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漫琪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434000)
中日七夕習俗變遷的比較
李漫琪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434000)
日本漢文學家內藤湖南在《日本文化石研究》一著中說道:“如果說日本文化是豆漿的話,那么可以說中國文化就是使其變成豆腐的鹵汁。”由此可理解為在日本有很多文化是在中國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形成的,七夕便是其中的代表。七夕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牛郎織女的戀愛傳說源遠流長,從《詩經》時代起就開始萌芽,到至今幾千年的傳承演變中,形成了乞巧等七夕風俗。秦漢時代牛郎織女的的傳說傳入日本,此后結合日本本土的文化特性,也出現了類似的“羽衣傳說”和“天鵝少女傳說”。本文試比較中日七夕的不同時代的習俗變遷,找出二者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面對現代日本七夕節內容豐富,范圍廣泛的特點,為構筑中國夢,反思中國七夕節淪于商家所宣傳的所謂的“情人節”的原因。
中日;七夕;習俗變遷;文化內涵
七夕文化歷史悠久,而七夕祭祀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很多變化。如下表所示,以時代為線索,對中日七夕習俗的變遷進行了大致的梳理。
中日七夕習俗對比


資料出處:
馬興國(1955)《中日兩國歲時習俗比較研究》
坂本太郎(1976)《風俗辭典》東京堂出版
若月紫藍(2003)《東京年中行事》東洋文庫 平凡社
從上表可看出,中日七夕祭習俗都經歷了融合、變遷的過程。如上表所示,中國的七夕祭是以牛郎織女的傳說為中心,乞巧祭祀為主。而日本的七夕祭雖形式上效仿了唐朝,但其內在是以日本傳統的棚機津女信仰為基礎的。隨著平安時期的習俗逐漸衰落,到了日本中世皇宮中的乞巧祭祀逐漸簡化。而進入室町時代后,出現了七種游戲的新的慶祝形式,娛樂色彩漸濃。到了江戶末期,民間的祭祀形式也逐漸傳入宮中,開始使用竹子。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推移,皇宮中的乞巧儀式逐漸與民間的七夕接近。
綜上所述,日本的乞巧儀式最初是上流社會的節日,隨著平安文化的衰退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室町時代甚至更早,在七夕祭中引入供奉和歌的儀式,乞巧的形式增多,娛樂色彩漸濃,而到了江戶時代,更是將七種游戲當做重要活動來進行。江戶時代也盛行引入民間的慶祝方式,且隨著習字在平民中間的普及,祈求書法進步成為乞巧的中心。
七夕祭最初是農村進行的節慶,其意義是為祈求風調雨順而驅邪或驅逐惡靈,而沒有星祭或者乞巧的要素。到中世以后,隨著貴族社會的七夕祭逐漸平民化,乞巧儀式的形式發生變化也是理所當然的。中國的乞巧儀式雖對其有一定的影響,但日本的七夕祭究其根本還是在日本固有文化的土壤中發展而來的。也就是說,中國的七夕文化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息息相關,多以乞巧為主,而日本的七夕本質上是驅邪。
據民俗調查顯示,日本農村的七夕祭是為了迎接盂蘭盆節而作的準備,有祈禱豐收的意義。現在傳統的七夕祭形式漸漸淡化,日本以現代商業為依托,為七夕祭賦予了新的內容。
日本戰后各地的七夕祭多是以仙臺七夕為原型而形成的。但是,以1873年(明治6年)采用新歷(即公歷)開始,七夕祭漸漸衰落,一站后的經濟衰退加速其衰落進程。商業街上的經營業主擔心此狀況,于1927年開始進行大規模地七夕祭裝飾活動。由此吸引了大批觀光客,激活了商業街的經濟。上世界50年代開始,政府大力提倡“讓祭祀活動成為新的城市象征”,此后,七夕祭成為極具特色的商業街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甚至已經發展成為城市的代表宣傳活動。七夕裝飾中的祝賀彩球1,也發源于仙臺七夕。
七夕祭與使用神輿或彩車的祭祀不同,在節日前完成的裝飾不會在當天被借出,而商業街的限制相對較少,會以最大力度吸引觀光客來購買,所以七夕祭是與商業街具有高度親和性的活動。以仙臺七夕祭的成功案例為模型,日本各地展開了慶祝七夕祭的活動,很多城市將七夕祭發展成為城市的代表性宣傳活動。比如秋田縣湯澤的七夕畫燈籠祭、巖手縣陸前高田的海七夕祭、著名的仙臺七夕祭、青森縣廣前的睡魔節等,都是具有日本地方特色的七夕祭。
白天商業街的七夕裝飾與夜晚的煙花的組合較為常見。也有如從2001年開始的松阪七夕祭就不僅僅是商業街的活動,在河畔設立舞臺并燃放煙花,嫣然成為區域性的七夕祭活動。
除此之外,日本也有地方在七夕期間裝飾五顏六色的竹子,甚至融入祈雨、驅蟲等傳統祭祀活動。而且,現代要素也逐漸滲入七夕祭。比如東京迪士尼樂園已經連續10年在7月1日至7日舉行為期7天的七夕祭。從7月1日開始,裝扮成牛郎的米奇和裝扮成織女的米妮就乘坐人力車深入到游客中間,并與游客合影留念。
