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桂蘭
芬蘭是一個位于歐洲北部的國家,人口550萬,每年將5.9%的GDP用在教育上,實行12年義務教育。芬蘭的教育備受人們稱贊,在全世界的教育排名中名列前茅。芬蘭的教育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令人刮目相看,有以下三大法寶。
法寶一:摒棄功利思想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他最好的人生。”這是芬蘭前總理阿赫曾經說過的話。芬蘭在教育方面所努力的,是不讓一個孩子落后,盡力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最適當的位置,擁有精彩的人生。芬蘭的各所中小學注重的是孩子們心理素質的培養、精神的鍛造、交際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考試分數或學習成績。幾乎每所中小學都把“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作為校訓,他們的教育理念是“育人”,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微觀體現。
芬蘭的教育形式十分靈活,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愛好、興趣和要求,離開課堂,到超市里去上“采買課”,到野外去上“狩獵課”,到農場去上“秋收課”,到游泳館去上“水上自救課”,甚至到火災現場去上“火場逃生課”。這種靈活的教育方式,激發了孩子們的潛力和潛能,從而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寬松、愉悅的環境和狀態下,愉快學習,快樂成長。這對于完善他們的性格、心理,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也都是不無裨益的。
法寶二:尊重學生個體
芬蘭是全球學生成績最均衡、落差最小的國度。從1985年開始,芬蘭不再根據成績分班,每班有20名學生,教師兼顧每個學生,如果某個學生學習有困難,整個班級會幫助他。芬蘭有30%的學生受惠于輔導老師,學校配備“特別教師”幫助學生。他們對待移民子女,即使無芬蘭國籍的孩子也能免費上學,政府還額外撥資金,讓他們學習母語和芬蘭語。
在芬蘭的中小學里,普遍設有獎學金,而且數額不菲。但這些獎學金獎勵的對象并非那些所謂的“學習尖子”和“考試狀元”,而是師生公認的“全才生”。換句話說,即使某個學生各科成績都很一般,但其交際能力較強、心理陽光向上、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則同樣可以拿到數額不菲的獎學金。而且師生都覺得校方在這方面做得很公平,大家心悅誠服,這其中也包括那些未得到獎學金的“學習尖子”和“考試狀元”。
在芬蘭,國家規定:教師有免費補課的義務,如果哪名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教育標準,那么,教師就要主動給學生進行課外的免費補習。芬蘭教育工作者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而不使他們掉隊,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學生的尊嚴。
法寶三:實行減壓教學
在全球范圍內,芬蘭學生的課時最少,課后復習時間最短。學生上課時間每天平均約6小時,家庭作業1小時。芬蘭學生的假期也是最長的,暑假至少兩個半月。芬蘭學校的規模普遍較小,雖然學校是政府出資,但是政府對學校實行最低程度的行政干預。教科書交由民間出版社,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由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人編寫,政府不監督教科書內容。芬蘭的教師也有很大自主權,只要教學內容符合課程綱要,可靈活應用教具和課本,自行決定怎么教學生,包括全權主導教學進度,學校不對教師進行評級,避免惡意競爭和向學生施壓。在高中階段,芬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決定課程。
芬蘭在堅持素質第一的同時,還在學校內采取了一系列的減壓舉措,如考試不排名次,無論是學生間還是學校間,均不做名次比較,學校不追求升學率,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無壓力,教師教學無壓力。雖然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是必留的,但教師從不批改這些作業,而是讓學生對照正確答案去自行批改,然后將自己在學習中的差距和存在的問題上報教師,以便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芬蘭的學生只在16歲時有一次強制性的標準化測試,即升入大學的測驗,但學生可根據興趣決定考試科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