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西湖中心小學 李 慧
讓數學課堂與兒童生活經驗有效對接
江蘇省揚州市西湖中心小學 李 慧
陶行知在《小孩不小歌》中云: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還要小。
詩中,陶行知先生提及要相信兒童、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的教育思想。我想要使孩子喜愛自己的數學課堂,首先要尊重兒童,因為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要使孩子融入自己的數學課堂,必須要了解兒童,要善于從各個方面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要使孩子記住自己的數學課堂,那就要信任孩子,促使兒童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
任何學習都是對自身生活經驗的豐盈,數學學習也不例外。任何教學應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著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正視學生“現有水平”和“可能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并以此來設計、展開教學,數學教學更不例外。以下是筆者教學蘇教版小數(三上)《年、月、日》的些許思考:
【教法一】
師:同學們,拿出年歷卡數一數,一年有幾個月?一個月又有多少天?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又是30天呢?
該教師無視孩子的經驗,學生只能機械執行教師的命令,個性和自主又如何能得到體現?
【教法二】
師:同學們知道一年有幾月,一月有幾天嗎?(生匯報略)
師:真好!繼北京申辦奧運成功后,上海申辦世博會又取得成功,全中國人都在期盼著2008年和2010年的到來,你能把2008年或2010年的年歷卡提前設計出來嗎?想想看,應注意些什么?(老師提供2008年和2010年的元月1日是星期幾的數據)
該教師教學設計的依據就是課前利用“前測單”對孩子進行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1)所有孩子都知道,在已經認知的計量單位中,“年、月、日”屬時間單位;(2)絕大多數的孩子早就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大小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分平、閏年……(3)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能通過排序的方式表達時間單位的大小——秒、分、時、日、月、季度、年……(4)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會用一定方法判斷平年、閏年……
學生頭腦中關于“年、月、日”的知識生活經驗很豐富,與其讓他們再對著年歷觀察、發現,還不如讓他們直接運用已知,在創造性的設計活動中去感悟、體驗更多的新知,甚至將學習拓展至更有意思或更具意義的領域,如:7月、8月為何連續為大月?2月怎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為什么“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其實,學生的認知起點是由知識、經驗和思維等多維度交織的,正確把握它,教學勢必更有針對性,能真正實現知識生長,更能實現價值最大化,能使教學以教其不知、釋其所疑、長其心智為目的和最終歸宿。
兒童的生活經驗是多樣化的,可教學時教者是否思考了:在兒童眾多的生活經驗中,選擇怎樣的生活經驗才會使課堂更有效?以下是蘇教版小數(二下)的《認識角》導入教學:
師:每組桌上都有個布袋子,里面放有5個圖形:

同學們如果不用眼睛看,能不能很快地把布袋子里的圓片摸出來?(學生按捺不住地激動:能!游戲開始)
師:(引導)有的小組很快就摸出了圓片!一定有小竅門!
生1:圓片彎彎的,其他圖片的邊是直直的。
生2:圓片滑滑的,其他圖片戳手呢!
生3:圓片上沒有角,其他圖片上有角。
師:同學們真棒!不僅能看出來,還能通過手模把有角和沒角的圖形區分開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親歷一次極富挑戰的實踐,體驗一輪奇特的猜想……對于小學生而言,游戲等諸多喜聞樂見的手段一直很受用。如果說“好奇”是人類思維生長中的天賦資源,那么筆者以為某些“情緒”則是“好奇”達到一定理智程度所呈現出的心理特質。
一種活經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可能是對已有生活經驗的繼承與發展。因此,找尋生活經驗的原點后,要了解其深遠意義,并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