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毅
摘要:經濟結構調整是國民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本線路,經濟結構調整主要涉及企業、產業與國民收入這三項內容。在實際調整過程,經濟體制將會逐步優化和成熟,金融體系也將隨之完善,并占據著關鍵位置,以利率市場化為主。現階段,利率市場化變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未擺脫雙軌制,利率管制與長期的低利率影響著資本要素價格,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本文將借助當前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圍繞利率市場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進行論述,著重分析利率市場化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國民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影響作用
利率市場化是最主要的金融要素,其改革直接決定著宏觀經濟的走向,影響著貨幣政策調控方法,還是推動金融改革進程、加快經濟市場變革腳步的核心內容。經歷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后,存款利率將不斷上升,可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勞動力市場固定的前提下,投資以及資本存量的增長速率有所下降,可提升生產率,并可保證產出穩定。利率市場化與經濟結構調整密切相關,并發揮著重要影響。
一、利率市場化概述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組成。利率市場化主要涵蓋從利率決定過渡到利率傳導不同層面的市場化。在市場利率體系中,因商業銀行獨立決定自身利率,而資金供求雙方主要以競爭的手段來明確利率水平、確定風險結構、落實期限結構,然而,經濟理論以及不同國家所經歷的利率市場化表明,因市場獨立設定的利率水平無法達到物價平穩、完全就業、國際收支處于平衡狀態的經濟目標。由此可知,央行一定要具備利率調整與控制權,借助再貸款,利用再貼現等基本手段合理把控基準利率的實際走向,實現干擾商業銀行內部存款利率水平,左右結構的目標。
總之,旨在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來轉變利率水平的調整手段,以金融機構為主體,參照資金供求,結合金融市場狀態進行自主調節,進而構建利用央行基準利率充當基礎,借助貨幣市場利率充當介質,通過市場供求明確與存貸款利率相對應的市場利率框架與形成機制。另外,利率市場化不僅能促進經濟增長,還會帶來巨大挑戰。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時期,出現銀行危機的幾率較大。利率管制時代下,銀行利益獲取依賴差額,經歷市場化以后,銀行為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客戶資源,通常提供低打款利率,而存款利率則偏高,進而縮減利差,加重利息支付壓力,降低銀行利潤水平,還會增加經營風險。
二、經濟結構調整剖析
經濟結構調整指代國家借助法律、經濟以及特定的行政手段,針對當前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使其更加合理與科學,有效滿足生產力發展需求。經濟結構擁有多層內涵,從社會生產關系層面而言,利用生產資料所有制經濟含量的比例與基本組成進行表現;從所涉及的范圍層面而言,主要包含整體結構、局部結構與地區結構等;從多個角度著手開展專門研究而言,可將其劃分成產品、人員和就業等不同結構。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應著重解決下述問題:
(一)拓展消費調整結構
在有效解決拓展內需和維持外需、加大投資力度、刺激消費等的條件,深入挖掘居民消費需求,進而實現消費水平的提升與經濟的增強。因此,應及時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二)貫徹自主創新
貫徹自主創新,便是明確經濟結構調整關鍵點。科技投入情況、技術改造的落實、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情況等均影響著經濟結構調整,決定著最終的成敗。
(三)有效改善產業結構
借助統籌規劃,讓發達與發展中地區攜手努力,一同發展。其中發達地區可面向發展中地區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而發展中地區則可圍繞發達地區創造物質基礎。借助結構升級,依托產業漂移,及時摒棄低附加值、能源消耗大、粗放型企業,另外,提升科技投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不僅可優化經濟結構,還可促進不發達地區。
三、理論研究基礎
在大多數情形中,利率市場化代表著利率增加與實際利率從負變為正,因此,在相關研究中主要剖析投資水平與經濟提升、實際利率和儲蓄之間的關系。在初期研究階段,普遍認為實際利率在經濟提升中發揮著顯著作用,增加實際利率可促進儲蓄的構建以及投資的加大。然而,初期階段的研究通常以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因樣本選取與變量設定存在差異,進而可能獲得相反結論。隨后,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施,國內學者紛紛著手研究和探索利率市場化。貨幣市場利率開放程度不斷增加,外加存款利率主要采用利差管理,眾多學者逐漸著手研究利率政策的可行性,關心各種體系利率的內部關聯。對于利率市場化而言,因在其宏觀經濟影響中的研究存在不足,使得大部分學者均借助確定金融自由化指標的手段來評判利率市場化情況。近幾年,DSEG模型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青睞,并成為分析研究關鍵宏觀經濟的基本工具。該模型主要在無法確定的條件下,圍繞經濟主體自身的行為決策、沖擊的明確與分辨、行為方程內部在結構參數展開具體描述,以此來消除盧卡斯批判。本文將利用實際經濟周期模型,借助CIA交易制約條件,依托DSEG模型,研究利率市場化在宏觀經濟層面產生的影響,進而為利率市場化指明改革方向。
