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0
慕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研究
李丹萍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0
“慕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其獨特的網絡在線大規模教學方式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變革力量。從教學模式、支持系統、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分析兩種教學模式的差異,找出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結合“慕課”模式探索教學模式的創新。
慕課;傳統教學模式;比較研究
近年來,慕課這種大規模、在線、開放的新型教學模式在世界范圍內迅速興起,給傳統的教育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掀起了國外高等教育改革的熱潮。隨著國外慕課研究與實踐的發展,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逐漸被國內學者了解和認知,并于2012年正式將其引入中國。隨后,越來越多的國內高校開設了MOOC課程,開展本土化的MOOC平臺建設工作。對此,2015年中國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意見》,充分肯定了慕課在推動教學改革,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育質量以及創新人才培養上的積極作用,鼓勵高校制定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認定標準,將通過本校認定的在線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并制定在線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辦法和學生修讀在線課程的學分認定辦法。這給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慕課模式應用現狀
2008年“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即“慕課”),被首次提出,當時僅有2000多人注冊了其第一門課程。隨后,慕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至2012年,形成了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臺,注冊人數超過100萬。2013年“慕課”陣營不斷壯大,英國、德國等相繼推出本國平臺,慕課發展進入活躍期。至2014年,“慕課平臺已有近200個國家的注冊生,其中2/3來自美國和西歐地區、6%來自巴西、5%來自印度、4%來自中國。”[1]另外,各種優秀課程也不斷上線,且向著系列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雖然對于慕課雖然還存在著諸多的質疑與批評,但這只能歸因于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走向成熟。
在中國,2012年“慕課”才被正式引入。至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才紛紛加入“慕課”行列。隨后,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并開展本土化平臺建設工作。目前較為有影響力的國內MOOC平臺有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北京大學的華文慕課、網易云課堂的中國大學MOOC等。
(二)傳統教學模式現狀解析
我國傳統教學是指教師利用教材多媒體等媒介在固定時間、地點當面向學生講解與知識學生在座位上聽講的教學方式。教師都接受過專業訓練,按照教學論原理以班級組織和課堂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以保證學生順利地學習。國外教學則更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都傾向于向學生展示問題或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探討問題和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年來,我國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一些改變,許多高校教師從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研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出發,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積極探索與實踐,提出了討論式教學、學術沙龍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并將之引入教學。同時,教學手段上也不斷引入先進技術,逐步向現代化教學轉變。
教學方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基本行為。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指幾千年來在教學活動中形成的“講授—接受”式的教學模式。“慕課”模式的引入對傳統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為傳統教學方式的創新與發展創造了條件。
(一)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方式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強調接受學習和機械式的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選擇性差。“慕課”模式改變了教師主導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實現了教師中心向學習者中心的轉變。教師的教學也由依靠教材、多媒體等媒介轉變為了與團隊共同錄像,制作視頻,與學生互動等。教師除了講解知識還要通過平臺與學生進行網絡互動與交流,在互動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
學習形式的差異主要是單個個體的學習形式與多人互助、團隊合作的學習形式的差異。傳統學習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聽講,課下單獨練習。“慕課”模式的學習是由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團隊合作完成的,學生不僅要參與學習,還要參與其他同學的討論,對同學答疑、評判等,個性式學習充分體現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
(二)學生學習效果的差異
傳統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內容與深度上又受到課堂學時的限制,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比較困難,而難以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因此,學習效果相對較差。而慕課模式在學習形式上靈活多樣,內容上知識點單一,也更加注重學習者能力的發展,相對減輕了學習負擔。[2]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反復觀看教學視頻、查閱資料、通過平臺向老師提問或與同伴討論來解決,可以更加透徹的掌握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外,慕課模式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了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理解、分析應用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

表1:兩種教學模式支持系統的差異
支持系統即實現條件,指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包括人力條件、物力條件、動力條件等。如學校的組織機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教學設施、教學空間或時間等。它是對操作程序的必要補充,能為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提供指導性意見。兩種教學模式支持系統的差異如表1。
(一)組織機構的設置的比較
為保證教學工作的核心地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校組織機構逐漸趨于完善。據性質和職能,分設校長辦公室、教導處、教研組、年級組、圖書館、食堂及其他;“慕課”的組織系統相對比較松散,沒有明確的部門劃分,以課程的開發與完善、平臺的維護與運營為主,并且其課程一般由多個高校聯合開發、共同分享,多個主體共同合作,系統平臺統一運營,但是對管理人員或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
(二)參與者表征的比較
無論何種教學模式,教師和學生始終貫穿其中。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居于教學中心地位,是一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學習者主要是在校學生,充當被動接受者的角色。[3]在“慕課”模式中,教師的工作不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在網絡課程的背景下設計或開發課程和信息資源,充當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學生則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課程、選擇教師、自我安排學習內容,甚至脫離教師來自評。學習者不再僅僅是在校學生,而是匯集了全球各行各業人士。
教學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教學評價包括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這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學依據。
(一)評價類型不同
傳統教學模式以總結性評價為主,它注重考察對于知識的整體掌握程度,整體水平的提升,過于偏向學生行為的結果而忽視了其行為過程。“慕課”教學模式以動態評價為主,注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相比之下,通過客觀試題和教師主觀評價來判定學生等級是傳統評價的較大弊端。“慕課”是一種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其評價則多注重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以學生互評為主,教師只需關注學生動態,就幾個關鍵問題或學生提問較多的問題做出解答,減少了工作量。“慕課”這種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促進了教學互動。
(二)信息反饋方式不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通過“學生預習--老師講授--學生練習--老師講解--學生答卷--老師評定”,來完成師生的及時交互,教師的評價對象是固定及有限的。“慕課”模式下的學生通過網上交流平臺、e-mail等多樣化的溝通渠道進行交流。從效果上看,傳統教學的信息反饋十分嚴格且回饋效率較高,對學生在訓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及時給予指導;“慕課”模式的信息回饋相比下會較為復雜,教師難以根據個人特點進行個別的深入指導。
目前,高校亟須擺脫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路徑依賴,應結合新的教學形式,吸取更先進的教學經驗,為更新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掃清思想障礙,以構建新的教學方法體系,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4]然而,以“慕課”這種網絡在線教學模式來顛覆高校教學傳統并不現實。因此結合傳統的教學,吸收“慕課”的先進教學理念,對高校傳統教學進行改進方為目前各種教學模式及新技術的沖擊下高校教學的應對之策。
學校將“慕課”模式引入傳統教學,可以形成一種更加合理高效的混合型教學模式,這對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樣化,教學內容也更加充實。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各個要素間的互動,激發創新思維。在支持系統上,高校組織體系應該從行政化特征體制中抽離出來,減少教師的行政壓力,以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另外,混合教學模式對于教學媒介依賴性更強,各高校和技術部門在教學上應該給予更多的技術支持。
[1]TheTrusteesof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MOOCs4D: PotentialattheBottomofPyram id[DB/OL].www.moocs4d.org, 2014-06-08.
[2]陳吉榮.國外慕課研究最新發展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01:118-127.
[3]斯蒂芬·哈格,王保華,何欣蕾.慕課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05:92-99+112.
[4]李斐,黃明東.“慕課”帶給高校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高等教育,2014,07:22-26.
李丹萍,1992-,女,武漢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