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迎春
安居區:激活脫貧戶內生動力
何迎春
八月的一天,在火辣辣的陽光炙烤下,貧困戶鄧勤民早已汗流浹背,他正專心致志地在自己承包的魚塘邊,動作嫻熟地撒網。村民們遠遠地看著,都說鄧勤民變了,變成了真正的“勤民”——勤勞之民。而這,正是安居區大力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教育,通過“返鄉走親”這一活動激活脫貧戶內生動力、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真實寫照。

西眉鎮石圣社區機關干部向群眾發放聯系卡
鄧勤民家住安居區中興鎮夏家壩村三組,母親癱瘓在床,妻子離家出走,子女需要照顧,他自己也是常年患病。2014年,鄧勤民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此做起了靠政府資助發家致富而自己不用奮斗的“美夢”。鎮村干部多次來到他家,勸他搞點養殖、種點蔬菜,靠發展產業改變貧困面貌,但他就是不為所動。
在村里年初召開的一次貧困戶座談會上,鎮黨委書記宋金聲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對全村貧困戶進行感恩教育。這次座談會讓鄧勤民恍然醒悟,想起兩年多以來鎮村干部對他的幫助,他既感激又慚愧。
那天,鄧勤民當著全村人的面表態,要重振精神,努力奮斗,堅決甩掉“貧困帽”。從那一天起,鄧勤民一改“等、靠、要”的想法,在大家的幫助下想方設法找路子、做產業。如今,鄧勤民不但承包了魚塘,還種起了生姜、大蒜,每月純收入達到3000元。
受到影響并發生轉變的人,遠不止鄧勤民一人。中興鎮五香廟村貧困戶補世平不但長期幫助村里打掃衛生,還經常調解鄰里矛盾。該村60歲的楊運富同樣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幫了東家幫西家,田坎垮了幫著修好,村上開會幫助通知。
在感恩奮進活動的感染下,鄰里之間不再像過去那樣各自為陣,而是相互扶持、彼此照顧。
最近,由區委組織部、區人大城環工委和東禪鎮相關干部組成的“返鄉走親”工作組,來到東禪鎮白鶴嘴村與村“兩委”進行交流,走村入戶與村民結對子、話家常,宣講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通過這種方式,對村民進行感恩教育,同時,為群眾解決具體困難。
當得知該村貧困戶賀先海修繕破爛房屋資金短缺情況后,工作組立即進行磋商,決定為賀先海爭取危房改造和安身房兩項資金,同時還現場咨詢和聯系相關金融機構,積極為他協調貸款支持。
今年以來,安居區創新方式,將感恩奮進主題教育與“駐村連心、返鄉走親、聯系結親”主題活動相結合,全區3400余名各級機關干部下沉到471個行政村、53個社區,對群眾進行感恩教育,并為群眾解決具體困難。
活動中,工作組深入到每個貧困村,詳細了解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主導產業發展等情況,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把脈,幫助貧困村尋找優勢產業。借助這一活動的東風,安居區貧困村掀起了發展產業的高潮。以“524”紅苕、檸檬、藤椒為主的脫貧長期主導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區發展“524”紅苕6600畝、檸檬3萬畝、藤椒5000畝,種植優質蔬菜1330畝、優質中藥材4030畝。以小菜園、小果園、小禽園、小魚池、小藥園等“五小”經濟為脫貧短期產業,通過適度規模發展助力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貧困村“造血”功能不斷增強,貧困戶的“口袋”真正鼓了起來。
(作者單位:安居區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