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紅芳
摘 要:宜興紫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不僅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更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明,如何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是我們共同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紫砂壺;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26-01
藝術的獨創性是藝術的生命,也是藝術發展的動力。任何一個紫砂壺藝人在他的壺藝創作中都會遇到一個普遍的問題,即傳統的經驗和成果。如果完全依賴傳統模式,則最多只能重復別人的,也易于被別人重復,從而淹沒在普遍性之中,完全失去自己的特殊性,即個性。如果完全不顧傳統模式,違背藝術獨創的一般規律,信手亂捏,則不可能成為壺藝作品,更談不上獨創性。
在有序可查的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紫砂工藝歷經了從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朱可心、顧景舟等這些名家的實踐經驗沉淀,總結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成熟制壺技藝,紫砂工藝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既有民間的傾向,又有歷代民間藝人注重個人價值、個性的發展,更有鮮明個性色彩,許多名人的佳作,代代相傳,如掇球壺、供春壺、仿鼓、石瓢等都是前輩的嘔心瀝血,畢智窮工造就了紫砂傳統文化,是我們宜興陶文化的精髓。我們后人必須全力加以傳承,只有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融貫自己的創新理念,才能創作出更好的符合時代潮流的作品。
歷代藝人把大自然賜予的紫砂泥,在靈巧的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世界陶瓷史上獨樹一幟,它既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又是帶給后人的沉重壓力。后人要想逾越這一高度的確具有許多的難度。從現代的壺藝創作來看,大都依賴傳統模式,不論是素凈的光貨,還是仿古的花貨,或是書畫的文玩,以及借鑒其它傳統藝術,如青銅器、雕塑器、木刻器、古陶瓷等各紋飾的筋瓤貨等作品,均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完善,在傳統模式上的傳承、復制,壺藝創作并沒有質的突破。盡管他們有著深厚的制作功底,熟練地掌握了時大彬高超的制壺技藝、陳鳴遠惟妙惟肖的仿生技巧、秉承了陳曼生的遺風;盡管他們制作的仿生作品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臨摹作品也幾乎可以亂真,但是他們的壺藝創作均沒有突破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的模式,或許這就是過分依賴傳統的無奈結果。
今天的宜興紫砂已經發展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傳統的、現代的、新潮流、新時尚都在同一舞臺上爭奇斗艷,人們也各自不同的審美雞肉點審視著作品的價值觀念,有人欣賞花塑器,因為制作者把那些蔬果蟲草刻畫得栩栩如生,泥色層次豐富;有人喜歡素器,制作者線條挺刮、簡潔大方;有人則喜歡新潮流現代陶藝,認為其代表了一個全新藝術感悟,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們審美取向的差別。
而紫砂工藝是一門張揚個性的藝術,需要創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在創作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牢牢把握時代變遷中人民大眾所喜愛的紫砂作品。紫砂工藝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眾多歷史文化的加入,從雕刻印、點彩、泥繪等裝飾技法中體現文人雅士的愛好和興趣,將其融入紫砂藝術中極大地豐富了紫砂文化,我們提倡在紫砂壺藝術創新的同時,同樣要吸收世界陶藝人的精華,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使紫砂壺文化有更強的生命力。而當今紫砂已經達到了歷史的繁榮時期,其技藝人員隊伍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新品、新作、新人層出不窮,紫砂的發展空非常寬廣,所以在繼承弘揚傳統紫砂文化的同時,紫砂工藝的創新更顯得重要,是擺在我們廣大紫砂藝人面前新的課題和緊迫的任務。近來在開拓創新上,筆者也作了一定的嘗試,首先從選材質方面入手,親自到礦點進實地考察,經過多次反復提煉,試驗配制公有制的原礦紫砂泥,更好地把握。
紫砂陶藝傳統不是一句空泛的言詞,而是有著具體的形式和內涵,其中飽含著一種精神實質和藝術風格,這只是傳統的一個方面。紫砂陶藝的深厚魅力也正在于習慣基礎上的一種新的表現,和過去既是相通的,又是不的,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紫砂陶藝傳統的形式是在長期生活中尤其在工藝制作中,審美經驗和愛好的積累,并同時延續和沉積著,成為人們觀念上自覺或不自覺得地遵循者的一種原則,今天的紫砂陶藝的創作都們,既不能因襲傳統,也不能不重視傳統,重要的是理解傳統的精神,去發展傳統。刻意的行為輕意的舉動甚或惡意的攫取,得不到公眾的承認、得不到眾多業內人士的響應,終將被鐵面無私的歷史無情地淘汰,無源之水的“藝術流派”終將“斷流”而干涸。
因而,紫砂陶藝的創新,不能只停留在外部世界比較直觀的表面現象上,而應該進入到比較深的層面。去分析研究傳統文化在紫砂陶藝優秀作品中的位置及主導作用,揭示其本質的特征,只見其傳統的技藝,不見其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妨礙了認識紫砂傳統文化精華之所在。皮毛的繼承是很難有大發展的,抓不到事物的本質,也就容易使新的紫砂陶作品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陳陳相因,無所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史俊棠.宜興紫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韓其樓.宜興紫砂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