四、利率市場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產生的影響作用
(一)改善總體經濟結構
利率市場化的這一優化影響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層面:其一,實體與虛擬經濟保持均衡。由于利率較低,刺激了房地產價格,迅速提升,從房地產投資的角度來說,名義回報率顯著提升,實體經濟所對應的投資回報率較低,導致資金逐漸涌入金融與房地產行業中,加劇了經濟金融化走向,但利率提升引導資產價格逐步轉向理性值,引導資金涌入實體經濟中;其二,利率市場化可促進經濟效率提升。本文中的效率為投入產出比率,因企業個體的不同,相應的利率也存在差異。利率的主要功效為借助銀行自身的過濾功能,摒棄陳舊項目,拓展優質項目,進而增加總體效率。
(二)具體作用
1.產業結構endprint
本文主要站在資本配置層面來研究利率市場化在產業結構改善中的影響機制,具體來說,利率市場化借助銀行內部的信貸投向,引導資本涌入高產出行業,以此來提升資本配置率。待實現提升目標后,產業結構也會有所改善。
2.要素投入結構
本文主要站在創新利率的角度來研究利率市場化在要素投入結構層面的作用機制。具體來說,利率借助資金成本作用于企業創新活動,金融系統在效率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影響,處于管制利率狀態中的信貸配給能夠促進金融發展,相反,將會制約創新效益的增加,但利率市場化能夠消除金融機制在企業創新中所產生的阻礙作用,借助貸款利率的調整,進而增加在中小企業方面的貸款支持力度,實現創新效率的最大化,并開拓企業盈利空間,為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支撐。待企業創新得到促進時,相應的要素投入結構也會有所改善。
3.內需結構
(1)從生產者的角度來說,利率投資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總量以及效率中,在總量中,若利率上升,流動性逐漸下降,資金近似沉淀時,相應的投資需求有所增長,該資本形成率的提升不僅和儲蓄動員存在關聯,而且與資金價格縮減后,企業資金涌入實體經濟存在關聯。在效率中,由于利率體系主要包含非正規與正規市場利率,其中利率市場化可提升正規金融市場所對應的利率,降低非正規市場,同時,因企業個體的不同,利率也存在差異。現階段,工作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所對應的利率同樣也較低,但民營企業主要依托利率相對偏高、不成熟的非正規市場,待貫徹市場化以后,可摒棄工作效率不高的企業,保留優質企業,進而提升總體投資效率。
(2)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在資產中,購買需求可取代消費需求,待利率得到提升、資產價格降低時,群眾投入到消費層面的資金有所增加,相應的消費需求同樣也會提升。
五、改善對策
(一)明確改革方向
現階段,在利率中亟待解決低利率問題,因此,應提升實際利率,縮短非正規以及正規金融在利率方面的差距。待提高存款上限以后,相應的存款利率也會增加,進而扭轉低利率的局面。另外,存款利率還具備聯動性,若存款利率提升,貸款利率存在提升的可能性,這一舉措在經濟效益層面身所產生的影響應聯系實際情況來明確。
(二)優化金融市場,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
在利率市場化改革階段與經濟發展模式改動中,金融市場的優化是經濟轉型的主要內容,還是實現成功改革的前提條件。在具體的優化過程中,債券市場影響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情況。債券市場可評判利率是否完全實現市場化。在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亟待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這是因為中小企業自身肩負促進就業、提高就業率的使命,外加規模偏小,運營管理并不向國有企業那么穩定,主要是民營企業,無法通過正規渠道贏取資金。因此,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還應以政策角度著手,深入研究中小企業當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構建多樣、豐富的金融市場,借助金融創新研制出現代化金融產品,提出可行的貸款方法與合理的形式,擴大融資途徑,引導中小金融機構,有效發揮自身的靈活性,更好地服務于中小企業,實現共同成長。
(三)旨在通過利率市場化實現經濟的穩步、迅猛發展,然而,利率在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創新政府貨幣政策,加大調控力度
影響隸屬貨幣政策范疇,利率市場化表明央行面向利率不再擁有直接管制的權利,主要借助間接手段進行調控,進而讓利率穩步、正常運行。在此條件下,央行需要增強調控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應以貨幣政策貫徹手段為切入點,有效發揮利率市場化自身的效果。
六、結語
綜上可知,利率市場化改革影響著經濟主體利益分布,還會作用于經濟結構轉型,并在經濟提升中發揮著巨大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們應持續、平穩落實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更新經濟發展觀念,借助利率市場化推動資本使用,提升利用率,改善居民消費,以此來保證宏觀經濟的健康增長,實現經濟的長遠與穩步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