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標
摘 要:病原生物學包含醫學微生物學與人體寄生蟲學2門相關學科,是醫學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實驗課是病原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這們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重理論講授、輕實踐操作的現象。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和開拓創新精神,很難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根據高職"培養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實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遵循"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和夠用為度"的教學原則,同時兼顧到本課程的學科特點,我們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深切的體會到只有強化病原生物學實驗課各個環節,采用經典與創新結合的教學方法,傳統與現代并用的教學手段,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病原生物學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與臨床醫學結合緊密的基礎學科,實驗課則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作風的重要渠道。病原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重點是知識的應用與創新,它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協調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有助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目前我校病原生物學實驗室正處于發展階段,在實驗教學的改革方面和科研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如何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重視性仍是目前教學中重點解決的問題。病原生物學在本校開設于第一學年第二學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自學能力較差、還沒有學過臨床課,面對病原生物學這門課,普遍反映知識量大,內容繁雜,理論抽象,難以掌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學,使病原生物學的教學能更好地滿足臨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簡單談談對高職醫學院校病原生物學的教學體會,從而提高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質量。
1、實驗教學內容的優化、改革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科發展的要求,制定實驗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編寫實驗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改革單調的演示驗證性實驗。逐步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激發學生創新意識,鍛煉、培養學生獨立操作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及作風
每次實驗課前,首先讓學生充分預習實驗內容,實驗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有菌觀念”,養成“無菌操作”的良好習慣。及時糾正錯誤,規范實驗操作,實驗課上一定要強調“眼見為實,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強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實驗報告中抄襲實驗講義,編造實驗結果,不講求實事求是的現象要予以嚴肅批評教育,同時也和未獲得預期結果的學生一起探討原因,營造切磋研討,教學相長的機會和氛圍。在實驗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求精敬業的醫學職業道德,為以后科研及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3、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觀能動性
實驗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學生的現有能力出發來進行實驗設計開展教學,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環境中呈現出師生、學生互動的和諧狀態,使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國家示范性建設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師由傳統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向“主導”角色轉換,以自己的知識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境界,保證學生思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帶教過程中,有意識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是學生做的事情,就讓學生獨立觀察,獨立思考,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充分讓學生多思多做,成為學習的主角。在實驗教學中,創設迎合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學情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帶教老師適當把良好的學習方法有意識的融進教學方法中,把自己的過往操作體會融進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 使學生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驗中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復操作練習,達到熟能巧,最終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適時激發出對課程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本門課的興趣,也主動參與實驗教學,從思想上變“被動接受”為“自主學習”。和諧的環境,濃厚的興趣,教師得力的主導,實驗教學中課堂活躍,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4、師生共鳴
上好實驗課,要有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與學生溝通能力。操作能力上,不論是從接種環的握持方法,細菌的接種,到涂片染色,生化反應結果的觀察,或是從腸道細菌的分離鑒定到菌種活力的檢測等,都要給學生正確示教;并能結合基礎理論、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等給學生進行講解。此外,實驗教師應加強畢業后的繼續教育,除不斷向老教師學習外,還要關注國內外的新實驗和新方法,及時將知識滲入到實驗課介紹給學生,改變傳統的“講解-示教-模仿-總結”的實驗教學方法,同時應注意實驗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帶領學生操作時,培養她們的自我防護意識,對于課堂中沒有按照無菌操作完成任務的,帶教老師在課后及時與學生溝通,把無菌操作的重要性溝通到位。此外,組織好學生開展第二課堂學習,在實驗中,給予她們必要的幫助,引導她們學會學習,據個人的特性,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方法。
5、新教學方法的探索
學生在上實驗課時早忘記了理論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介紹實驗原理時要花很多的時間復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而教師的個人演講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不斷地尋求新的教學方法。我們根據這一現狀將逆向問題教學法應用在病原生物學實驗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逆向問題教學法即首先給出本次實驗的內容,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回答問題,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最后討論分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具體操作過程如下:(1)提出與本次實驗有關的問題。(2)分析問題。①讓學生查閱課本,實驗指導,查找問題的答案,教師予以補充,同時介紹實驗相關理論。②給學生觀看實驗操作相關錄像。③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老師要密切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隨時隨地給予指導。(3)解決問題。通過實驗操作過程,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有所解答,同時實驗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最后讓所有問題得到解決。(4)實驗示教。當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再進行實驗演示,這時候學生可以進行前后對照,找到自己操作的不足,加深學生對實驗操作的印象。(5)得出結論。最后和學生一起對實驗進行總結,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通過此實驗學到了什么。近兩年我們將逆向問題教學法應用到生理學實驗中,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處于思考狀態,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從問卷調查結果看出,逆向問題教學法確實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后,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實驗教學質量顯著改善。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配合,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對實驗產生興趣,產生自己動手的欲望;學生要對實驗內容有一定理論基礎,同時要積極參與,才能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實驗過程中也有少數同學表現出不積極配合的情緒,他們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自己只要完全模仿,不需要加以思考。總之,沒有一勞永逸的、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學方法,我們只有在不斷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加以摸索,并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6、課后強化
實驗課的結束并不代表實驗教學的結束,課后學生需要完成實驗報告,所以實驗報告就成為檢驗實驗教學的重要工具。很多同學不重視實驗報告,僅僅是把實驗的結果堆砌在實驗報告上,也不加以分析討論,沒過多久便將實驗的內容忘掉了。所以教師要起到督促監督的作用,在實驗課課堂就要強調實驗報告的重要性。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包括實驗目的原理、實驗動物及器材、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和實驗結論六個部分。實驗目的原理、實驗動物及器材、實驗方法要求學生簡單明了地介紹實驗的目的、與之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所需藥品器材。實驗結果是實驗中最重要的部分,應將實驗中觀察或記錄的現象做真實的記錄,可以用文字敘述或者圖、表來表達。分析討論需要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來解釋和分析實驗結果,這也是實驗報告的核心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實驗項目,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驗結論是從結果和分析討論中歸納出一般性的概括性總結,要求語言精辟、簡潔。如果學生能認真對待實驗報告,認真完成實驗報告的這幾部分內容,無疑會加強對實驗的理解,實驗課的教學效果也必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鮮盡紅.微生物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中國醫藥指南,2008,9(6):32~33.
[2]楊宗琪,楊繼文,夏建平,趙勇,陶建華. 病原生物與免疫實驗學考試方法改革初探。川北醫學院學報.2007,22(5):500-502.
[3]王靜,潘群皖,王海華.逆向問題教學法在醫學生理學實驗中的探索研究[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9):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