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敬閃+殷一珂
摘 要: 當前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遇到了困難和挑戰,特色辦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和科研兩者融合是高校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對于教學和科研融合機制的建立,民辦高職院校要堅持準確定位,構建全面的教師考核體系,充分發揮教師教學和科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走產學研合作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教學與科研融合 正確定位 全面考核 產學研合作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競爭激烈,加強內涵建設,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是民辦高職院校生存的唯一出路。一所高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是衡量辦學水平的兩個標準,所以教學和科研融合機制建設對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和科研的關系
教學與科研二者關系如何協調,多年來始終困擾著高校教師,更成為高校教學與科研改革、評價體制與用人機制改革的難點之一。南京師范大學王建華教授在《重溫“教學與科研相統一”》一文中指出: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是現代大學中最重要的關系,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事關現代大學的興衰成敗;堅持教學與科研的統一有助于維護理念大學的崇高性和大學自身的整體性。
2015年4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教學與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從國內重點本科院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客觀傾向、一種“失衡”展開。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教學是科研的“隱形動力”。具有較高科研水平的教師,必然對教學內容思考得更深刻透徹,對知識的把握更準確,教學更易做到“深入淺出”,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高質量的教學將有效推動教師的科研工作。
對于高職院校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來說,現階段真實情況是“重教學輕科研”,但是從大學的發展規律看,教學與科研的融合是必然的趨勢。科研是民辦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某些民辦高職院校建校時間短,某些教師年輕化,科研意識不強,科研基礎薄弱,可以說科研是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塊短板。
二、民辦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融合困境
民辦院校有效彌補了公辦教育資源的不足,為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了貢獻。江蘇現有民辦高校54所,其中獨立設置民辦高職院校20所,民辦普通本專科在校生40.3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23.9%。然而,當前某些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即生源危機。以江蘇省為例,2017年江蘇省共有33.01萬人報名參加高考,比2016年減少3.03萬人,江蘇省參加高考人數已經持續8年下降,受到沖擊最大的是民辦高校中的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就是民辦高校的生命線,在沒有政府財政支持的情況下,沒有了一定規模的學生,學校生存都成了問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前民辦高職院校的頭等工作是招生工作。“招生好—科研水平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就業質量高”,現階段民辦高職院校期望實現這一良性循環。
教學和科研的有機融合的關鍵是教師水平的提升。民辦高職院校頭疼的另一件事情是教師流動性強,師資隊伍不平衡,導致學校教學和科研工作遇到極大的困難。某些民辦高職院校只考核教師教學,不重視科研;某些教師不愿意花精力探討教學方法、不學習使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某些老師上課照本宣科,教學內容陳舊乏味而沒有及時更新;某些教科研成果主要考察內容是發表論文的數量,不重視質量的提高;某些老師喜歡單兵作戰,而忘記了團隊協作。
三、民辦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融合機制建設
盡管遇到了困難,但民辦高職院校堅持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發揚創業精神、抓住機遇推動發展,提升內涵、提高質量,特色辦學。民辦高職院校教學與科研融合機制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正確定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民辦教育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我國大多數民辦高職院校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期,是適應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2016年修訂)是指引民辦教育發展的基本法。民辦高職院校立足地方,面向行業、服務區域,輻射周邊,為地方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實用技術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地方和行業的發展培養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學時說:“第一個扣子扣錯了,扣下去全是錯的。”這就彰顯了學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定位準確的重要性。《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對學校的辦學定位的表述為:立足江蘇,輻射全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現代化建設需要,面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培養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第一線“肯學,肯做,肯創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將學院建成彰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辦學特色鮮明,師資結構素質俱優,校企合作機制健全,教育教學質量較高,招生就業進出兩旺,校園設施完善,內部管理規范,核心競爭力突出的應用技術型特色名校。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把握機遇,合理準確,堅持教學和科研兩手都要抓,搭建廣闊平臺,為教師發展提供渠道,培養了近20名具有副教授高級職稱的教師,他們都已經成為學校教學名師和科研骨干,為學校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了高水平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辦學17年來,堅持“素能并重、知行合一”的辦學特色,已為社會培養了20000多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保持在98%以上,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目前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已經成為江蘇省內知名民辦高校。
2.合理要求,構建全面的教師考核體系。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基石。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是技能型的教師,所以“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隊伍的特征。“雙師型”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比例是評價和評估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endprint
