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镕榮+李傳雅+鄭潔
[摘要]文章選取“互聯網+”時代最具潛力的網絡公益參與群體——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方法分析大學生網絡公益行為的參與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行為困境的原因。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文章提出了針對政府監督者、公益組織平臺建設者、大學生參與者三方面建議,希望促進網絡公益事業健康發展,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公益;傳播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113
乘著互聯網迅速普及的東風,相比傳統公益(線下公益),各式各樣的網絡公益快速成長,傳播速度得到提高、傳播成本極大降低,互聯網在善款支付、善心傳播等多個方面助力,快速推動了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文章選取作為中國公益事業未來中堅力量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方法調查宣城市在校大學生對網絡公益的理解、意愿及行為,了解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行為的現狀,分析參與行為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行為困境的原因,最后得到結論、提出建議,希望為進一步促進網絡公益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可靠的指導思路。
1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擬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為確保研究的真實科學,編制調查問卷并進行預調查,修改得到包含較高信度、效度測量工具的正式發放問卷,通過數據分析揭示當前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的現狀、態度等。根據事先調查的大學生活動范圍情況,將目標地定為國購廣場、星隆國際、宣城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這幾個大學生易聚集地,將抽樣框選定為這幾個地區內的全體宣城市在校大學生。之后,研究組運用偶遇、判斷、滾雪球及簡單隨機的抽樣方法對抽樣框內的全體宣城市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線上、線下的問卷發放,調查內容為甄別部分、公益認知、公益態度、公益行為、背景資料五部分,共回收問卷327份,無效問卷30份,有效回收率為 90826%。另外,為了解同學們某些選擇選項背后的原因,對問卷中的某些問題設置訪談提綱并進行深入訪談,獲取了更為豐富真實的一手資料。
2當前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現狀
依托互聯網互動性、無地域限制特點,以及網絡在團結和凝聚個體參與公益活動方面具備的天然優勢,網絡公益的形式豐富多彩,文章將網絡公益定義為:個人或組織借助社會化媒體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人或者實現公共利益的志愿行為。
21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度高但缺乏主動意識
關于“是否參與過網絡公益”問題,選擇“是”的占比7172%,充分說明當代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度高。依據現有網絡公益信息獲取渠道,設置如表1所示八個類型測量大學生“如何獲取網絡公益信息”問題。其中,兩個非主動意識的獲取渠道“通過好友圈閱覽”“通過網絡資訊平臺”占比分別為8785%、 486%,成為當前大學生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主要途徑,說明當代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缺乏主動意識。
22大學生選擇網絡公益類型分布全面、貼近生活
