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2017年4月11日,中央第六環境保護督察組向陜西省委省政府反饋督察意見指出,西安市長安區、閻良區相關人員環保底線意識不強,人為干擾國家空氣質量監測子站正常運行,對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實施造假,造成惡劣影響。
督察組說的事是這樣子的。2016年2月,長安區監測站回遷至西安郵電大學南區動力樓頂,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時任站長李某,利用協助監測站搬遷、調試的機會,私自截留了監測站鑰匙并偷偷記下了監測站監控電腦密碼。隨后,工作人員多次潛入該監測站,使用棉紗堵塞采樣器,干擾監測站的數據采集功能。
問題在于這是環保部直管的監測站。空氣采樣口被棉紗堵塞后,該站監測數據多次出現異常,引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環保部的注意。為防事敗,2016年3月,長安區監測站曾有將監控視頻刪除的行為。事敗后,5名參與此事的環保部門工作人員被移交司法機關。
事情性質很惡劣。本應是環保衛士的監管者監測數據造假,比排污單位造假嚴重多了。只要貓忠于職守,遇見老鼠就逮,老鼠的生存是會受到強力壓制的,不可能猖獗。同樣,只要監管者恪盡職守,作奸犯科者隨時面臨東窗事發的風險。但如果貓只是假裝捉老鼠,甚至明面上是貓、實際上是碩鼠,那底線就失守了,什么監測、監管就成了糊弄人的擺設。
2015年4月,在有數百名各地監測站負責人參加的現場工作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坦言,有些地方為了減輕考核壓力、實現環境質量達標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門指使監測站編造、篡改監測數據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公信力,對監測系統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監測數據真實性問題,多次批示要求,監測數據必須準確真實,嚴厲打擊環保數據造假行為,對虛假數字要嚴厲問責。
最高層對這一問題是動真格的。2016年12月26日,最高法、最高檢聯合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條第1款規定,針對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實施下列行為,或者強令、指使、授意他人實施下列行為的,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論處:修改參數或者監測數據的;干擾采樣,致使監測數據嚴重失真的;其他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的行為。這意味著,監測數據造假直接入刑。
該條第2款更是進一步明確規定:從事環境監測設施維護、運營的人員“實施或者參與實施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等行為的,應當從重處罰”。這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意思。
上述解釋的核心是加大監測數據造假的成本。
毋庸諱言,環境監管者面臨一種誘惑和一種壓力。
什么誘惑?將于2018年元旦起施行的環境保護稅法,規定排污單位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應納稅額為污染當量數乘以稅率;納稅人排放應稅大氣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濃度值低于規定標準30%的,減按75%征收環保稅。排污單位為了少繳環保稅,有動機通過篡改監測數據做低排污量,亦有動機收買監管者。
什么壓力?正如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所坦言的,在污染防治的政治壓力之下,某些地方政府部門及其官員可能有動機,“強令、指使、授意”環保監管者把本地環境監測數據做得好看一些。所以,上述解釋規定“強令、指使、授意他人實施”監測數據造假一樣入罪,是有的放矢的,可以給環保監管者有效減壓。
總之,環保監管者尤其是運營管理監測設備、采集監測數據的人,是最重要的節點性人物,通過罰則與制度,加大他們監測數據造假的成本,從而守住監測、監管的底線,是抓住了七寸。以后,類似于長安區監測站造假的事件應該很難發生了吧?
(摘自《南方周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