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麗鄧小麗孫佳玉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200234)
現代信息技術視野下的中學化學教學研究現狀分析
朱慧麗鄧小麗孫佳玉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上海200234)
近年來,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提高教育質量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形成了形式多樣的化學教學新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在對當前信息技術視野下的化學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化學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若干策略。
現代信息技術;化學教學;研究現狀
9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就提出了將信息技術與中小學的課程進行融合,以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并且對這一理念進行了實踐性的探究。相較于國外教育發展情況而言,我國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結合起來的研究相對較晚。2003年4月出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1]。至此,研究者們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對其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為了解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整合的發展現狀,筆者在CNKI數據庫中按照主題條件,以“信息技術”、“中學化學”為關鍵詞搜索了2001年以來的相關研究。共篩選出386篇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筆者按照研究的層次對搜索出的樣本文獻進行了統計歸類,在對其分析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相關研究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1.研究重點集中于基礎教育
筆者在對文獻進行統計分類的過程中,依據研究層次將研究對象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四個方面(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關于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相融合的研究中不同研究層次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分別為:基礎教育研究所占比例為67.08%,職業教育研究所占比例為14.46%,而高等教育研究僅占5.74%。其他研究(大眾科普、政策研究、工程技術、行業指導等)所占比例為12.72%。通過對以上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融合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基礎教育,高達67.08%的文獻都是針對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研究的。

圖1 樣本文獻各類別比例
2.側重對教學策略的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在教育系統中的應用不斷加深,研究者們爭相對其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出二者結合的最優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使微觀物質可視化、實驗現象生動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化學知識,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目前一線教師首選的教學方法。筆者從樣本文獻中發現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教學策略的研究上,主張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研究者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研究者注重對理論層面的研究,從理論上的角度探討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結合的方式與策略。比如研究者董前榮在《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的整合研究》中就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的問題提出若干意見。文中指出教師是整合過程的主導者,必須關注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此外,在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找準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點,這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發揮出來[2]。研究者邱紅梅在其研究中就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了討論,她認為在整合的過程中遵循明確的目的性、合理的主體性、有益的活動性等原則,使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與化學教學相結合[3]。另一類研究者注重在實踐方面的探索,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說明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相結合。比如研究者李國富在其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NaCl晶體結構的示意圖,使學生對其進行直觀感知,提高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4]。馮美紅在其研究中探討了利用信息技術,采用了化學軟件向學生展示物質結構模型,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提高了教學質量[5]。
1.重視教師教的策略,忽視學生學的策略
雖然研究者對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研究較多,但是從以往研究看來,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的關于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中的研究,其出發點都是從教師教的角度展開探索與實踐。之所以呈現這一趨勢,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大多是一線教師,他們往往是從自身的角度,以完成教學任務為出發點進行研究,試圖采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雖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將學生的興趣、經驗考慮在內,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執行者依舊是教師,學生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學習的。事實上,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的教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學活動的重點是學生的學,教師結合信息技術,改善教的方式也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因此在對教師的教這一方面進行研究的同時,教師也應該從學生的學這一角度展開研究,這樣才能更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
2.教學評價研究較少且可操作性不強
筆者在對樣本文獻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研究者較多地關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對于教學評價方面并沒有過多研究,關于教學評價的研究僅有兩篇文獻,約占總樣本文獻數量的0.5%。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其一是因為研究者多數屬于一線教師,他們更加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一直尋求最優的結合方式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以期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其二是由于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評價中,勢必需要構建一整套的評價系統,這不僅僅需要教師單方面的努力,還需要學校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因此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需要進行投資,協調多方面的力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有效地結合。
此外,筆者對僅有的兩篇涉及到化學教學評價的研究進行了深入分析,在這兩篇文獻中,其中一篇的主要內容是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評價的研究,在研究中研究者主要論述了進行評價的依據、評價的原則以及評價的方法[6],屬于在理論層面的探討。另外一篇主要是關于網絡協同學習環境下的化學學習的研究,研究者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掘出網絡教育中有價值的關于化學學習的學生學習的成果,將這些教學成果進行整理形成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共享學習成果的平臺。在此基礎上研究者運用與網絡協同優勢相呼應的新型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網絡學習進行評價[7]。通過對上述兩篇樣本文獻的分析,筆者發現雖然兩位研究者都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它們并不適用于對學生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成果進行評價,在理論層面進行探討的研究也僅僅能夠為實際課堂中的教學評價提供一個參考的方向。
1.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評價相結合
教育評價有助于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但是在進行教育評價時往往是以傳統的試卷測評的形式進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它的便利性有目共睹,將其與教育評價相結合從而提升教學效率也應該是研究者,特別是一線教師關注的方向。結合信息技術開發新的測評方式,使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有助于減輕學生由于傳統考試帶來的負面情緒。比如以化學教材中的知識點構建網絡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自評。這一方式不僅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而且也能夠使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有助于學生進行自評,提升學生的自評能力。此外,在構建評價系統的過程中,由于信息技術的共享性,所構建的評價體系不僅可以在本校范圍內使用,也可以與其他學校聯合,構建“校際”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體系的作用。
2.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
信息技術素養是指教師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媒介進行教學與科研創新的能力[8]。教學的主體是教師,一般來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進行整合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會依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以及學校的資源的情況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準確地依據教學需求選擇合適的技術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加工,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最基本的條件是教師需要具備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的能力,這樣才能夠使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高,教師也需要進行不斷的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水平。例如可以參與學校組織的相關培訓,或者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
3.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研究
學生學習的最好方式是在教師指導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知識體系的建構,而在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也將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將信息技術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整合,也就是讓學生成為運用信息技術的主導者,使其能夠運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進行學習。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依然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習內容整合起來的執行者,只是教師整合的目的不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而是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以某一單元的內容為基礎,構建網上學習平臺,讓學生通過這一平臺進行自主性的學習。畢竟學生上課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在課后進行復習或者對新課進行預習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進行學習。
[1]王祖浩.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78
[2]董前榮.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的整合研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9(2):38-45
[3]邱紅梅.試論現代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整合[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2):119
[4]李國富.淺談信息技術與中學化學教學的整合應用[J].科學中國人,2016(12):283
[5]馮美紅.淺談信息技術與有機分子結構建模教學的整合[J].化學教學,2010(10):7-10
[6]余勇軍.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化學合作學習評價的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141,145
[7]王婧.網絡協同環境下化學學習成果管理和評價系統的設計與應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8]李新房.加強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建設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1008-0546(2017)09-0021-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7.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