在宣城市大學生愿意關注的網絡公益項目類型調查中,選擇緊急救災、疾病救助、教育/助學、環保/動物保護、安老助殘、法律援助的占比分別為5152%、 5859%、 5926%、3838%、303%、1549%,說明大學生愿意關注的網絡公益類型分布全面,而緊急救災、疾病救助、教育/助學這三項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網絡公益類型更受大學生的青睞。
23大學生對網絡公益的參與程度略低于傳統公益
由表2數據可見,選擇傳統公益形式的人占比5489%。說明雖然近年來網絡公益發展態勢一片大好,知名度、認可度、參與度不斷上升,但大學生在短時間內需要資金救助時,仍會優先考慮傳統公益方式,大學生對網絡公益的參與程度略低于傳統公益。
24主動行為更能激發網絡公益常態化的永續活力
在網絡公益行為篇,通過“您是如何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與“對于您參與的網絡公益,您會采取哪些關注行為”兩道題目,調查大學生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方式與參與網絡公益后的關注行為狀況,并將其做多重對應分析,得到下圖。
通常情況下,認為“訂閱公益組織公眾號”“在搜索引擎搜索”“公益網站”等需要靠人們的主觀意識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方式屬于主動行為,而“QQ、微信”“學校組織”“網絡資訊平臺”“互聯網企業公益活動”等被動或無意識獲取的方式屬于被動行為。從圖中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參與網絡公益的主被動行為與后續關注狀況對應分析圖
(1)兩個維度上均具有明顯差異。第一維度區分大學生是否關注網絡公益(有無公益心),第二維度區分大學生的主、被動參與情況。由Dimension 1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有主動或被動地參與網絡公益,不同程度地關注所參與公益的后續發展;由Dimension 2,大學生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方式與參與網絡公益后的關注行為息息相關,尤其是在參與網絡公益后仍然持續關注甚至分享給朋友和家人的大學生更多的是主動獲取網絡公益信息。
(2)參與網絡公益后的主動關注行為具有相似性。“分享給朋友和家人”“后續持續關注進展情況”坐標點與中心夾角很小,說明實際情況中,大學生的這兩種行為非常相似。此外,雖然認為“分享給朋友和家人”是參與網絡公益后關注行為程度較深的,但“后續持續關注進展情況”坐標點距離中心更遠,說明這種行為更有個性。
(3)對具有主動關注行為的大學生獲取網絡公益信息方式的偏好分析。選擇參與網絡公益后主動關注行為中更有個性的“后續持續關注進展情況”行為,由中心向該坐標點做連線(向量),并將獲取網絡公益信息的所有方式向該向量及延長線上做垂線,做出偏好排名如下:訂閱公益組織公眾號、新聞媒體、在搜索引擎搜索、互聯網企業公益活動、公益網站、學校組織、網絡資訊平臺、QQ微信。表明訂閱公益組織公眾號的大學生最愿意后續持續關注所參與網絡公益進展情況,其次是新聞媒體、在搜索引擎搜索等。endprint
3當前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行為的問題
31網絡公益認知偏差
311個人承擔公益主體的意識淡薄
《2008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提到,中國大陸地區公民個人捐款達458億元,占捐款總額的54%,遠高于大陸地區企業捐款388億元;中國內地個人人均捐款3466元,是2007年的人均捐款額的近14倍。[1]而且,近年公益慈善、微博公益等概念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公益,大學生參加公益慈善活動越來越活躍。[2]
在此背景下,推測大學生公益主體意識較強。然調查結果顯示,盡管選擇大眾的比例是最高的3669%,但其他三個選項的比例均與其接近。表明大學生個人承擔公益主體的意識淡薄。為探究其中原因,研究組對選擇非大眾的部分同學進行了深入訪談,總結意識淡薄的原因為:第一,目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主要由政府主導的,公眾形成思維定式;第二,富人高調炫富,普通民眾辛苦養家,公眾認為富人與企業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第三,學校對學生的公德意識、公益意識的教育做得不夠;第四,網絡公益平臺信任問題致使大學生希望比較有公信力的政府、企業來代替自己做網絡公益。
312對典型公益人物的知曉率低
本次調查以調查對象印象最深刻的個人公益典型來研究宣城市大學生網絡公益認知情況。將該題答案歸為 “不知道”“慈善家”“民眾”“體育明星”“企業家”“藝人”六類,并按照典型代表頻次排序編號。
