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水環境壓力的加大,干旱缺水危機正日益成為我國最嚴重、最難解決的安全問題之一,在一些地區已經威脅到人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并日益成為影響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在未來水資源利用中,為了可持續發展,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還必須考慮環境用水的需要,缺水局面會進一步加劇,同時城市和工業用水比例增加,缺水所造成的損失也將更大,抗旱減災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就此展開一些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抗旱 旱災 分析
近年來,隨著旱災影響的復雜化抗旱減災已成為一項跨部門、跨學科、跨地區的復雜系統程,涉及自然、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一些科研機構從各自專業的角度出發,對干旱現象、干旱規律以及干旱機理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早氣象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科學家們近年來圍繞干旱氣象學、干旱地理學以及生態環境等學科,在干旱區氣候變化規律及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干旱區形成機理及演變趨勢研究,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的成因、預測和對策研究,干旱、半干旱區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干旱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氣候適應性研究等方面進行過專題研究。
1.工農業生產受旱災的影響
旱災對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產量的影響在過去一直是關注的重點,歷史資料相對豐富。我國自占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國,與其它自然災害相比, 旱災發生概率大、范圍廣、歷時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大。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災發生,1949-2001年累計旱災受災面積達170億畝左右,全國因旱災損失的糧食產量,各種自然災害損失糧食總量的50%以上。近年來,旱災對林業、牧業、養殖業等其它農業產業造成的影響日益凸現,旱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往往遠大于糧食的損失,不容忽視。2003年全國旱災造成的損失糧食為3080萬噸,而經濟作物旱災損失346億元、林業旱災損失49.8億元、牧業旱災損失14.2億元、水產養殖旱災損失44.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合計454億元,遠大于糧食損失的價值。同時,旱災對林業、養殖業、牧業造成的破壞,往往比種植業更加不易恢復。近年來,旱災對業、服務業、旅游業的影響日益明顯,造成的損失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在缺水地區,卜業發展和布局受到限制,礦企業被迫限產、停產,工程項目無法實施,影響大企業、大財團考慮投資和創辦工業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普通地區在遭遇重干旱年或特大干旱年,為了確保生活用水,不得不嚴格控制'業和服務業的用水,使部分企業可能被迫停產或半停產,造成工業生產能力閑置、產品產量下降由于缺水,生產用水價格升高,加大了企業生產成本,使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或利潤率下降。
2.城鄉人民生活受旱災的影響
旱災造成的糧食減產和經濟作物、牧業、養殖業的損失,對農民的收入影響較大。上世紀90年代全國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585元,其中第一產業944元,因旱災糧食生產損失產值年人均為3.16元,占農村居民第一產業年人均純收入的3.4%,其中,2000年大旱年,這一比例高達6.1%。由于絕大部分的損失都集中在少部分受災的農民身上,實際影響收入情況要嚴重得多,特別是剛剛脫貧的農民,在連續遭遇較大旱災時,常常導致返貧。旱災加劇或引起人畜飲水困難。旱災會引發一些不缺水地區出現暫時性的人畜飲水困難,或者加劇一些本來就缺水地區的飲水困難程度。據《中國農業年鑒》關于全國旱災情況介紹,全國不同年份因干旱人畜飲水困難的人口在2000萬-7000萬人之間。總之,干旱及旱災會增加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的困難,人們為了獲得生存必需的水量,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少數地區還因干旱,飲用水水質難以保證而誘發疾病。干旱缺水對城市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供水不能滿足需要,生活用水受到限制,生活質量下降。尤其是在特殊干旱年,生活用水只能定時限量供應,給居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2000年全國先后有多個省區、市發生嚴重干旱,是建國以來旱情最為嚴重的一年,大約有2635萬城鎮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水資源短缺會導致城市污染加重、城市熱島效應加劇、城市生態環境退化,城市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下降。
3.生態環境受旱災的影響
作者簡介:剡學智(1978.04-)男,大學專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稅務局防汛抗旱方面的工作。
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降水偏少,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持續干早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河道斷流、湖泊干涸、濕地萎縮或退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這些生態災難嚴重制約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干旱年降水量大幅度減少,旱情嚴重時將會出現河川斷流,湖泊干涸,濕地面積縮小,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干旱導致水資源短缺,為減少干旱對工農業生產帶來的損失,受旱地區往往靠超采地下水來緩解缺水危機,由于長期超采地下水,地下水的補給量遠遠小于開采量,導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下水儲量大幅減少,引發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由于干旱缺水,地表徑流量減少,水體納污能力減弱,污染物的濃度增加,導致水質惡化,水污染危害不斷加重。干旱使地下水水質惡化。甘肅省民勤盆地由于地一下水補給量減少,降低了地下水與地表水的交換作用和淡化作用,使得地下水礦化度升高,水質急劇惡化。
干旱造成河川徑流減少,入海流量和水量隨之減少,咸潮上溯、海水入侵危害加重,同時濱海區因干旱缺水超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淡水水位下降,海水與淡水的交界面不斷向內陸推移,導致地下淡水咸化,影響工農業生產和飲水安全,并造成大片耕地鹽堿化。
草地退化是各種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干早在這個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干旱使牧草的地下部分生物量減少,使地上部分停生長或枯死,造成草場荒蕪,草地加速退化。我國土地沙漠化面積有加速擴展的趨勢,50年代,年均擴展面積為1560平方公里,到90年代增至2460平方公里,近年來土地沙漠化的擴展速度還在加快,內蒙占阿拉善地區、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南部和河北壩上等地區,土地沙漠化擴展速率年均達4%以上。
伴隨旱災發生的次生災害主要有農作物病害、蟲害,草場蟲鼠害,牲畜病害,林區和草原火災,以及風沙災害等。
4.結束語
新時期我國旱災對林業、牧業、養殖業等其它農業產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往往遠大于糧食的損失旱災對工業、服務業、旅游業的影響日益明顯,造成的損失也呈逐年增加的趨勢?,F階段,我國旱災對農村居民的生活影響較大,除對日常人畜飲水有影響外,還對家庭收入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干旱缺水對城市居民生活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供水不能滿足需要,生活質量下降。我國旱災對生態的影響體現了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征。旱災導致地表水體萎縮、地下水資源超采、水環境惡化進一步嚴重,沿海地區咸水入侵、牧區草場沙化荒漠化。此外,還有農作物病害、蟲害,草場蟲鼠害,牲畜病害,林區和草原火災以及風沙災害等其它一些自然災害常與旱災伴隨發生。
參考文獻
[1]全國政協人資環委.氣候變化對我國北方地區淡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利用的影響及對策.1999
[2] 沈佩君、趙寶玉.干旱災害經濟損失計算方法探討水利經濟,1994.(2)
[3] 劉昌明,陳志愷.中國水資源現狀評價和供需發展趨勢分析.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4] 中國農業年鑒編輯部.中國農業年鑒(1990-2002).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