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節+趙光明+孫建
摘 要:基于研究生核心課程在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地位和作用,以采礦工程專業《礦山巖體力學為例》,分析了該課程當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通過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討分析,明確了培養研究生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融會貫通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優化探索了由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模式向互動學習、研究模式結合的"研究型""工程型"教學模式的轉化,初步形成了一套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創新意識與獲取知識能力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核心課程;教學方法;采礦工程;研究生
一、引言
研究生核心課程對于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對該類課程展開教學方法研究,能夠積極促進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位點整體教學水平,對形成適應學科發展和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的研究生課程教學體系意義重大[1]。《礦山巖體力學》作為采礦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必修課程,為從事巖體工程工作的相關人員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持。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熟練掌握巖體力學基本原理并具備解決地下巖體工程、巖質邊坡工程、地基工程等實踐問題的基本技能,能夠結合巖體力學學科發展的實時動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豐富自身理論知識。
因此,如何通過與時俱進的多元化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保障體系,提升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對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動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安徽理工大學《礦山巖體力學》課程最早開設于1985年,是國內較早開設該課程的高校之一,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無論是在教學隊伍、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上,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創新,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思想和方法[2,3]。
然而,由于《礦山巖體力學》課程本身以理論知識為主,專業術語、模型公式、實驗測試方法等非常多,而且相關知識本身是比較枯燥乏味的。課程的研究手段和具體方法則涉及到數學、工程力學、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試驗及計算機應用計算等,而且與具體工程實際實踐聯系緊密。即使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方法改革,依然不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容易受瞬息萬變的網絡信息所干擾,其結果是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把握課程知識體系,努力學到的信息大多是零散的、無生命的知識點,很快被遺忘。目前針對研究生教育尚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學習目標闡述不準確、教學方式雖然多樣化但具體效果不佳、實驗教學偏少而且多流于形式、教學內容把握不準[4,5]。
如何以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為目標,以提高畢業研究生競爭能力,并確保能夠快速融入工作崗位為教學重點,準確把握研究生心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成為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最佳途徑。
三、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構建
《礦山巖體力學》的任課老師通常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啟發式教學理念,重視培養學生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融會貫通的能力,積極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由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型向互動學習的研究模式轉化,鼓勵學生創新、自覺獲取知識。
3.1 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將經典理論與現代前沿課題相互拓展結合,以教學大綱為航標、以教材和相關輔導書建設為主線,創新教學模式,并將當前的科研項目及實際工程相結合,不斷將新理論、新技術豐富到教學中去。目前的教學模式已由傳統的課堂講授,逐漸發展成為多方式、多手段、多途徑的學生主導式教學模式。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學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吸收效率,提高學生多通道的學習知識。
課程教學模式采用專題講解、課堂討論、實驗設計分析和實踐教學等模塊組成。
(1)專題講解:教師對礦山巖石本構關系、強度理論、流變力學問題、煤巖動力沖擊及其防治、巖石數值分析方法等五大專題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總結,向學生呈現出該領域的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從而促使學生通過系統理論和實踐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領會礦山巖體力學這門課程的精髓。
(2)課堂討論:結合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促進其自主學習,讓研究生展開個性化研究思路,針對給定命題進行積極思考,進而深入而細致的自我探索。期間,指導老師密切關注討論情況,針對學生踴躍的討論和現實問題,予以解答或幫助其提供思路與方法,便于其做進一步的研究設計。
(3)實驗設計:根據學生在課堂中所接受的講解知識點和課堂中的討論,讓學生自我思索,并聯系課堂之外的當前研究領域的關注和思考,進行相關領域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思考,有利于學生在自我思考和自我實踐中鍛煉自我,提高綜合素質,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和創新性思維。
(4)實踐教學:鼓勵研究生積極參與科研實踐,不僅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而且通過實際工程過程發現問題,進一步促進系統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的創造能力。
3.2 教學方法
課程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專題講解、課堂討論、實驗設計分析和實踐教學等模塊組成。
(1)根據學生課題研究需要將課程重點劃分成各專題并分配給每一位研究生,鼓勵他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參與專項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課堂上匯報交流。
(2)提供豐富的學習途徑,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與自編講義相配套的多媒體CAI課件,將文字、圖象、圖片、動畫和聲音相結合,使之成為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endprint
(3)強調實踐性教學重要性,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科研實驗、多媒體數值實驗室、開放巖體力學綜合實驗室、實驗與科研儀器等教學條件,深化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習效果。
(4)重視總結分析、及時查漏補缺。課程教學除了常規教學外,責成每位研究生認證總結分析本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遇見的問題及其解決情況,并督促他們結合授課中多媒體課件、大量工程現場及實驗測試過程中的視頻材料、電子教案、電子講義及參考文獻等資源進行后續不斷學習直至最終解決所有課程相關問題。
3.3 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方式是適應不同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而定的,只有采用與之對應的考核方式,才能保證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本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主要包括:
(1)課堂表現:主要針對課堂表現情況給出一些評價,如出勤情況、課堂討論參與程度與思考深度、課程總結分析及后續學習計劃情況等;
(2)專題研究報告及匯報:根據每位研究生針對自身課題選擇的具有一定綜合性、實踐性的專題研究報告,并結合其在課堂上的公開匯報與答辯情況,進行評定考核;
(3)期末大作業: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研究課題,提出當前遇到的與本課程相關的問題,然后查閱資料,根據問題分析、實驗方案、測試分析方法、預期成果等的研究可行性報告。
四、小結
本文基于研究生核心課程在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地位和作用,以采礦工程專業《礦山巖體力學為例》,分析了該課程當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足,通過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探討分析,重視啟發式教學理念,強調培養學生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融會貫通能力培養,積極探索實踐由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的“教學型”教學模式向互動學習、研究模式結合的“研究型”“工程型”教學模式的轉化,實時將教學與科研成果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創新意識與獲取知識能力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促使研究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延林,萬文,王亞. 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以采礦工程為例[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7):66-68.
[2]孫建,趙光明. 采礦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構建[J]. 學周刊,2015,(03):8.
[3]高召寧,孟祥瑞. 采礦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 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02):82-84.
[4]胡斌,唐輝明,王偉. 提高巖體力學教學水平的幾點思考[J]. 科技信息,2012,(32):122-123.
[5]鮑先凱,張春梅,劉欣宇. 巖石力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電力教育,2014,(14):107+113.
[6]朱金,韋美珠. 高校學位論文的管理與利用[J].圖書館學研究,2004, 03:80-83.
作者簡介:
劉欽節,男,1980 年生,山東臨沂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采礦工程與巖石力學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