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
[摘要]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發展農業保險,提高農民的投保意識,是實現我國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村經濟良性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文章歸納了農業保險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結合工作經驗,提出完善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村經濟;管理體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069
農業是弱質產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容易受到蟲災、病害、旱澇等自然氣象災難的破壞,從而導致農業收成減產,影響農民的經濟收益。農業保險正是基于農業的弱質性,從而實施對農業生產進行保障的經濟性保險活動。根據相關農業保險的規定,在農民遭受經濟損失時,農業保險人給予對應的經濟補償。農業保險具有四個基本屬性,分別為:經濟性、法律性、互助性和科學性。農業保險能夠科學地預測農業風險所帶來的損失,通過保險規避農業風險,使農業的風險降低乃至減小。
1農業保險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11農業保險有利于增加農民的收入
長久以來,我國大多數區域的農業生產事業,處于“靠天吃飯”“望天收”的傳統生產模式之中。農民在土地上日復一日地辛苦耕耘,度過了播種、施肥、灌溉、除草等一系列高強度的勞動生產后,倘若天氣不夠眷顧,收成無疑會大打折扣,甚至于一無所獲?!岸┦躯湵唬貉€麥根。”“春的一犁雨,秋收萬擔糧。”從這些民諺俗語中,能看出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重大影響。不言而喻,不利的自然天氣,或者說農業氣象災難難以預測,一旦出現又屬于不可抗拒力,破壞性強,始終是威脅農業生產的關鍵性因素。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對于不同的地區,其地形、風俗、習慣等大相徑庭,對農業生產造成威脅的氣象災難也往往不盡相同。沿海一帶,如福建、浙江等省份,農業生產會受到臺風的襲擊;南方地區,如貴州、湖南等省份的農業生產,則會受到雨雪冰雹的破壞;北方地區,如河南、河北等省份,洪澇干旱等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衍變,隨之而來的氣象災難發生頻率更高,涉及范圍更廣而持續的時間更長。為此,收入的不穩定性,導致許多農民不愿意繼續留在土地上耕種。即便是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也只是將農業當作第二產業,或者是副業。發展農業保險,可極大促進農業生產鏈條的順利延伸。簡單地說,由于農業保險穩定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因而在客觀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民沒有了后顧之憂,其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自然調動起來。大量閑置的土地重新得以耕種,降低或解緩了我國各省市普遍存有的“棄耕”社會問題,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12農業保險有利于改變農民的投資方向
可以想象,一個正值壯年的農民,在農村從事一年的農業生產,除去成本之后,其利潤收入為2萬~3萬元。如果選擇進城務工,即便是三、四線的普通城市,除去生活成本后,其收入也有5萬~6萬元。兩相比較,農民自然愿意進城務工。筆者出于工作的原因,經常深入各地農村考察。在筆者眼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比如說,道路平整、寬闊,村里衛生狀況良好。一棟棟嶄新的,形式各異的居民樓鱗次櫛比地排列。許多農村還建設有廣場、小公園等娛樂休閑的公共設施。然而,村里卻不夠熱鬧,甚至十分冷清。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在外上學、務工,留下來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孩子。事實上,過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一方面加劇了城市的負荷能力;另一方面農村年輕人群體的缺失,又降低了農村的發展速度。我們知道,農業技術革新較慢,生產周期較長,而利潤空間較低。物價的上漲,導致農業生產的基本投入,如種子、農具、肥料、灌溉、運輸等環節的成本越來越高,再加上氣象災難、蟲害病害的附加風險,使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效益不高。為此,發展農業保險,給予農民保障,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才能轉變農民的投資方向,進而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實現。具備了農業生產保障,農民可將富余的資金投入農業事業之中,如興修農村的水利灌溉工程,擴大土地耕種面積,購進大型生產設備,改進生產技術等。政府部門要做好引導工作,在促進農民擴大生產規模時,重視建設農村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原始農產品的加工工藝、產品出售、產品質量、市場調研等方面開展研究,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擴大農產品的附加值及農業生產的市場信息把握,切實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2完善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對策建議