表4顯示,近30%的大學生連一個個人公益典型都回答不出來,而統計發現“藝人類”回答比例最高,達到25%,其次是以陳光標為代表的慈善家,占到22%,而被國家奉為榜樣的白芳禮爺爺、雷鋒叔叔則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被淡忘,知曉率僅4%。
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普遍受名人及炒作效應影響,對公益人物的了解大多來自對藝人、網紅的宣傳。而占比最高的選項“不知道”更表明對公益典型人物知曉率低。
313對網絡公益范疇界定不清
為側面探究調查對象對網絡公益的認識程度,在網絡公益行為篇,設置了一個跳答題。統計調查結果,在前一題選擇“沒有參與過網絡公益”的人中,之后卻在“選擇參與過的活動”中有4762%的人選擇了眾籌、4762%的人選擇了公益信息宣傳推廣、2976%的人選擇了向網絡公益平臺捐款,以及5833%的人選擇了參與互聯網企業的公益活動,而以上四種形式正是網絡公益采取較多的形式。因此,調查對象的表現存在前后矛盾。
從分類結果得出,認為沒有參與過網絡公益的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在實際生活中無意識地參與其中,但是他們對網絡公益的認識淺薄,不了解網絡公益的形式及界定范圍。需要指出,他們無法從這種無意識的參與行為中獲得參與網絡公益的榮譽感、自我效能感,會造成網絡公益參與的持續性動力缺乏,不利于長期參與網絡公益習慣的養成。
32行為主體參與偏差
321個人參與公益的形式局限
如何看待網絡公益?有6644%的人將網絡公益理解為通過網絡給有需要的人捐款,而正確的觀念——網絡公益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則只有2249%的人選擇。
這種解讀網絡公益等同捐款的現象表明:在大多數人腦海中,通過捐款參與網絡公益的方式已經非常穩定,而對網絡公益代表的真正含義卻不明所以。反映現階段大學生存在個人參與網絡公益的形式局限,即存在“網絡公益就是捐款”的觀念誤區,其實也是對網絡公益界定不清的體現,存在對網絡公益的認知偏差。另外,這種單一狹隘的形式局限也間接反映在發起或倡導網絡公益的時候,公眾過分強調捐款形式,忽略了對其他公益渠道的宣揚。
322網絡公益參與缺乏持續動力
定期捐贈是衡量網絡公益參與行為是否步入常規化的重要指標。本次調查發現,在有人迫切需要救助的情況下選擇網絡捐款的有140人,占比6573%,而表示自己日常性地進行定期捐款的只有9人,占比423%。說明這種模式下參與二次捐贈、定期捐贈的比例低,網絡公益發展持續動力不足。大學生網絡公益參與行為具有偶然性,并沒有把捐款行為發展為習慣。
4網絡公益參與行為困境的原因分析
41經濟能力影響捐款行為的誤區
在大多數人印象里,經濟條件會影響公眾的捐款行為,成為制約公益行為的第一要素。故使用Person相關分析探求經濟能力與捐款數額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調查對象平均每次捐款金額與每個月生活費的相關性,得到P值為0353,表示二者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無顯著相關性。說明對如今的大學生來說,可支配金額對網絡公益捐款數額無顯著影響。平時生活費少的人也會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甚至是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盡力幫忙。這一事實如果能在進行全民公益教育活動中得以體現,就能進一步提高公眾對于網絡公益的正確認知,消除刻板印象的干擾。
同時,在每次捐款捐多少的問題中,有8733%的人選擇50元以下,說明網絡公益具有單次捐贈量少的特點。實際上,這種網絡公益特有的小善意獻大愛心的模式也拉進了個人與公益的距離。
42羞于“曬”自豪導致的網絡公益宣傳桎梏
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觀念是“為善不欲人知”,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高調慈善”與“低調公益”的爭論也在愈演愈烈。[3]做好事留名,往往被懷疑為動機不純,有圖回報的利己傾向,是道德不高尚的表現。[4]而在問卷“對于您參與的網絡公益,您參與后會采取哪些行為”一題,選擇“分享給朋友或家人”的僅占469%。對此,研究員在調查對象中隨機選取了幾名參與過公益活動的同學,排除時間、情緒、信賴關系等因素影響后,針對“參與公益活動后是否會將其展示到自己的社交平臺”問題進行深度訪談,以“問題簇”的方式連續追問。
[小組觀察員]:“在參加公益活動后,您會將參與這次活動的過程與感受發到個人社交平臺上嗎?”endprint
[受訪問同學]:“肯定不會啊!”
[小組觀察員]:“為什么不會這樣做呢?”
