合適、有合適的信,當然會合作。第二季《見字如面》里每個演員都人氣爆棚,陣容強大到超過任何一檔娛樂節目,這都是大家支持認同的結果。
現在總有一種誤讀,好像年輕人沒文化沒鑒賞力,年輕演員除了靠臉沒別的本事——我覺得這種觀點特別荒唐。現在的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發展前所未有,年輕一代整體文化水平遠高于以往任何一代。他們每天的閱讀量、撰寫量都極大,看看《見字如面》的彈幕、跟帖就知道他們有多精彩。在我看,反倒是那些沒有養成學習習慣、抱殘守缺的中老年人更需要擔心。▲
環球時報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