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林
扎根基層 大顯身手
李燕林
自貢市大規模選派第一書記的工作引發基層群眾關注。這些來到基層的第一書記們,是否“對路”?肯不肯干?成效如何?近日,我們到自貢市實地采訪。
“2016年底村委會換屆時,高峰村十五組原組長被本組村民聯名罷免,隨后村‘兩委’組織選出新一任組長,可選舉程序違規,涉事村支書及多名村組干部被免。這個村亂啊。”來自市委政法委的大安區新店鎮高峰村第一書記桂軍山,才上任就聽說了這些事。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可咋辦?桂軍山決定從源頭抓起。“小伙子,你怎么又來了?”全體村民家他去過不止一次,每次總是認真聽、認真記。一個多月的走訪,他弄清了村情,理清了矛盾。
“歸根結底還是村黨組織力量薄弱、凝聚力不足。”通過組織召開黨員干部會、群眾代表會、院壩會等,分別與村組干部、老黨員交流談心,一手抓群眾工作,增強凝聚力,一手抓黨建工作,增強號召力。慢慢地,村里發生了變化。
“回頭看”精準識別、低保戶公開評定、修公路一事一議、搞產業大家商量、幫助輟學兒童重返校園……一件件實事讓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頭,他不僅贏得了群眾的信任,還發現了村干部后備人才。半年后,在新店鎮黨委的支持下,桂軍山對村支部班子進行了重組。從此新班子有了新氣象,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緊鑼密鼓地推進脫貧攻堅。
目前,高峰村的脫貧工作得到了當地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一批批貧困學生得到幫扶,一個個貧困家庭得到救助,一個個扶貧項目落地生根。
“群眾思想觀念落后,可利用資源短缺,要想培育壯大集體經濟,一開始認為簡直是天方夜譚。”大安區何市鎮黃桷村第一書記韓余剛上任時憂心忡忡。
黃桷村地處自貢市遠郊,全村面積僅2.68平方公里,10個村民小組616戶238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3.6%。無主導產業、無集體收入是黃桷村面臨的兩大難題。
韓余對癥下藥,聯合貧困戶組建紅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將26萬余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作為股本,并量化到每一個貧困人口,抱團發展訂單種植、生態水產養殖等項目。
同時,專合社每年將不低于10%的經營收入作為村集體經濟提留,其中3%作為公益金,用于解決貧困戶家庭遭受大災大病或負擔孩子學業的互助救濟經費,不低于7%的部分作為專合社的發展資金。
如今,黃桷村的基礎設施配套全面完善,預計2017年人均分紅將達1200元,村集體收入可突破20萬元。

第一書記幫貧困戶打谷子
團壩村是位于富順縣城西南25公里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50人,貧困發生率達17.3%,原因在于該村傳統的種養方式從未改變,老百姓一直靠天吃飯。
“雖沒有主導產業,但全村土地肥沃、整體連片,優勢很明顯。要是選準路子,調整產業結構,帶領貧困戶后發趕超大有希望。”彭廟鎮紀委副書記、團壩村第一書記曾宗林滿懷信心。
為了優化全村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檔次,他請來了相關農業專家,結合實際對全村產業發展作出了長遠規劃。建成了300余畝龍蝦和泥鰍養殖基地,并引進業主建成了蛋雞養殖、稻田養魚等基地。
“土地流轉收入1200元,在水產養殖基地和砂仁種植基地務工收入4000多元,養殖生豬、小家禽、黑山羊等收入3000元,一年輕輕松松賺得8200多元。”團壩村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龍云慶算了一筆賬,今年實現脫貧已不成問題。
“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規模、推出品牌、延長產業鏈,實現信息市場對接,才能真正把貧困戶‘扶’起來,讓他們‘站’穩,自己走上致富路,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曾宗林正在為接下來的脫貧硬仗做準備。
“我本是新城派出所的民警,擔任第一書記后,既要抓黨建、帶隊伍,又要謀發展、找出路,起初真是有些焦頭爛額。”沿灘新城恒大綠洲社區第一書記周勵一度深感壓力。
到恒大綠洲社區以后,周勵迅速轉變角色。在“老”支書和同事們的幫助下,他以“大黨委+社區顧問團+樓棟黨小組+微服務”的模式,補上了黨建引領社區服務的“短板”。
大黨委成員單位涵蓋公安、醫院、學校、銀行、兒童福利院等10個黨支部,支部與社區簽訂黨建承諾書,建立共同創建目標,制定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分類解決社區各類矛盾和問題,實現了支部互助、成果共享的局面。
聘請20名有經驗、有能力、愿奉獻的退休老同志組建了自貢市第一家社區“顧問團”,在“大黨委”或黨支部的邀請下,對工作重難點及時建言獻策。
提供“樓棟黨小組+微信群”特色服務,一邊面對面的交流,一邊鍵對鍵的溝通,激發社區所有黨員亮明身份,參與志愿服務。
“社區居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趨勢,居民群眾多方面需求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我相信會越來越好。”周勵信心十足。
(責編: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