[受訪問同學]:“如果是轉發還好一點,只是單純的幫助。如果是抒發個人感受,感覺很假很虛偽。”
[小組觀察員]:“只是單純的有感而發而已,怎么會和虛偽掛鉤呢?而且你參與公益活動所帶來的成就與自豪感,也可能會帶動更多同學參與進來啊。”
[受訪問同學]:“怎么說呢,捐助巨資的陳光標不是也有爭議嗎,我們這種,又不是做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大家都是做好事不留名,你曬了出來反倒會讓別人覺得,你參加這次公益活動,是不是居心不良,或者是裝×或者是收了什么好處給商家做的宣傳這樣。”
……
大學生普遍存在“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思想,不愿通過網絡抒發參與網絡公益的自豪感。做公益不發聲,會導致社會公眾之間缺乏公益影響力,難以形成人人公益的社會氛圍。其實,不論是“感動中國”還是“道德楷模”,本質都是希望通過對個人事跡的獎勵與尊重來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業當中。大學生需要逐漸擺脫“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桎梏,出于自豪的動機分享優秀的公益行為,發揮榜樣作用,帶動更多身邊的人參與其中,為網絡公益事業蓬勃發展貢獻“指尖”力量。
43平臺信任危機
網絡公益態度篇的量表題(十道),表示“對網絡捐款仍有顧慮,并不認為捐的錢能真正到救濟者手中”排名第四,均分3818182(5分制);“網絡公益平臺發布的信息比較真實”排名第九,均分2848485。表明大學生對網絡公益捐款額的流通渠道存在質疑,對平臺發布信息的真實度不認同,這無疑體現網絡公益平臺存在嚴重的信任危機。
網絡公益依托互聯網迅速發展,造成平臺信任危機的原因當然不是其自身的問題,而是很多其他原因:①大多網絡公益捐款去向不明、捐款人不能實時監控;②發布網絡公益信息門檻低。例如,眾籌只需要個人或通過眾籌平臺發布相關信息;③低門檻的網絡公益平臺眾多。例如,2015年下半年,眾籌平臺數量上升300%,眾籌任務上升500%;等等。這些問題阻礙了人們愛心的傳遞,而活躍于指尖的愛心依托的正是陌生人之間的信任,網絡公益若想持續繁盛,必須改變人們的現有印象。
5建議
51政府監督者
改變自身角色定位,從公益活動的承擔者、發起者轉變為公益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與監督者。
(1)利用政府力量與權力來核查公益組織合法性,提高網絡公益平臺進入門檻建立網絡公益核準平臺與失信追責機制,完善公益,帶動公眾參與到網絡公益項目中來。
(2)營造一種人人公益的社會氛圍,激勵公眾主動參與到網絡公益中來,激發網絡公益常態化的永續活力。
52公益組織平臺建設者
(1)嚴格網絡公益信息審核機制,拒絕低質量、不真實信息散布。
(2)實時發布網絡公益捐款去向、用途,提供良好的網絡公益環境。
53大學生參與者
(1)響應政府號召,深入了解公益的內涵及范疇。學習典型公益人物事跡,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網絡公益。
(2)逐漸擺脫“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桎梏,出于自豪的動機分享自身優秀的公益行為,發揮榜樣作用,帶動更多身邊的人參與其中。
網絡公益這種具有現代特質的公益方式,正倡導著最廣泛的志愿精神和公益行動,而大學生網絡公益的參與行為無疑將進一步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繪入一抹亮麗而又溫暖的色彩。但為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還需政府監督者、公益組織平臺建設者、大學生參與者三方共同助力。
參考文獻:
[1]諸昕雯試論新時期我國民眾慈善意識的培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林琪大學生對公益慈善的認知與參與情況調查[J].青年與社會,2013,532(8):56-57.
[3]貢丹英蔣東良企業的社會責任遠遠大于捐錢[J].創新時代,2014(4):70-73.
[4]扈中平對做好事應否留名的重新認識——兼考雷鋒做好事留名與否[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