與此相對,七夕雖發源于中國,似乎并未守住這傳統的節日。在某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盛大的慶祝活動,如河北省藁城市黃莊,將7月7日作為紀念牛郎織女的廟會日,并上演戲劇。河北鹿泉地區的報讀山寨內興建有供奉牛郎織女星的寺廟和連心亭。另外,浙江溫嶺石塘箬山東山村也有以孩子為中心的七夕“小人節”。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并沒有日本那樣大規模的慶祝活動,且慶祝七夕的形式越來越少,逐漸淪為所謂的“情人節”。中國的七夕節不被重視的原因,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民眾并未真正理解七夕節的真諦和內涵。人們更多的是知道牛郎織女的戀愛傳說,并不熟悉乞巧習俗。另外,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觀念的發展,女工對于現代女性來說,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與實際生活關系不大,因此對于“乞巧”并未有強烈的愿望。
(2)日本七夕有短冊竹、驅睡魔等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方便簡單,個人及一般家庭都能表達自身的祈愿。而在中國,七夕當日只有葡萄樹下聽囈語,遙望星空,暢想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這一種方式了。而城市中少有葡萄藤,人們漸漸無法領略七夕的美妙了。若再不采取行動,這個美麗的節日極有可能消失在人們的視野。
(3)政府或者民間,對于守護民俗文化的力度還不夠。日本的七夕文化是伴隨著現代商業的崛起而興盛起來的,而新的七夕文化又加速了日本現代商業的興盛和繁榮。日本地方政府為發展當地經濟,也不遺余力地推動七夕文化的醞釀和傳播。我國七夕文化更加源遠流長,也應在現代社會的土壤中,孕育出新的花朵。
綜上所述,七夕雖源于中國,并最初在中國形成節日,但由于各種原因,七夕文化并未很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民俗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本,無民俗,則無傳統,則無民族文化。民俗的傳承是民族文化持續悠久不可或缺的存在。傳統的民俗文化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具有重要的價值,起著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重要講話中提到:“一個國家、一個名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在總書記構建的中國夢當中,文化儼然成為及其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根基。而當今中國,以七夕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若失去傳統文化,則失去了民族成長的文化記憶,甚至會失去民族文化本身。因此,七夕文化無論是對于構筑民族精神,還是增加市場活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應引起足夠的重視。近年來,七夕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多局限于“情人節”的范疇,七夕文化的內涵并未完全開發出來。為振興傳統文化,應與現代商業有機結合,將傳統的祭祀活動融入現代精神中去,才能為廣大群眾所接納,才能構筑屬于我們自己的“中國夢”。
注釋:
1.祝賀彩球,仿效端午節的香荷包,作為七夕或慶典儀式的飾物,以來開從中散落五彩繽紛的紙片或彩帶,并飛出鴿子來。
[1][日]鈴木堂三,年中行事辭典.角川書店(日),1978
[2][日]內藤湖南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務印書館,1997.
[3]畢雪飛,七夕文化在日本的傳承和發展,日本學刊,2007,第六期
[4]秦穎,張莉.《中日“七夕”習俗比較——從原始形態,衍生過程到文化內涵》.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5]陳建勤.《民俗視野 中日文化得融合與沖突》.華東師范大學,2006.
[6]成利軍,馬玲玲.《從維護我過傳統節日文化的角度看情人節和七夕節》.2007(2),.
[7]馬興國.《中日兩國歲時習俗比較研究》,1955.
[8]坂本太郎.《風俗辭典》東京堂出版,1976.
[9]若月紫藍.《東京年中行事》東洋文庫 平凡社,2003.
李漫琪(1987.6- ),女,漢,碩士研究生,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