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龍
【摘要】教育學是一門以研究教育現象為基礎,通過分析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提高教育水平能力的學科。教育學科的建立,對我們的社會生活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教育現象、問題來尋找促進教育發展的規律。教育是人類具有目的的培養和規范自身行為的活動。為了提高教育效率,必須要對教育自身進行研究,一些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自然而然地成了教育學所特定的研究對象。當今,在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國文化事業在不斷豐富。但同時,隨著外來文化的進入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成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保護和傳承好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一帶一路等對外交流的活動中,在國外傳播好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華民族的自信心,需要我們及其后代所共同努力的。本文的寫作是建立在《鮭魚的故事》上的,通過學習體會他人論文寫作及研究方法,根據當下熱點時事,由此引發自己的教育思考。
【關鍵詞】質性研究;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鮭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齒尖銳,鱗片細小,銀灰色,產卵期有橙色條紋。鮭魚肉質緊密鮮美,肉色為粉紅色并具有彈性。鮭魚作為一種溯河洄游性的魚類,先是在河溪中生活一至五年,再進入海洋生活二至四年。在溯河產卵洄游期間,它們會“自覺”地逆游而上,在不攝食的情況下到達產卵地。一旦產卵,鮭魚就會死亡,它的一生就這樣結束。當小魚苗被孵出后,它們重新回到海洋中生活,長大以后,又會沿著長輩走過的路成群洄游,令人吃驚的是它們總是能準確找到其母親產卵的地點,重復著同樣的使命。看完《鮭魚的故事》一文,雖讀來不算賞心悅目也未能立刻頓悟,但也能略知曉一二。
一、《鮭魚的故事》概覽
《鮭魚的故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名為“講故事”,在介紹性的第一章,主要列舉作者做此研究的原因。在第二章“講故事的方法:耳石的故事”中,概述了作者所用研究方法在理論上和方法論上的原理。在第三章“不列顛哥倫比亞鮭魚與人類關系的簡短歷史”中,簡明地介紹了到現在為止西北海岸上鮭魚生活的歷史。在第四章“講述鮭魚的故事:以鮭魚為藝術創作靈感的研究和社會行動”中,作者介紹了關于鮭魚的一個協作性的社區藝術項目,及對研究過程進行了一些個人和集體的反思。
第二部分“從對鮭魚的研究中獲得學習”由四個章節組成,分別描述了此研究中以鮭魚作為故事編碼的四個重要主題。第五章“再加入:鬼故事”說明了一點,即當前基于新的理解對歷史的再述很重要。第六章“再洞察:食物的故事和跨文化協作”表明,在跨文化的背景之下,鮭魚的故事和對其進行藝術創作能促進對人類與食物關系的全面理解。第七章“再建構:傳奇故事”探討了重新建構天人關系的可能性,以及通過這樣一些具有藝術性、故事性和協作性的實踐而提升責任感的可能性。第八章是“輪回:出生、生命和死亡的故事”,本章中,作者申明了人類和自然的出生、生命和死亡是一個轉換性的輪回,并以此展開對生物性和文化性再生的討論。
在第三部分“跨越式教學法”中,作者把從前面章節中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加深對當前整合型民眾教育實踐革新的理解。在第九章“批判式、創造性、變革性教學法的元素”中,作者提出了六個重要的教學原理,而這些原理又是作者從整個研究中浮現出來的,并且是變革性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作者在最后以“對鮭魚的反思”結束,并附上附言、視覺圖像、照片和藝術作品,這些材料來源于作者所有的工作,并且是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延伸
《鮭魚的故事》作者在第一部分用四個章節介紹了自己要講的故事,從第二部分開始作者把鮭魚作為一種故事性的編碼開始展開貫穿自己的研究,在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自己最重要的六點教學原理。正如作者文中所說的,講故事是用敘述的方法從經驗中推導并構建出意義,能使個人的經驗和信念被確定并傳遞給他人。故事法作為一種方法論,它挑戰了理論學說和故事相分離的問題。任何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久遠的故事和傳說,大多數只是在茶余飯后說說聽聽,談笑間就過了,殊不知錯過了很多素材。任何事物存在即是合理的,能作為故事和傳說久遠流傳,其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要多閱讀、多學習,要想做好一個講故事者,我們的工作應該要有故事的狩獵和收集。作者用鮭魚來作為故事的編碼,一個編碼可能是一個物體、一個圖像,或者與學習者或參與者的現況有關系的一篇報紙文章等,他們都是很強大的教學工具,作者用了講故事和視覺藝術這兩種創造性查詢風格來處理及表達自己的想法。作者在通過講故事及編碼建構以后,進行批判性、創造性地分析,得出具有價值的教育原理和對自身研究調查的分析。
三、案例及分析
電影《長城》給全世界講中國故事,文化自信銳不可當。
電影主要講述了我國古代無影禁軍為了保護人類生活的安寧,在長城上與一種叫做“饕餮”的生物進行生死決戰的故事。作為中國知名導演張藝謀首次執導的好萊塢大片,《長城》可以稱為2016年最值得期待的電影。電影的背景是非常豐富、極其注重細節的,除了長城外,還有四大發明、神話故事等中國傳統元素。影片中,以五獸命名的無影禁軍,不僅在兵器、鎧甲、旗幟皆配以不同的圖騰,還以黑、藍、金、紅、紫五色加以區分。因為“五”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全部,完美,圓滿”的含義,五軍、五獸、五色都隱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
