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繼龍 金貞愛 (延邊大學 133000)
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研究與制作
武繼龍 金貞愛 (延邊大學 133000)
中國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之一,既承繼和闡揚了本身固有的傳統文化,又積極地汲取了周邊各個民族優良的文化,締造了中國朝鮮族獨有的民俗文化。中國朝鮮族的民俗文化多種多樣,因此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也是五花八門。旅游紀念品承載著文化,影響著經濟,同時也背負著發揚中國朝鮮族民俗文化的使命。本文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在紀念品創新中的體現與價值。
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 民俗旅游紀念品;創新設計
中國朝鮮族大部分分布在東北三省1,而中國朝鮮族主要聚居的地域即是延邊州。
朝鮮族在近代和現代遷居中國的過程中,大體可分為三個重要階段。一為潛入私墾的北部邊民和遭遇天災而逃荒的北部難民。二為被日本侵略者搶奪土地而失去生計基礎的破產農民。三為因日強制移民而遷來的“開拓民”。這決定了朝鮮族民俗的社會基礎,即朝鮮族民俗立足于下層貧民的生活文化。
朝鮮族作為一個遷來民族,經過這三大遷移的人們由漫長的歲月累積形成了帶著朝鮮族本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特色在此生活,并由此沉淀出朝鮮族民俗文化。
朝鮮族的民俗文化帶有樸實、粗放的品質,顯得原始、簡單。這與朝鮮族成為民俗傳承主體的少許特征密切相關。
朝鮮族民俗的地域性差異,是指朝鮮族民俗所呈現出的多元性,即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域的朝鮮族民俗存在著必然的地域性差異。
中國朝鮮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生活以來,承繼與闡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以積極地態度吸收其他民族優秀的民俗文化,并與其他民族開始進行雙向交流。這使朝鮮族民俗文化與朝鮮半島民俗文化有一定差異,又與我國其他民族有區別。
上述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的特點都是反映出民俗文化的特質,能直觀的反映出朝鮮族民俗文化在延邊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民俗文化元素的創造,源于人們在生活中為滿足需要而出現的。元素可以是一個圖案、符號、造型,反映出的是民俗文化特點。朝鮮族民俗文化元素的形成從人們生活的物質、社會和精神的三種民俗層面去剖析,尋找朝鮮族民俗文化元素出現的領域。

民俗文化元素,相當于民俗文化的“語言”,反映出的是人們從物質、社會、精神上的文化,根據這三種民俗文化挖掘出其中的民俗元素。例如:1.物質生活民俗中,傳統朝鮮族民居中瓦當3中紋樣,出現蓮花、菊花。云紋等元素紋樣,代表著美好的寓意。2.社會生產民俗中,朝鮮族特有的農樂舞,發展歷史久遠是每逢節日活動時,男女老幼聚在一起,舞蹈表演。農樂舞是中國朝鮮族代表性的藝術文化,是許多群眾辛苦勞動的結果,最終以舞蹈形式象帽舞登上了歷史舞臺。 根據象帽舞等舞蹈的舞蹈樣式總結特殊的姿勢作為代表。提煉出其中民俗文化的元素。3.豐富精神生活的民俗,人民日常生活中玩的游戲以及民間的故事。例如:棋牌游戲花圖、傳說等故事。都是精神民俗中“語言”的代表。用深入當地人民的花圖中圖案為代表元素,制作出紀念品,紀念品相當于“教學課本”,也是把“語言”放置到了“課本”中。
在對產品的前期設計時一是要考慮到產品代表的意義,要表達什么樣的民俗文化內涵。二是找到產品在消費者中的定位,是否是滿足人們的需要,并考慮它的實用性與美觀性。
把民俗文化的元素和產品的結合時,往往元素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是不可或缺的,有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淡化了,正是這樣要經過創新在產品上體現它的“生命”。在產品工藝的表現在上要運用現代手法的技術與元素相結合。例如:木板插接、環氧樹脂等。并結合傳統工藝與元素的應用。例如:漆藝、皮藝等。現代與傳統手法的結合,在產品的表現的領域就擴大了。
民俗文化的元素在產品的創新中,要遵循“變”的法則,從結構和形體上通過借用、參照、解構、簡化、抽象形、重組、同構等方法進行創新。
以朝鮮族傳統民俗長鼓舞為依據,分析其中顯性關系與隱性邏輯。首先,對長鼓舞的歷史文化做了解。其次,提煉長鼓的元素通過形、色、音、行為的要素進行創新制作。形:鼓的形是連綿起伏的代表了演奏時激動人心。色:大多為紅色代表了吉祥。音:長鼓舞演奏時常常由緩慢起拍逐漸加快,幾經起伏,最后結束在飛快的旋律里。行為:長鼓是實用性的,具有結構特征。從而依據以上要素結合現代與傳統的手法把長鼓制作成木板插接燈具,表面顏色大漆工藝處理形狀連綿起伏也符合了音樂的演奏形式。保留了其實用性更突出了所具有的結構。
用傳統民俗樂器為元素以新的設計手法演繹民俗文化,是對紀念品創新,更是對民俗文化的弘揚起到重要意義。
所以說,在民俗文化紀念品的創新要依據元素與產品的結合,不是在結構與形體上的變形就能完成,更是要依靠設計的形式美法則,并且有其實用性價值。
延邊朝鮮族民俗文化的弘揚需要借助民俗旅游紀念品讓更多的人了解,而民俗旅游紀念品需要好的創新出好的種類形式。掌握以提煉元素運用更好的手段和方法,創作出使朝鮮族民俗文化旅游紀念品融入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注釋:
1.東北三省地處中國東北,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后又俗稱“關東”,位于山海關以東以北,包括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三市一盟。
2. 中國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
3.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
[1]千壽山.“朝鮮族風俗類型及其區域分布”.《中國朝鮮族風俗》.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2]孫春日.《中國朝鮮族社會文化發展史》.延邊教育出版社,2002年19頁.
[3]李治停.《東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501頁.
[4]許輝勛.《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
[5]權立.《中國朝鮮族史研究(2)》.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
[6]陶卓民.《國內外旅游紀念品研究進展》.琚勝利第38卷第一期,2015.
武繼龍(1997.03- ),男,漢,籍貫:吉林省蛟河市,學歷:本科,畢業于延邊大學(院校),就 美術學院(學院),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金貞愛(1996.8- ),女,朝鮮族,籍貫黑龍江省勃利縣,學歷本科,職稱學生,畢業于延邊大學(院校),就職于 朝鮮韓國學學院(學院),研究方向朝鮮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