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震宇+程曉軍+張宸愷
摘 要: 在新形勢下,運用新媒體平臺對于高校共青團開展工作、引領學生、助推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需要通過彰顯共青團的工作主旨、注重內容的原創性和形式的活潑性、整合新媒體平臺和傳統媒體平臺、提升新媒體平臺的品牌價值等途徑,打造獨具特色的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還應注意以新媒體加強學生對黨的思想理論的認知和認同;提升新媒體平臺內涵,增進互動、強化服務;加強新媒體平臺運營隊伍建設;加強新媒體效果的分析測評,做到精準宣傳等問題。
關鍵詞: 新媒體平臺 高校共青團 特色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日臻成熟,產生有別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的媒體形態,這類媒體形態通過互聯網、無線局域網等網絡渠道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諸如博客、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平臺及QQ、微信、飛信等即時通訊軟件,越來越多地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交流溝通、獲取資訊乃至娛樂購物的主要方式。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幾乎所有的新媒體平臺都高度集成在一部智能手機終端上,手機的便攜性進一步促進了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壯大。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因此在手機上使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在高校校園中已經趨于常態化。
一、高校共青團運用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校園為主要活動空間,以促進大學生成才和提高全員文化素質及陶冶情操為目標,體現在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生活、娛樂等各個環節,是師生員工共同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1],承載了一所大學的精神、靈魂,對大學生人生目標、學業規劃、生活習慣的確定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曾經作為校園文化主要載體的校園廣播、校報校刊、公告欄、海報墻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正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及各個學院、部門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人人主頁等新媒體平臺。各類新媒體平臺在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他們原有的意識習慣,培養新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大學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2]。
高校共青團組織承載著引領學生思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豐富學生學習和生活等重要作用。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共青團組織要順應這一新形勢,積極運用各類新媒體平臺,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才能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更好地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并對其產生正面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成人、成才、成功。高校共青團要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構建服務型團組織的號召,運用新媒體平臺豐富的拓展功能,細化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服務,增強學生對于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的黏性,最終實現引領學生的目標。
二、打造獨具特色的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
在新媒體時代,各個高校都相當重視構建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引領學生、宣傳學校及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生活學習服務和全面的信息文化服務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由于高校官方新媒體平臺具有較強的權威性,某些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如果發布的信息的主題、內容、形式與高校官方新媒體平臺相近甚至雷同,難以取得很好的宣傳效果。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必須彰顯獨有的特色,方能發揮作用并為廣大學生認同。
(一)彰顯高校共青團的工作主旨。
共青團工作的主旨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面對的主要任務和主要工作而定的。2013年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共青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時強調:“團的工作要把握住根本性問題,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3]揭示了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主旨,即培養和團結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作為新時期共青團重要的宣傳媒介,要在推動青年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髙度自信,幫助青年人樹立遠大理想,倡導青年人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及鼓勵、激勵青年等方面下功夫[4],在思想上引領、在理想上塑造、在行動上指導廣大學生,進而培養和帶領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
在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的運營過程中,要始終貫徹新時期共青團工作的主旨,在信息發布主題、互動話題內容、線上線下活動等方面與主旨相契合,如全面傳達團中央、團省委等上級團組織對高校團員青年的相關政策精神,著力宣傳報道校園中各級團組織或各類學生社團的工作亮點,善用普通學生的視角發現校園軼事、發掘校園之美、弘揚校園正能量。
(二)注重新媒體平臺內容的原創性和形式的活潑性。
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個組織所特有的、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技術或能力。從與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關系角度看,核心競爭力實際上是隱含在核心產品或服務里面的知識和技能,或者知識和技能的集合體[5]。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則在于提高發布信息的內容質量,提供原創、優質、獨具特色的資源,才是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健康生存、蓬勃發展的根基。
注重內容的原創性是提高內容質量的第一要務。高校共青團擁有一批優秀的學生骨干,必須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變“復制”內容為“創造”內容:通過他們了解廣大學生希望在共青團新媒體平臺上看到的內容,把握大學生需要在共青團新媒體平臺上獲得的信息;僅僅了解受眾訴求,還不足以做出特色。對于受眾感興趣的素材,必須以共青團的視角進行挖掘和提煉,既滿足受眾的訴求,又向其闡明社會主流價值觀下積極正面的觀點和態度。同時,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可通過分享、點贊或轉發微博微信的方式拓展新媒體平臺的受眾,增強用戶的黏性。
(三)整合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平臺。
盡管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智能終端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大有取代傳統媒體的趨勢,然而以報紙和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與近代新聞業血脈相連,具有非線性的特征,它們以抽象的文字符號為主體,具有信息傳播的深度性,無論對政治還是人類心智都具有重要意義[6],是符合受眾接收信息習慣的方式。而且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相較于微博、微信等年輕的新媒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與嚴肅性,因此,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只有融合發展,在競爭中共存,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媒體的傳播作用。endprint
