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晶
【摘要】本文結合特殊教育學校視障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探索了運用“微課”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即“微課”要符合學生的生理特點,豐富學生感受;要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多途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補償學生的生理缺陷,激發學生潛能。
【關鍵詞】“微課” 視障學生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8A-0039-02
目前,我國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已和普通小學同步,給視障學生開設了外語課。在特殊教育學校中開設英語課是有必要的,這體現了教育的平等性;從融合教育的角度來看,特殊教育學校開設英語課有利于視障學生與社會融合,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增強視障學生的生存能力,提高他們融入社會的自信心。但是,特殊教育學校的英語教學畢竟不同于普通學校,視障學生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學習英語的難度要遠遠大于普通學校的正常學生。因此,怎樣才能結合視障學生的身心特點,提高視障學生英語學習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教師思考和研究的問題。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究以催生靈動高效英語課堂為目標,以發展視障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微課”教學。
一、“微課”釋義
“微課”是指以短小視頻(一般時間控制在5—8分鐘)記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過程。“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微課”有如下特點:(1)教學時間較短,時長一般為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2)教學內容精煉,主要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或主題的教與學活動。(3)資源容量較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以在線觀摩,也可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等)上實現靈活的移動學習。
二、“微課”在視障學生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微課”符合視障學生生理特點,多體驗豐富學生感受
視障學生具有特殊的心理特點。首先,由于長期缺陷補償的原因,視障學生的聽覺注意力比較敏銳,善于捕捉和辨別外界聲音的細微差別和變化,同時視障學生還有較強的聽覺記憶力。其次,視障學生觸覺靈敏。在學習中,視障學生往往不是用眼看,而是用雙手去觸摸、用身體去感受、根據教師的提示和指引展開想象與聯想,只要方法得當,他們可以用雙手去“看”世界,用心去感受知識,并且能準確地理解與感受。此外,視障學生常常用他們豐富的嗅覺經驗感受周圍的環境,以此來替代眼睛的部分功能。所以,我們可以說視障學生用聽覺、觸覺、嗅覺來替代了眼睛的大部分功能。在執教視障中專校本教材《按摩師英語》口語教程關于介紹地理方位的內容時,為了突破如何表達** is in the east/west/north/south of China(**在中國的東部/西部/北部/南部)這個重難點知識,筆者借助電子觸摸式地圖,與學生合作錄制了講授類與問答類的微課,在操練檢驗環節讓學生“以手為眼”自主選擇自己喜愛的城市,在教師的設計與引導下操練句型,在活動中增強了學習興趣,在嘗試中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在體驗中品嘗了成果的喜悅,達到了康復身心、啟發思維的目的。
(二)“微課”密切關注視障學生心理特點,多途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方面,視障學生有幾個較為顯著的特點:第一,視障學生善于表達,善于進行語言模仿。在各類活動中,視障學生主要依靠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愿,久而久之,他們的語言得到了強化,表達能力增強,所以常常給人以“視障人士善言”的感覺。此外,他們的語言模仿能力也令人驚嘆。第二,視障學生記憶力較強。研究表明,視障學生的記憶力要強于正常的學生,這是長期訓練強化的結果。第三,視障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空間能力等較為薄弱,這與視力殘疾有著很大的關系,他們常常用直觀感受來替代想象并加以理解。第四,視障學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易產生如內向、自卑、自閉、猜疑和固執等特殊的心理現象。筆者在執教七年級《Id like some noodles.》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識記本課出現的與動物相對應的肉類單詞,針對全盲學生錄制了以音頻為載體的微課,以動物的叫聲引出相應的肉類單詞,在刺激學生的聽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想象力的同時,對于學生記憶單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微課”由“文字+音樂+畫面”組成,創造了一種輕松的氣氛,能讓人平靜下來;簡潔的文字和解說有利于人們集中注意力,增強記憶效果。同時,“微課”的教學內容精煉,在5—8分鐘內將重點知識梳理呈現,把握了學生最佳的注意圍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外,“微課”的資源容量少,教師可以將“微課”共享到視障學生的電腦或手機上,學生通過這些“微課”借助語音讀頻軟件和盲文點顯器實現移動式學習,教學有效性顯著。
(三)“微課”更好實現了視障學生的生理缺陷補償,多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視障學生英語教學中的缺陷補償工作非常重要。現如今殘疾學校的教學設備有了很大的改觀,各種專用教室較為齊全。絕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語音教室、計算機室、錄音室等,設備先進齊全。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優質資源,結合視障學生的特點進行整合,實施有效的教學補償,充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與常見的PPT多媒體教學相比,“微課”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感覺: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學習,激發視障學生的想象力,它精巧、短小、自由、實用、高效。時間上,不受地點限制,隨時隨地,方便靈活;內容上,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需求進行選擇,針對性強,富有啟發性;形式上,不拘一格,生動活潑,極富吸引力。如今,在視障學生的英語課堂上,筆者全面實施“微課”教學,從針對盲學生的微音頻到低視力學生的微視頻錄制,從詞匯釋義到詞組辨析,從句型操練到語法突破,從趣味俚語到文化風俗,豐富的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認識,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有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腦分工是不同的。有人這樣比喻:左腦善于語言和邏輯分析,擅長抽象思維和復雜計算,右腦擅長形象思維和直覺,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間想象力極強,右腦是創新能力的源泉,而“左腦”將被電腦取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微課”在創造一種“右腦學習”的可能,是教育教學思考與教學技術的結合體,筆者還處在學習和摸索的階段。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展示,筆者深深感受到要使“微課”震撼心靈,必須研究教育教學規律,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只有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生的基礎上所呈現的“微課”才能發揮最大的教學作用。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