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聯合國特派記者 李秉新 本報記者 趙覺珵

9月的紐約秋高氣爽,各種重磅活動相繼登場——紐約時裝周正進入高潮,新一屆聯合國大會也于12日開幕。在此之間,“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動7日至1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南京周”通過圖片展覽和“大排檔”品嘗環節吸引大批各國外交代表前來參觀,在滿足視覺和味覺好奇心之余,各國代表對南京市,特別是江北新區等地的發展也有了不少了解。
政府領籌起整合作用
“南京周”組委會執行主任潘谷平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動是南京市委市政府推動南京“走出去”的系統規劃,從2015年至2020年,每年走到一個世界知名城市,利用該城市的高端平臺開展為期一周的南京城市宣傳活動。繼米蘭世博會、倫敦世紀節后,南京在2017年來到紐約,相約聯合國,走秀時裝周,在中央火車站、哥倫比亞大學等地接觸基層,影響高層,利用多個平臺全方位展示南京形象。他認為,能成功舉辦“南京周”,最重要的是政府領籌,把近80個合作單位和所有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和優勢,分工協作相互配合,有針對性地對相關群體產生影響。
潘谷平還介紹,“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活動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要建立長期可持續運營的對外展示機制。在每個世界知名城市進行的“南京周”活動都是由專業機構操作,“這是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都可參與進來,也歡迎外國企業”。大家在籌備活動時都十分積極,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團隊,每次經歷都會積累一些寶貴資源。更重要的是,每在一個城市完成一次“南京周”,都會留下一批人和一個機構,如“南京米蘭創意設計中心”“南京紐約創意設計中心”等,在倫敦還新開一家文創商店。這樣就能保障“南京周”結束后,南京不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持續展示自身形象,成為一扇傳遞南京文化創意信息和企業展示創意實力的窗口。
特色活動充滿人情味
潘谷平介紹,要對南京的文化古都風貌進行宣傳,就要以南京特色的人和物為載體。在紐約中央車站舉行的展示活動以“新”制勝,用先進科技和環保理念接觸紐約基層百姓。紐約中央火車站熙熙攘攘客流不斷,是進行文化傳播活動的理想場所。組委會在大廳里展示“山水城林VR秀”,將共享單車固定于此,再配上VR眼鏡,南來北往的旅客腳踩單車、帶上VR眼鏡,就可身臨其境,穿梭于紫金山下秦淮河畔,蹬著單車欣賞沿路的美麗風光。一位坐輪椅的殘障人士來到這里,他不能騎車,工作人員就讓他帶上VR眼鏡,別人替他騎行,這位殘障人士第一次體驗到“在南京城里騎車瀏覽沿途街景”的感受,興奮不已。先期選拔出的10位普通南京人代表南京基層市民,精選10個角度,拍攝10段影像,講述10個故事,發出10份邀請,用老百姓的語言向紐約市民介紹著“我心目中的南京”。
“時尚東方”是今年紐約時裝周期間上演的南京云錦時裝秀。有感于“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的深厚底蘊和人文情懷,設計師蘭玉將這一東方景色打造出高級成衣系列作品,用充滿人情味的方式拉近東西方之間的距離。伴隨著歡快的節奏,模特們身著各式云錦時裝在大廳里穿梭走秀,觀眾和記者手中的手機相機不停地記錄每一個華麗轉身,不斷向世界傳播南京形象。
立足本土,望眼全球
幾年下來,南京在宣傳方面取得不少好成績,積累不少經驗。政府為企業“走出去”“見世面”搭建了宏大平臺,企業也使出渾身解數開拓進取。但是南京還不滿足于現有成績,他們又推出“南京周夢想計劃”,通過政府領籌,社會眾籌,傳播助籌和平臺運籌等方式,培養擁有國際化夢想的青年人才,讓南京的創業企業和文化瑰寶不斷發展,走向世界。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紀研究室副主任劉彥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對外開放30多年,從全球化的參與者,變成全球化引領力量之一,必須重視海外形象的塑造。他舉例稱,西安組織過貿易、文化、旅游等一系列圍繞“一帶一路”的國際論壇;“青島號”帆船多次參加克利伯環球帆船賽,已經成為成為青島享譽世界的一張新名片。劉彥平建議稱,城市品牌塑造不能流于表面,雖然立足本土,但要采用普世話語和國際話語,“要換位思考,向外思考,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反過來挖掘本土話語”。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隨著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城市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城市的面貌反過來也彰顯了國家的國際形象。人們往往去一個國家,只是看到幾座城市的風采,這些城市也就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因此,未來的競爭將不是國與國的競爭,而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
“過去中國有‘千城一面的情況,主要因為城市的建筑和空間形態讓人覺得雷同,如越來越多的摩天大樓”。卜希霆認為,很多這些設計能代表現代化,但掩蓋了城市的個性。現在,更多城市認識到獨特的重要性,開始挖掘城市文化,修復遺跡,尋找歷史根脈、故事和文化活動。這個過程也包括通過文化力量去塑造城市的產業競爭。以前很多城市靠的是傳統產業,現在更多的是通過現代化的創意產業來提升城市影響力。這其中就需要城市品牌和城市文化的支撐。
對于中國城市在國際上的文化宣傳,卜希霆建議,“不必把整個城市都搬過去”,只需要展示最精華的、最有歷史、最有民族性的東西,就像因熊貓而被全世界認識的成都。“正如大家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具有極強民族特色的文化,反而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和喜愛。”▲
環球時報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