電影上映后,觀眾評論最多的是作為一部標準的好萊塢大片,故事流暢、場面精彩,沒有過多冗長的鋪墊和渲染,開演5分鐘就有饕餮出場。之后便是一言不合就開打,五軍苦苦尋找的制敵之法竟然也與古代的科技成果息息相關,最后擊敗饕餮的方式完全意想不到,懸念保持到了最后一秒。關于有網友稱《長城》的劇本是好萊塢編劇所寫,導演張藝謀多次強調,他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原劇本中沒有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是我們中國導演借助好萊塢的資本、技術和班底呈現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的一部電影,這是我們借水行船、用商業電影載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作品。”《長城》不單單只拍給中國人看,更重要的是一部拍給全世界人看的中國電影。要駕馭一個讓全世界人都能看懂的中國故事,跨越好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這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長城》沒有深入講述晦澀難懂的內容,也不是特別淺顯地流于表面,張藝謀在潛移默化中將中國文化元素與好萊塢的商業標準進行了融合。在此前的點映后,電影就被不少專業人士評價為“將中西元素融合得最好最極致的一部電影”。那么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理想信念,到底有沒有被傳遞呢?我覺得是有的。這是一部很好的文化宣傳電影,個人認為長城不單單是一個簡簡單單冷血的宏大的建筑軍事防御工程,它是凝結著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也是有血有肉的,它見證著從冷兵器到熱兵器,再到信息化戰爭的整個過程,《長城》更加凸顯的是人類精神的強大,以及克服困難的舍己勇氣。其中,電影能傳達給全世界一種信任的意義,國家的付出,長城的意義,感謝張藝謀為我們搭好了一座中外電影全新合作模式的橋,《長城》電影不僅在票房和口碑上大賣,相信以后會有更多中國元素的文化走出國門。endprint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文化在不斷地傳播和繼承,文化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中華民族要想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必須要具有選擇性地保留并傳承富有自身民族性的文化根基。作為一名初學語文教學的在校研究生,我認為當今緊要之處還是要把文化的傳承放在首位,一旦文化傳承這一環節沒有做好,社會就會出現斷層。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時,要從小抓起,從家庭教育開始,從入學教育介入,以學校教育主導,社會文化補充,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文化傳承格局。首先,父母作為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懵懂時期,可以對其進行一定的文化教育,當然,主要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主,提早在孩子的腦海中播下文化的種子。社會也應該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及傳承進行一定的促進作用,至少要起到兜底保障的功能,一旦社會對傳統文化置之不管,甚至為了現代化發展采取破壞的行為,那么家庭、學校是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的。只有社會重視起來,注重傳統文化相關方面的建設傳播,甚至采取法律等強制手段,自然而然社會就會有種良好的文化風氣。接著當孩子在達到入學年齡進入學校以后,家長在孩子課外時間還是要保持著對文化的重視,不應該簡簡單單地認為孩子的文化傳承都得由學校來進行。現今,我國小學生入學年齡為6歲,這一時期是開發智力和思想的重要時期,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等著教師去為他們注入鮮活的文化血液。文化血液一旦有效健康注入,孩子們的文化素養會變得豐富,在時間的積淀和打磨下,學生傳統文化知識會不斷豐富和提高,同時也會表現出對文化的興趣。那么在教師教學活動中該通過哪些手段來進行呢?我認為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兩種形式:第一,可以將傳統文化獨立設置課程到具體的教育教學中;第二,將傳統文化教育借助學生的必修課程去展開教學。兩種形式相比較而言,第二種形式的經濟成本和可操作性會更好一些。201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可以看出,語文課程是能作為一個重要的載體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開展的。
同時語文學科自身就具有獨特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它蘊含著精深的民族思想、豐富的民族情感,包容著寶貴的民族精神與智慧財富,這些內容很多都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在語文教育中,語文教材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傳統文化教育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遍布在語文教材的各個角落,除了古典詩詞和經典名著外,還涉及了古文字、諺語成語、歷史人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風俗節日、書畫建筑等內容,是學生學習、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如果說語文教育是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那么語文教材就是重中之重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內容大多數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的,歷經多年版本的修訂,在不斷豐富文化內容的同時,在數量科學性、選文梯度性、編排嚴謹性等方面,我們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臧霜.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建構[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
[2]見證三文魚一生中最慘烈的一幕[EB/OL].:http://www.aiweibang
[3]《長城》給全世界講中國故事文化自信銳不可當[EB/OL].:http://news.cbg.cn/gndjj/2016/1219/6189817.shtml
[4]天津日報數字報刊[EB/OL].: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6-12/17/content_7544811.htm
[5]《長城》公映引燃賀歲檔百城觀影口碑爆棚-江西娛樂網-中國江西網首頁[EB/OL].:http://ent.jxnews.com.cn/system/2016/12/16/015485300.shtml
(編輯:郭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