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稱:廣外)作為一所具有鮮明國際化特色的高校,應該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國家戰略和廣東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策劃組織的“大學與城市—廣州地區大學校長訪談”活動中,廣外黨委書記、校長隋廣軍如此表示。
2017年是隋廣軍到廣外的第14個年頭,歷經職位更替,6月繼任黨委書記同時履新校長。隋廣軍深知,廣外正在事業發展的重要階段和關鍵時期,有挑戰、有困難,也面臨難得的機遇。有什么樣的挑戰?又有哪些機遇?隋廣軍接受了《南風窗》記者的專訪。
N-南風窗S-隋廣軍
繼續更新“廣外經驗”
N:廣外在全國外語類院校中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辦學路子,作為“當家人”,請問學校下一步將如何更好地結合廣州、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來更好地走出一條大學與城市的新路子?
S: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廣東做到“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廣東高校對廣東實現“三個支撐”作用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一是要為國家、社會提供足以支持經濟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二是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接下來,廣外將適應國家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主動對接廣東擔負“三個支撐”歷史使命的人才結構需求,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為廣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支持。
N:貴校“面向國際語言服務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創新體系建設”和“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戰略需求的經管學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兩個學科群項目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請問貴校接下來如何推進高水平大學的建設?
S:2015年6月,廣外兩大學科群入選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高水平大學建設實施以來,廣外以重點建設的兩大龍頭學科為契機,不斷提升學科核心競爭力和優勢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帶動學校整體發展。
近三年來,廣外積極對接國家和廣東發展戰略需求,在外語、經貿、法律等學科領域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牽頭研制國家外語能力等級量表和國家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完成國內首部地方立法藍皮書,聚焦“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區域和國別研究等,加強前瞻性戰略研判,提交了一批高水平決策咨詢報告,研究回答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
作為三項改革的試點高校,廣外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為廣東高校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持續提供“廣外經驗”。
接下來,廣外要進一步確保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地位,全力提升經管法等學科水平地位,形成多學科多語種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智庫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力
N:據了解,目前廣東省級新型智庫已超過400家。廣外也有自己的智庫,您本身就是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請問廣外智庫如何服務廣東的創新發展和國家戰略?
S:截至目前,廣外智庫已為國家和廣東提供決策咨詢報告近百份,其中九十多份獲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十多份獲中央領導批示,充分發揮了“政府外腦”“旋轉門”“麥克風”的作用。
高校智庫兼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長期研究與應急研究相結合的特征。這就需要著力打造高水平的專業研究團隊、建構專業研究理論與方法、創新專業運作模式,走出當前我國“庫多智少”的困境。研究課題與項目建設既要“通天”,關注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全球治理等重大問題;又要“接地氣”,聚焦人民實踐開展研究工作,不做“書齋式”“經院式”研究。
接下來,廣外將堅持特色發展、需求導向、專業化道路和開放式發展的智庫建設理念,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著力打造在廣東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新型高端智庫,為廣東擔負“三個支撐”歷史使命貢獻“廣外智慧”。
N:現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外也吸引了不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貴校在這方面的研究有著優勢,請問您認為廣東要如何參與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在 “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培養什么樣的國際化人才?又有哪些國際化辦學理念?
S:目前,廣州已與“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建立了經貿聯系,且處于快速增長中;南粵文化和語言在東南亞地區被廣泛認同,人員交流頻密;空港海港、珠江水系和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網絡將廣州與泛珠三角的廣泛區域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廣州則是內陸通往南海地區最重要的通道。
廣外作為一所具有鮮明國際化特色的高校,應該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為國家戰略和廣東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近年來,圍繞國家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廣外提出“小語種服務國家大戰略”的發展思路。2017年,廣外又新開了捷克語、塞爾維亞語、孟加拉語、土耳其語、波斯語五個小語種專業,學校開設的外語語種已達26種,是華南地區外語語種最多、高層次外語人才最集中的高校。學校積極推行“小語種+英語、小語種+主修方向、通用語種+非通用語種”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此外,學校留學生數量快速增長,2016年是廣外來華留學教育30年,廣外留學生數量從1986年的21名增長到2016年的3000名,生源國家、地區從最初的3個拓展到如今約130個。
N:您是產業經濟學、創新與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專家,現在國家又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戰略,您認為廣東要如何利用產業結構和創新機制的優勢,在大灣區建設里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S: 《“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的作用,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戰略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指導和引領粵港澳深度融合,推動落實“一帶一路”和亞太自貿區的戰略構想,為中國改革開放開拓新局面。
廣州市必須明確其在珠江入海口世界級灣區的樞紐城市地位,對內致力于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和珠江口城市群的共同發展,對外以東南亞為重要戰略空間實現市場與產業的對外輻射;強化統籌珠江東西兩翼產業發展和推動優質生活圈建設的攜領作用,強化在泛珠三角地區的集聚輻射和綜合服務能力;與港澳、深圳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共建中國參與全球發展的世界級灣區。
在廣東新一輪發展的背景下,高校要充分發揮其特有的人才和科研優勢,為戰略實施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撐。6月,廣外宣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共享信息資源和專家智慧,形成區域發展戰略快速反應機制,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深度融合的新體制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們希望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整合、盤活廣外粵港澳研究力量,建成跨學科、跨專業、跨區域的綜合性研究基地和開放性平臺,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N:正值畢業季,隋校長對學生有什么樣的寄語?
S:我在2017年夏季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有一段講話,主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好未來路,也算是對學生以及學校的寄語。有人說,這是一個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時代。在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人們常常慨嘆“老實人吃虧”。但是,相比之下,我更欣賞古時圣人“大智若愚”的態度。
廣外畢業生多年來備受用人單位歡迎和信賴,畢業薪酬在高校畢業生中持續名列前茅,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有“錢途”的天之驕子。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如何做到始終堅守道德底線,不為紛擾所迷惑,不為浮躁所亂心,不為浮華所裹挾,是我對他們最大的牽掛和憂慮。我希望能告訴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向未來,這個未來不會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