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師多是研究生,由于行業企業工資差異,某些工科專業學歷要求低,直接引入一些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年輕教師的社會實踐經驗較少,進入學校后直接走上講臺,邊觀摩有經驗的老師上課,邊自己教授學生;從公辦院校引進的退休教師年齡偏大;從企業引進的技術人員多是兼職教師,在校時間較短。種種原因導致我國某些民辦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偏弱,而且特色不夠鮮明,“雙師型”師資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辦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瓶頸。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多渠道給教師發展提供培訓機會,鼓勵教師在寒暑假在企業頂崗。目前,“雙師型”教師143人,占全校教師總數的50%,較2014年之前有較大提高。根據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規范并引導教師積極申報省、市、區、學院各類課題,力爭每位教師人手至少一個項目,厚積薄發,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學院要求教師不僅要上好每一節課,還要做好相關學科專業的研究工作,在教師年度考核、評優、職稱評選上加大科研考核力度。教學管理部(學校教學和科研主管部門)根據簽訂的《任務書》,嚴格審查結題材料。未按要求及時結題的老師,在年度考核時實行一票否決。
3.創造環境,引導教師參與教學和科研工作。
尊重教師,尊重人才。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人實現自己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影響學校教學和科研的發展。民辦高職院校要以人為本,創造利于教師開展教學和科研的外部環境。要經常召開教師和學生座談會,了解教師和學生對教學情況的反饋;召開教學和科研表彰大會,對科研成績突出、教學成果顯著的教師給予獎勵,逐步形成濃厚的教科研氛圍,教學與科研并重。以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研究項目為依托,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構建科研促進教學平臺,及時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依托科研平臺,支持大學生盡早參與科研活動,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分解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或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選題,促進有效教學。2017年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申報的三項實用新型專利是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的成果。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狠抓內涵建設,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于2016年修訂了《教師教學工作量標準及計算辦法》,給教師減負,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研究工作;修訂了《金肯職業技術學院質量工程及科研項目建設管理辦法》,規范項目管理,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對教師進行激勵,鼓勵教師申報研究項目。2016年金肯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工作取得了大的飛躍。根據中國知網統計的2015、2016年南京地區三家民辦高職院校發表論文數量,金肯職業技術學院發展增長最快,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縮小了與其他同城兄弟院校的差距(見下表)。
4.齊頭并進,科研與專業建設融合。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是教學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專業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具體實施的載體,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構建是通過專業學習完成的,因此,涉及專業建設的課程標準、師資隊伍、教學模式等主要內容的質量,勢必會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專業建設是學院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
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優化工科特色專業,重點建設品牌專業,整合人文社科專業,做強經濟管理專業,培育新型服務類專業,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的專業建設思路。以建設省級建筑工程技術品牌專業為引領,整合現有省級特色專業、專業群建設項目等優勢資源,加大建設力度,完成省級品牌專業建設任務,成為國內同層次、同類型的領先專業,形成學院的專業高地。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2015年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憑著多年的建設積累成功獲批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工程一期項目。圍繞品牌專業的內涵建設,兩年來在專業負責人和團隊教師的不懈努力下,科研與專業建設相互融合,互為補充,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團隊教研、科研工作雙豐收,形成“科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為學校科研與專業建設融合開了一個好頭,起到了示范帶頭和標桿作用。
2016年專業負責人張會老師的課題《基于分階段屈服的裝配式混合連接框架節點抗震性能研究》獲批江蘇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面上項目,《建筑工程識圖與制圖》獲批江蘇省教育廳2016—2017年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建設項目。2016年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團隊共計發表教科研論文16篇,其中科研論文11篇,2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競賽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2017年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建筑工程識圖技能大賽團體三等獎,獲江蘇省2016年優秀畢業設計(論文)三等獎,獲第六屆“浩辰杯”華東區大學生CAD應用技能競賽團體二等獎等。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連續多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較高。
5.探索前行,走產學研相結合道路。
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深水區及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公辦高職院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經驗。民辦高職院校雖然建校時間不長,但不僅要學習公辦高職院校的成功經驗,還要發揮辦學機制比較靈活的優勢,在產學研發展道路上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的校企合作之路,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2017年6月,“金肯·京東校園實訓中心”正式落戶金肯職業技術學院,這是京東集團在江蘇省高校校園內建立的第一個客服運營中心,企業派專人負責對學生進行培訓和管理,學生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學生以職場人的身份接受工作的檢驗,優勝劣汰。這是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在踐行“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育人理念的突出案例。相關專業教師帶隊協助企業管理客服運營中心,直接參與企業工作方案的制定,教師也在工作中為自己充電。
中國科學院院士賀賢土曾指出:高職院校的“研”不能等同于研究型大學的研究,高職院校的研究應當側重于解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問題。民辦高職院校要從自身的實力出發,量力而行,加強與中小企業的聯系,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技術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和企業結合,教師得到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能力得到提升,民辦高職院校的生命力就會大大增強,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會有更高的應用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孔寶根.高職院校科研與教育教學融合探討[J].職教論壇,2015(29).
[2]徐元俊.高職院校教學和科研融合機制研究[J].甘肅科技,2006(8).
[3]王建華.重溫“教學與科研相統一”[J].教育學報,2016(3).
[4]趙婀娜,葛亮亮,鄧睿.教學與科研一碗水如何端平[N].人民日報,2015-04-27.
[5]徐元俊.高職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以人為本理念下的民辦高職院校科研管理機制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SJD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