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榮
(青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建筑業管理與政策研究·
以成果導向教育指導工科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
于 榮
(青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
以成果導向教育為指導的教學改革將以能力提升為目的。通過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而完成考核方式以及評價過程的改革,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學生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的學習中獲取知識的能力,將能力的提升與考核“滲透”到教學及評價的每一個環節中。
成果導向教育,能力提升,考核方式,教學改革
國家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的不斷進步作為支撐,而科技快速的進步則需要科技人才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針對目前高等教育教學采用傳統地方教學模式顯然難以到這種目的。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以及課堂教學時,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加以改善。“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Spady在1981年率先提出[1],由于該教育方式中的成果不僅指的是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指學生在學習后所獲取的綜合能力。因此,該成果提出后獲得了相關行業廣泛的應用。此后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成果導向教育”認為每一個學習者都是成功的,其基本原理是所有的學生都有才干,且每個學生都是卓越的[2]。因此,該方法至今被認為是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的正確方向,而且我國的部分高校在近些年也在進行“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的探索。基于上述原因,以成果導向教育指導工科部分課程教學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成果導向教育的主旨來看,其教學設計和傳統的教學設計不同,教學過程采取“反向”的原則進行,也就是說教學設計應從“需求”開始,在確定教學設計之初就應該要考慮外部的需求,即:社會的需求、行業的需求、用人單位的需求等。其次,還要考慮到學生自身的需求,即: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
從教學成果測評方式來看,傳統教學測評方式最終的結果是要學生針對具體問題,依據所學知識選擇出正確的答案,學生如果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即可以獲得不錯的成績。但成績也無法同時反映出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與技能,因為在這種測試過程中學生通過短時記憶同樣是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學習成績。OBE的測評方式是提出開放性問題,學生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示給教師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將會經歷思考、質疑、分析、決定和呈現的能力。
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成果并非先前學習結果的累計或平均,而是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后獲得的最終結果。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這樣的任務,能讓學生展示思考、質疑、研究、決定和呈現的能力。因此,OBE是將學生置于發展他們的設計能力到完成一個完整過程的環境之中。OBE更加關注高階能力,例如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策劃和組織能力等。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團隊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較復雜的任務來獲得。
根據教育教學最后的成果需求結合我們在土木工程專業相關專業課程(混凝土結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等)的教學改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模式(見圖1),改革的指向為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最終的結果指向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混凝土結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課程均屬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系列,這些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專業課,這些課程的授課內容與實際工程結構聯系緊密,其主要內容包含結構的設計理論、計算方法以及構造要求三個方面。教師課堂講授的主要內容包含梁板結構設計、單層廠房結構設計、多層框架結構設計、高層建筑結構體系與布置、設計原則、高層框架結構設計及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及位移計算等。從上述兩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可以看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圍繞混凝土結構設計展開,學生在學習完本課程后應該熟悉結構設計的方法與流程,結合結構設計軟件能完成簡單建筑工程結構的設計工作,通過相關施工類課程的學習以及后續畢業設計的訓練,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盡快的適應工程設計及施工工作。
從授課內容上看是以設計為主,教學內容也是以結構設計為中心展開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到難度較大,從與學生課后溝通的情況來看基本構件的設計較為具體,沿用以前勤學多練的學習方法可以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并拿到一個好的成績,在后續的設計類課程學習中感覺難度很大,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基本原理與整體結構之間的設計銜接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的教學模式是以假定學生在學習基本構件的設計后會自己反思如何將基本構件組成整體,問題是實際學習過程中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實現。“專門化學習使學生們擅長于解決一些明確的交給他們的確定的問題,但他們常常不能分析一個復雜的系列問題,不會區分基本問題和細節,也不能形成處理它們的分階段計劃[3]”。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基礎知識靈活運用解決綜合性的實際問題。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采用3人~4人學習小組的性質完成一系列的課外設計練習,給予每個小組的學生明確的目標任務,具體工作的分解由學生自行協商解決,學生所做的課外設計結合實際的設計任務進行,并與教師的授課過程密切聯系,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進行團隊分工及相關工作的協調,查找相關設計資料獲取對自己有用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基于上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革的不僅是課堂教學環節,其實更重要的是課后練習的方式和課程考核的方式。課堂教學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途徑,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一種專業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案例教學法的核心不在于教師的教學,而在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

在考核方式與考核內容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質都得到了考察,在大三與大四兩個年級中進行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85%的同學贊成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問卷中包含論文、設計類大作業、課堂測試及期末閉卷考試等考察方式)的課程考察方法。對課堂教學方式有75%的同學認為授課方式應該多樣化,有15%的同學愿意嘗試課堂講授,以上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需要個性化的發展方向,愿意體驗不同的教學過程和考察方式。由此,我們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及考核方式的改變中以學習能力為目標(即從“需求”開始),確定改革方式、考核內容與考核方式,考核方案如圖2所示。從考核方案中可以看出我們的首要目的是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開始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的改變,從而改變評價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將能力的考核“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所有的教學過程都圍繞能力的提升進行。

表1 總體考核

表2 實踐環節考核
教學目的不同導致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習方式的改變帶來考核方式的變化,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分為兩大部分,即:期末的整體測評和實踐環節的測評兩大部分,如表1和表2所示。該考核方式的得出是依據我們針對大三及大四的同學進行的調查問卷,問卷結果中對于多種方式并行的考核方式持贊同意見的達到88%。對于實踐環節選題采用教師提供方向,學生進行細化選擇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學生的贊同率達到86%。由此可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也促進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雖然說學生對所學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可能依靠一門課程教學方式的變化而改變。但是,以成果導向教育教學方法的提出給我們指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以最終成果作為起點,采用反向追溯的方法對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及測試過程進行改革,使學生從“學會”轉化為“會學”。掌握專業課程學習的方法,挖掘學生自身的潛力,從而達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1] Spady,W.D.Outcomes Based Educationg: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Arlington,V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1994.
[2] 陳正豪.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的成果導向教育[N].科技日報,2007-06-26.
[3] 林同炎.結構概念和體系[M].高立人,譯.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Inquiryonteachingreformwithoutcome-basededucationguidingengineeringcourse★
YuRong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QinghaiUniversity,Xining810016,China)
Taking ability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with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s the goal, the paper aims to accomplish examin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process reform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reform. The goal of reform i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majored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to penetrate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examination into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examination mode, teaching reform
1009-6825(2017)23-0217-02
2017-06-09★:青海大學課堂教學和考試方法綜合改革項目(編號:KG-15-08);青海大學混凝土結構設計三類課程建設項目(編號:KCFL-16-3-5);青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高層建筑結構課程建設項目(編號:TK150)
于 榮(1979- ),女,碩士,講師
G642.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