高校共青團既要著力校園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又不能放松對校報校刊、校園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的依靠,需要加強兩類媒體平臺的融合,即通過共青團微博、微信轉發校報校刊的訊息或校園廣播電視的音頻、視頻新聞,對傳統媒體平臺上因受篇幅、形式限制而無法深入報道的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詳細挖掘、生動報道,增強學生對于傳統媒體信息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校園傳統媒體可以對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的熱點新聞進行同步報道,還可以在校報校刊的顯著位置印刷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二維碼,校園廣播電視也能對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通過傳統媒體正視新媒體的方式,肯定新媒體平臺的地位。
(四)提升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的品牌價值。
品牌價值是品牌管理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品牌區別于同類競爭品牌的重要標志。高校共青團在建設新媒體平臺時應該注重增加團屬新媒體平臺的品牌價值。只有樹立團屬新媒體平臺品牌意識,確立團屬新媒體平臺品牌的內涵,才能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團屬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當中的感召力、吸引力,有效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輿情,從而贏得社會的贊譽[7]。
高校共青團的微博、微信、網站、手機客戶端、論壇等新媒體平臺在運營過程中切忌各自為政,必須將它們統籌整合,以“××高校共青團”或“××高校青年”等為品牌名稱打造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矩陣。圍繞共青團思想引導、服務至上的核心目標,依托新媒體團隊、網絡文明志愿者、大學生記者團等高校共青團媒體組織,構建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宣傳陣營,形成自己的新媒體品牌。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聯動,組織一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互動活動,增加整個高校共青團新媒體矩陣平臺的品牌價值。
三、團屬新媒體平臺有待提高的方面
(一)以新媒體視角闡述黨的理論思想,增強學生對其認知度和認同感。
團屬新媒體平臺的主要作用在于做好黨的理論思想的宣傳工作。宣傳工作之所以是一項思想工作,就是因為它代表的是一個組織和集體的意識形態,宣傳工作歸根到底是一項在普遍事實的基礎上帶有明確立場的輿論引導工作,它的工作途徑是信息,作用對象是人的思想[8]。黨的一些理論思想和方針政策由于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單純地向當代大學生灌輸很難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這也是高校共青團在以往的宣傳思想工作中有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而在新媒體環境下,借助動漫、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往往更有利于理論思想的傳播。高校共青團擁有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要發揮他們的特長,以學生視角制作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三嚴三實”、“四進四信”講話精神等黨的理論思想的微動畫、微視頻,然后通過微博及微信發布、傳播,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充實新媒體平臺內涵,增進線上線下互動,增強服務學生的能力。
高校共青團發揮服務青年學生職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方面:(1)指導和組織校園文化活動或競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2)通過各類媒介,宣傳校園優秀文化,營造有利于學生成才的氛圍;(3)組織學生申報并參加社會實踐項目,鍛煉提升自己;(4)以“挑戰杯”為中心實施創新創業計劃,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5)通過大學生骨干培養計劃、素質拓展等方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6)通過各類志愿者機構或志愿服務項目,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與能力[9]。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的功能插件相當豐富,高校共青團組織可以將各類文化活動、知識競賽、社會實踐項目、創新創業項目、志愿服務項目等團屬活動的介紹、報名整合到新媒體平臺上,既方便學生參與,又增加新媒體平臺的關注量,切實打造“指尖上的共青團”。國內一些影響力較大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都很注重與粉絲的交流互動,互動方式包括微博、微信轉發分享或投票后進行抽獎、粉絲在微博、微信后臺留言和組織線下活動等形式。高校共青團組織可以在諸如例七夕、教師節、圣誕節等高校學生比較熱衷的節日前夕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起參與活動的號召,節日當天在學校開展互動交流活動,同時為參加互動的學生準備一些小禮品,增強用戶黏性。
(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媒體平臺運營人員政治素養和新聞敏銳度。
縱觀全國各級共青團組織的微信公眾平臺,發布的內容多以趣味性、服務型內容為主,然而共青團作為黨的先鋒隊,通過微信發聲的首要原則是政治正確性和輿論導向性。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大多由學生負責日常運營,優點是相近的思維語境,發布的內容更能吸引青年學生關注,而且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但是存在學生對大局意識把握不強、細節處理上又有所欠缺的不足。高校團委指導老師除了要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發布內容的審核外,更要對新媒體平臺運營學生進行教育和培訓,如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輿情導向、網絡評論寫作探議等組織專題培訓,并邀請媒體從業者開展攝影、采訪、新聞稿撰寫等新聞創作技巧培訓,著力提高新媒體平臺運營人員政治素養和新聞敏銳度。
(四)加強新媒體效果的分析測評,做到精準宣傳。
當前學生對于信息的需求呈現差異化、個性化、多樣化,高校共青團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工作應做到精準投放,才能達到有效宣傳的目的。新媒體平臺實施效果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為此,應當重視新媒體宣傳效果的分析和測評[10],使高校共青團新媒體平臺與學生訴求和情感和諧一致。新媒體平臺的后臺管理系統中對已發布的微博、微信的閱讀量、轉發量都有詳盡的統計,可以組織運營的學生,對發布的微博、微信進行分類,然后開展統計,對各種類型信息的閱讀量、轉發量進行排位,從而了解學生對于何種類型的信息更感興趣,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每天發布信息的內容類型,精準吸引學生關注,進而強化宣傳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偉佳.新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9(11)下期:169-170.
[2]龔民,凌文超.新媒體時代的校園文化建設[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7(12):212-213.
[3]習近平.共青團要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N].中國青年報,2013-06-21(01).
[4]李偉.提升共青團工作效能的幾點思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5):40-44.
[5]王喜臣,遲玉彤.信息生態核心競爭力的結構模型與培育機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22):21-24.
[6]張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替代還是疊加?[J].青年記者,2014(31):52-53.
[7]蘇暉陽,袁雯.新媒體視域的共青團微博品牌建設[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2):27-30.
[8]費佳,李健希.新形勢下對高校共青團宣傳思想工作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7.
[9]朱杰.新時期高校共青團服務職能發揮機制探索[J].蘭州大學學報,2010(38):173-178.
[10]陶抬,杜漸,繆其浩.媒體溯評方法與應用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6.
課題名稱: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有效路徑研究”,項目號:2017SJBFDY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