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摘要]信用與倫理道德、經濟、法律等多種要素息息相關。從我國目前的經濟市場環境來看,構建統計信用制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需要通過理論分析及實際情況,提出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策略。文章從基于統計信用制度的理論基礎入手,對統計信用制度建立的理論及構建策略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統計信用制度;信用危機;權益保障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2213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活動關系的復雜水平發生了顯著提高。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主體尚未獲得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因此,各種信用危機問題頻頻發生。為了改善這種局面,應該通過構建統計信用制度的方式,解決各類不守信問題,以降低這類問題的發生概率。
1基于統計信用制度的理論基礎
統計信用制度的理論基礎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11博弈分析理論基礎
博弈理論是統計信用制度的重要理論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將基于統計信用制度的博弈看成統計部門與被統計調查對象之間的博弈。根據實際情況,統計部門在開展調查工作時的策略集為{核查,不核查}。在這種狀態下,可以將統計部門核查被統計調查對象的概率范圍計算出來,即0~1。[1]根據上述信息及成本參數與核查后報告策略信息,可以構建出統計部門與被統計調查對象之間的博弈關系矩陣。
12統計信用制度基礎
目前與統計信用有關的制度條例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法律方面。該方面的參照主要是《統計法》。[2]這一法律條例是被調查統計對象以及統計人員履行自身職責和義務的基本法律參照。例如,當被調查統計對象的行為不符合《統計法》中的要求時,可以認為該被調查統計對象的行為屬于不誠信行為。第二,倫理方面,工商戶、企業等單位或個體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提供真實、可信的統計數據的行為是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時,統計人員基于職業道德素養,按照規定工作流程完成對相關統計數據的處理,也屬于一種遵守倫理道德標準的體現。
2建立統計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從本質角度來講,建立統計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信用危機方面
以我國的食品市場為例,近年來,食品造假事件頻頻發生,無論是引起無數家長恐慌的毒奶粉事件,還是市面上仍然時有發生的水果表皮打蠟上色等,其都對消費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產生了一定的威脅作用。正是這種信用危機的背景,近期于各大社交軟件中出現的“雞蛋造假”“用塑料制作粉絲”等虛假視頻信息才能得以廣泛流傳。這種現象昭示著廣大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判斷能力正在不斷退化。基于上述情況,構建統計信用制度已經迫在眉睫。
22權益保障方面
事實上,企業、事業單位等的不誠信行為對相關利益群體,如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產生了一定的損害。[3]構建統計信用制度作為保障相關利益群體權益的重要方式,其實施工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3統計信用制度的應用優勢
統計信用制度的應用優勢主要包含以下幾種。
31查詢優勢
統計信用制度的查詢優勢是指:當地方統計部門結合各個被調查統計對象的信用評價結果,構建出一個完善的企業信用數據庫并對外公布后,其他企業或個人在選擇與某企業進行合作或購買該企業的商品時,可事先從信息網站中查詢該企業的信用等級及相關信息。若該企業的信用等級較低,且在商品質量上存在不良信用記錄,查詢者可根據上述查詢結果作出拒絕與該企業進行合作的決策。從這一角度來講,統計信用制度在便捷統計對象信用信息獲取流程的同時,還為查詢者決策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2可靠性優勢
統計信用制度的可靠性優勢是基于統計部門制定該制度的過程產生的。在實際的制度制定工作中,市級、縣級統計部門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條例和職責范疇,開展信用評定及統計信用制定工作。因此,統計信用制度的可靠性水平相對較高。
33監管優勢
通過對我國企業信用監察工作的分析可知,這項工作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且難以獲得準確的監察結果。統計信用制度的應用有效改善了這種局面:在統計信用制度條件下,相關監管部門可以直接根據不同企業的信用等級對其進行分類,將信用好的企業列入減少監管或短期內不監管范疇中,并將出現不良信用行為、引發重大負面影響的不守信企業納入重點監察范疇。[4]這種傾向化監察方式不僅提高了企業監管工作的效率,對于誠信企業而言,這種信任管理方式有助于其保持自身的誠信狀態。
4統計信用制度的建立策略
為促進誠信水平的提升,應該利用以下幾種方式,完成統計信用制度的建立。
41充分融合地方統計推進工作
統計工作是各個地區職能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規范我國的經濟市場,提升經濟市場的整體誠信水平,可以將地方統計推進工作與統計信用制度建立工作充分融合起來。[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地方統計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責,在開展實際統計工作的同時,參與到統計信用制度建設工作中,督促各個被統計調查對象,如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企業等如實提供真實的統計數據信息,對統計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2保證統計信用制度的可操作性
從本質角度來講,構建統計信用制度的關鍵在于:利用統計信用制度對在提供統計數據過程中產生背信行為和守信行為的統計調查對象分別進行合理曝光處罰與獎勵。基于這種情況,統計信用制度建立工作應該將制度的可操作性作為基本要求之一,通過各個可行獎懲措施的融入,促進統計信用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
43遵循相關法律條例規范的要求
目前與統計信用制度建立有關的代表性法律條例為《統計法》。出于提升所建立統計信用制度實效性的目的,在實際的統計信用制度建立工作中,應該將《統計法》等法律條例規范作為基本參照依據,嚴格遵守法律的要求,在保障信用信息合理應用的前提下,規范開展統計信用制度建立工作。
5結論
為了提升我國市場的規范性水平和誠信水平,應該將保證制度的可操作性、充分融合地方統計推進工作等策略,應用在實際的統計信用制度建立工作中,以提高統計信用制度構建工作的效率。在利用統計信用制度約束各類被統計調查對象的同時,也需要保證其合法權益不受損害,進而提升市場的整體誠信水平,降低不良信用問題的發生概率,促進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怡,熊祖轅,劉清海統計信用制度建立的理論分析與初步設想[J].統計研究,2014(7):58-62
[2]劉武男數據挖掘技術在信用卡信用風險評估中的應用[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5
[3]李麗基于隨機森林算法的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4]俞碧金福建省企業統計信用制度體系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5]黃羽茜美國信用消費保護法律體系的歷史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