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夫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他的《變化中的世界體系—論后美國時期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文化》一書,是由上世紀80年代作者所撰寫的一些論文編輯而成,離現在已經很有些遙遠了,因而他的一些具體議論無疑早已過時。
但他提出的一些觀點和對世界發展趨勢的某些預測,似還值得人們予以關注。對此,本文不擬對之進行系統闡述,只求吉光片羽,以期引起感興趣的學者進一步去挖掘和淘漉。
沃勒斯坦有一個基本觀點,即“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基本結構之一是世界體系內部霸權的周期性的興衰”。他認為,自資本主義席卷天下以來,荷蘭建立了第一個帝國霸權,英國建立了第二個帝國霸權,美國則是第三個帝國霸權。
耐人尋味的是,每一次霸權的繼起者幾乎都是由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經過長期的爭奪才能實現。企圖取代荷蘭而建立新的霸權的國家不止英國,還有法國。而要取英國而代之的也不止美國,同時還有德國。他們一方面要逼迫老霸主退出歷史的舞臺,另一方面,更要互相爭雄,確立不容置疑的新霸主地位。詭異的是,這兩個后起爭霸的國家,又無一例外的一個是海洋型的國家,一個是大陸型的國家,而最后的結局則又毫無例外地是海權戰勝了陸權,海洋國家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而同樣令人詫異的是,每次奪得霸主的海洋國家,在關鍵時刻都能夠得到一個陸上大國地面部隊的幫助,否則便不能戰勝自己的對手。英國在最后一輪戰勝法國的斗爭中,得到了俄國的援手;美國在最后戰勝德國的戰爭中,也同樣得到了蘇聯的協助。
這是偶然的巧合還是事出有因呢?
還不止此,每次霸權的轉換,都是原霸權國家與未來的霸權國家結成經濟上、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某種同盟,共同對付另一個挑戰者,如荷蘭和英國,英國和美國,都曾攜起手來,共同對付法國和德國。于是爭霸的實質,竟然都是在兩個新興國家之間對決,而老霸主則往往會體面地退出原有的席位,與新霸主先是成為主要伙伴,然后再漸漸退居為次要伙伴。
如此看來,新老霸主之間的轉換,竟是和平的轉換,雖然一方是志在必得的進,一方是無可奈何的退,但畢竟并未兵戈相見。從這一角度來看,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主爭霸之中(在資本主義以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霸權,包括羅馬帝國在內),并不存在人們常說的“修昔底德陷阱”。但大規模的戰事卻無可避免,如1792—1815年的英法戰爭,勝利使英國終于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霸主;1914—1945年的德國和美國的戰爭(即兩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的兩個核心角色),同樣給美國送上了霸主的寶座。但戰爭的主體,卻是在兩個企圖爭霸的后起國家之間進行。這是不是具有某種必然性呢?

其實,真正的必然還是蘊藏在深厚的經濟根源之中。作者認為,霸權國家不但具有更為雄厚的經濟實力,而且也往往具有更高的經濟效率和更有活力的經濟體系。英國霸權的退出,并不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為標志,而是從1873年就已經開始了,也就是說,19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就實質上敲響了大英帝國的霸權喪鐘,它雖然還是當時最強大和最富裕的國家,但它的經濟優勢和經濟活力已悄然消失,它再也無力面對美國和德國日益咄咄逼人的競爭了。
也是根據這一觀點,作者在上世紀80年代就斷言美國霸權的衰落已經為期不遠了,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日本或歐洲,他在當時并未看到中國會經濟騰飛,也未看到印度會后發起步。依據經濟的發展周期,作者預言在21世紀中葉,有可能會發生一場爭霸世界的大戰,戰爭的雙方主要是日本和歐洲,美國則會選擇同日本站在一起,而最終結局則是海洋國家日本獲勝,從而建立起第四個世界霸權。
預言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但作者認為經濟是決定霸權轉移的最終根源的觀點,卻不能不說是一種真知灼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