21完善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之制度建設
現行我國農業保險在運營過程中,存有不可小覷的問題與弊端。比如說,農業保險缺乏自我保障功能,濃業保險資金渠道來源過于單一等。農業保險之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這些問題,其內部原因具有多樣性,但毋庸置疑,制度建設的不完善,是造成農業保險運營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夠以法律的形式,對農業保險開展風險管理,則將會極大促進投保數額及保險基金的累積,而這對農民的經濟效益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完善農業保險的制度建設?首先,農業保險基金使用的法律法規。在農業保險基金的籌集方式、核算方法兩大方面,以法律為約束準繩,以制度為運營標準,促使農業保險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完善農業保險的組織體系。農業保險的組織體系,指的是現行農業保險的客觀性運轉模式。國家級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主要經營有養殖業、種植業兩大模塊的業務。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以管理、人才、技術為核心,設立不同的分支機構。公司內部自行核算,提供不同比例的保費和業務費用補貼及免征營業稅等政策性支持。政府要格外重視“農業保險合作、互助組織”的建設工作,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形成政府、農民、保險人三方互動機制。發揮農業保險公司的主渠道功能,用以克服信息的不對稱、道德風險及逆向選擇的問題等。最后,強化立法保障。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政府部門應發揮職能及支持作用,破除陳舊、僵硬的思想意識,明確農業保險中的各類機制、框架、作用及義務關系,以法律法規對農業保險予以支撐。endprint
22完善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之管理體系
完善和發展我國農業保險的管理體系,制定出相應的補償優惠措施,以此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積,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F行我國的農業保險,仍然停留在農業種植、養殖兩大方面??陀^來說,農業保險在促進農民發展農業,擴大生產及降低氣象災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農業保險的“深入”程度不夠,還沒有滲透農民生活、農村市場等領域之中?,F代化農業的推進,是農民的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生產設備、生產規模、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一系列環節的現代化、科學化。為此,農業保險不應僅僅停留在農業生產事業的初始階段,而應該輻射到農產品加工、農民財產、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相關服務。在今后的工作中,農業保險應調整運行方式及結構安排,以期引導并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在農村經濟發展上也有較為明顯的體現。比如說,在東部沿海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的基礎設施,如灌溉系統、交通運輸等條件也較為良好。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實行規模化或者集體農業的生產模式,統一生產,并配備有相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村里的農民以企業“工人”的身份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享有企業福利、補貼,因而投保的欲望較強。反之,西北、西南等農村地區,由于社會環境、地理環境、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農民的投保支付能力較差,投保的欲望也較低。為此,農業保險在運行過程中,需要格外重視區域之間的懸殊距離。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根據不同的情況,針對性、指向性地制定出不同等級的農業保險,促進農民投保意識的提高。此外,還可以通過扶貧款、財政補貼、社會捐贈等方式來進行基金積累,進而穩定農業保險事業的發展。
3結語
人才是一切工作運轉的核心要素。缺乏人才隊伍的支持,縱然具備先進的生產設備、科學的工作理念,以及完善的制度規范,也難以切實發揮出應有的工作效率。農業保險在保障農業生產,推動農村經濟良性發展時,應重視、加強農業保險工作的人才建設。從學校、入門到具體工作中的定向學習培訓,都需要認真地給予考核、測試,以期使農業保險工作人員發展為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切實促進農業保險事業的不斷壯大。
參考文獻:
[1]王國軍農業保險:從規模擴張到精耕細作[J].中國保險,2017(1).
[2]朱俊生指數保險破解農業保險產品難題[J].農村工作通訊,2017(8).
[3]鄭娜娜政策性農業保險對穩定糧食生產的作用研究[J].經貿實踐2016(18).
[4]熊劍波農業保險,既要叫好更要叫座[J].農村經營管理,201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