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全國的第一產業,也是全國民眾賴以生存的產業之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農作物進行種植,并且根據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改變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該文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策略進行分析,旨在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種植結構;產業調整;必要性;策略
趙曉麗. 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及策略[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0):10.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理面積廣闊,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地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設置,并且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提高農產品的適應性,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就吉林省公主嶺市而言,當地的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決定了當地的農產品主要為玉米和水稻,玉米和水稻的適應性都很廣泛,耐受性強,在很多地區都能廣泛種植。近年來,農產品市場的不斷變動,對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影響,為了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產量,實現農民增收,各地積極加強對市場環境的分析,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從而不斷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升。
一、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下,科學技術才是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通過多年的歷史經驗證明,農業形勢的好壞,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當前全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種植業布局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對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加強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全國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而且也是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要求。
當前全國的農業市場已經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有的地區糧食庫存積壓比較嚴重,例如公主嶺市的玉米市場行情近年來持續低迷,玉米價格很低,玉米一直都是公主嶺市的主要產業,是農戶賴以生存的產業之一,但由于種植人數較多,數量庫存較多,而市場對玉米的需求量逐漸下降,因此導致玉米價格極低,對農戶的生產積極性產生很大影響,同時還導致很多農戶出現資金短缺。
另外,隨著全國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不斷改善,食品加工業也不斷發展,對優質糧食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加強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作物生產走優質化、健康化、規模化、產業化之路,不僅是全國宏觀調控政策下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有助于提高全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也能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是促進全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公主嶺屬于平原地形,適宜種植玉米,但在逐漸走低的價格影響下,公主嶺必須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農業生產發展趨勢,對產業結構進行相應調整[1]。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
1、緊跟政策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具有政策性、群眾性以及科學性的戰略體系,在調整過程中必須要以農業發展策略、國家的宏觀發展方針等為導向,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農業生產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很大,生產的周期比較長,資金的周轉比較緩慢,而且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對此,要因地制宜確定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并且將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方案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例如在某些地區可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山地可以加強對退耕還林政策的利用,在平原地區可以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圍繞城市建設以及市場需求,發展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
2、提高產品質量
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應該要以提高產品質量為核心,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加強對產品質量的提升,緊緊圍繞“優質、高產、高效”的戰略目標,對產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可以推廣一些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的產品,例如對玉米和水稻的品種進行重新選擇,提高產品質量、產量。另外,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必須要對產品進行豐富,切忌進行單一品種種植,要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切忌盲目發展,逐漸引進一些其他的農產品進行輪作或者間作,提高農產品的抗病能力,提高土壤肥力。
3、以市場為導向
市場是農業生產的風向標,如果市場的流通不順暢,則農產品不能被轉化成商品,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影響。對此,在農產品種植結構的調整過程中,應該要堅持以市場發展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根本原則,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由于受到自然經濟以及產品經濟的束縛,農民的信息意識不強,對市場的把握不準,而且在種植過程中有盲目跟風的現象,對此,可以加強對農民的引導教育,加強對農民的信息意識培養,并且引導農民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學會看新聞、了解農業市場信息,對農業生產產生一定的指導[2]。
另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特色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農業產業水平,必須結合市場發展趨勢,以及人們對產品的要求,要加強對特色農業的發展,使得農產品的價值可以得到提升,從而緩解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是全國的傳統產業,也是最基礎的產業,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各種自然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也要符合市場發展需求,對農業生產水平和生產質量進行提升。隨著現代農業理念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緊跟政策方針,緊跟市場的發展趨勢,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在調整過程中也不能盲目,必須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當地百姓的收入水平,徹底改善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 瓊. 關于全國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探討[J]. 大科技,2013(15).
[2] 顏興貴. 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及策略[J]. 大科技,2016(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