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強力
摘 要:我國民族聲樂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西洋唱法的民族化。因此,我國聲樂教育以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貫通、融合為立足點,在充分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培養出符合民族化的中國美聲唱法的音樂家。本文立足于西洋唱法的民族化視角,探討了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西洋唱法;民族化視角;民族聲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61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234-01
在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早已開始有全面培養大學生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種演唱技巧的互補發展。大學生不僅具有創新意識,而且接受能力非常強,在聲樂教師的培養下能找到一條“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成功道路。加大高校聲樂教學改革力度,使高校聲樂教學更加適應新時期的需要,這是我們每一名聲樂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西洋唱法走民族化道路的原因
1.我國當代民族聲樂文化發展的需要。新世紀后,美聲唱法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和人民審美品位的快速提升在我國又獲得了進一步的推廣,同時我國的音樂家們也創作了大量運用美聲方法演唱的中國聲樂作品。群眾需求是藝術的生命,這在藝術交流合作日益頻繁、文化普及融合成為主流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西洋唱法民族化是社會發展趨勢的要求。
2.更好的借鑒西洋唱法的優勢。我國聲樂界開始全面學習并借鑒美聲唱法的時間并不長,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我們學習西方美聲唱法,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演唱好那些優秀的西方傳統藝術歌曲和歌劇選曲,更主要是為了學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更優美、動聽和自如地演唱好中國歌曲,更充分地發揮我國聲樂藝術的民族特色,發展我國的聲樂藝術事業。①
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改革
1.民族聲樂理論的豐富與構建。八十年代以后,國內的音樂界更是取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開展了《中國民間音樂集成》的編撰,其中就包括有民間歌曲卷。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聲樂顯然是沒有“科學的演唱方法”,因為不夠科學,不夠先進,同時也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整體系統。這明顯會對我國傳統民族民間聲樂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在民族唱法所具備的共同屬性里而,大部分基本原則都是和美聲唱法有著近似之處的,其科學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2.民族聲樂演唱技巧的提高。(1)民族聲樂語言訓練。歌唱者所具備的語言運用能力,能夠直接影響到其聲音調控能力以及情感表達能力。一位優秀的歌唱者完全可以游刃有余的使用演唱語言。 美聲唱法的基礎語言為意大利語,而意大利語的因素和發音相對于漢語而言,都是比較簡潔的,尤其是不會有歸韻的麻煩,各個音節的字腹都是由元音及所屬重元音構成的,所以元音單純,為演唱者產生共鳴提供了方便。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為了在學習當中不至于產生難以調和的矛盾,就可以考慮借鑒金鐵霖先生“哼鳴”方法的訓練。長此以往,一旦旋律哼唱嫻熟,音樂線條也就胡十分流暢,這時候就可以將歌詞添加到里面。②(2)聲樂演唱中情感的表達。在我國古語當中曾有言:“絲未若竹,竹未若肉”。演唱歌曲不僅要用到感情,同時還要用對感情,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來實現。具體表現為:首先,是要掌握歌曲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個體思想特征,然后再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在演唱西洋音樂作品與中國音樂作品的時候,由于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以及社會傳統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所以所涉及到的音樂內容是有所差異的,即使是同一時代的作品,也會在思想文化內涵上有所區別;其次,在把了解音樂作品主要情緒的過程當中,演唱者還需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做出一定的處理,再加上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讓歌詞當中的形象能夠和音樂形象融合到一起。事實上,準確表達感情初步交代的還是作品內容,僅靠這個還難以使得觀眾產生共鳴;最后,演唱者需要在日常學習與積累的過程當中,逐漸的培養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演唱格調。不同的演唱者在音樂作品的理解與處理時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樣,在演唱當中所表達的情感也就會有所差異。(3)聲樂演唱中藝術風格的把握。不同的聲樂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會有所不同格。在演唱作品當中,其風格與韻味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假如歌曲的韻味沒有唱出來,這時觀眾就很難享受到真正的審美體驗。中西方歌曲在風格與韻味上有著較為明顯的不同,其中具體的風格差別,即使是一般初學者也能夠做出辨別,但是如果想要完全掌握,并且都有著良好的表現能力,那么就必須做好細節工作,厚積薄發,同時還要對古今中外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做出深入的了解與掌握,最終達到“學一片,用一線”的境界。③
三、結語
總而言之,演唱者需要深入認知作品與作者,并具備表達作品思想情感的基本演唱能力,如此才能夠正確把握聲樂演唱當中的藝術風格,唱出應有的韻味。
注釋:
①劉大巍.試論聲樂演唱的跨界現象[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②沈黎明.譚晶天籟之聲唱響世界[J].文化交流,2010(01).
③徐斐.從譚晶的藝術成就探尋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J].文學教育,201 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